與NBA有關的4個人:中國會不會徹底封殺NBA,誰會關心?

2019-10-14     字母榜

文 | 王亮 王雪琦

距離休斯頓火箭隊總經理莫雷發推事件已經過去9天。10月14日,騰訊體育低調地恢復了對NBA的直播。從直播日程表看,前幾日部分比賽場次已恢復原聲回放,而17日和19日涉及火箭隊比賽的場次,則沒有出現在直播預告上。

10月5日,莫雷發表的一條關於香港的推文。NBA總裁亞當·蕭華隨後表示, NBA不會監管員工、球員和老闆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

此事在國內引發廣泛關注,央視體育和騰訊體育曾聲明中止NBA季前賽(中國賽)的轉播安排,多家商業機構也表示要中止與NBA的合作關係,淘寶、京東、噹噹等主流電商平台下架了火箭隊的相關產品。

NBA進入中國已30年,根據《福布斯》的統計,截至2018年2月,NBA中國的市場價值超過了40億美元(286億人民幣)。

這30年來,中國也圍繞NBA逐步建立了一個商業生態,據統計,包括球員、轉播機構、媒體、贊助商等等,相關從業人數保守估計至少數十萬,如果把觀眾算上,就更加龐大了。

中國會不會徹底封殺NBA?這個話題一直在社交媒體上被熱議。

風波期間,10月10日NBA中國賽上海站,湖人對戰籃網如期舉行,但在電視和網上看不到視頻直播。10月12日的中國賽深圳站也如期舉行。

10月11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美聯社記者再次就NBA的問題提問,發言人耿爽回應說,關於NBA的事情,無論在中國、美國,還是在世界其他國家,開展交流合作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要相互尊重。他說,「中方正在積極籌備2022年北京冬奧會,有關籌備工作進展順利。我們歡迎各國運動員、教練等屆時到中國參賽。」

在莫雷事件最緊張的時期,字母榜(ID:wujicaijing)採訪了四個與NBA有關的人,分別是NBA媒體人、火箭隊球迷、體育產業投資人、球鞋倒賣玩家。有人靠NBA生存、賺錢,有人把它當做生活方式精神聯結,他們講述了他們與NBA的聯結,或觀察到的NBA對產業的影響。以下是他們的自述:

某門戶網站NBA編輯李偉自述:

莫雷發推特那天是10月5日,當時還沒覺得事情很嚴重。過了兩天,贊助企業、騰訊體育、央視體育頻道宣布中止或者暫停跟火箭隊的合作,我們就覺得事情變嚴重了。

那幾天特別忙,也很累。以前體育組只是報道比賽,這件事的報道,會跟要聞編輯有更多溝通。

我做籃球報道這麼久,這種事也是第一次遇到,完全無法預計後續的發展。10月9日蕭華去上海,但取消了當天下午原定的媒體採訪,就更難判斷了。

1999年北約轟炸南斯拉夫大使館之後,央視和北京有線電視台停播了一段時間NBA。我當時還在學校讀書,那時候網際網路還沒有普及,大家就是看電視轉播,停播了就沒得看。現在移動網際網路和NBA的普及度都很高了,停播的影響肯定比當初大。

目前倒是不會因為這件事影響職業規劃,沒有了NBA,還可以做CBA,不至於失業。一些NBA自媒體受影響可能會比較大,NBA流量非常大,如果不能報道了,可能會很麻煩。

國內的NBA相關從業者,很多是因為熱愛這個運動和這項賽事,NBA又代表籃球聯賽的最高水平。如果真的沒法從事這個行業,從籃球熱愛者的角度,心裡肯定會遺憾。但在這個問題上,只有一個立場,我們也不會有其他立場。

不過,就算NBA真的不播了,我們就當NBA不存在嗎?也不可能。只要這行還存在,作為從業者,肯定還是會去關注。我也在看一些球迷群里的討論,很多人的觀點是,就算停播,等到真的開賽了,還是會去找途徑關注。

火箭隊球迷王可威自述:

現在騰訊又恢復直播了,但火箭隊估計這賽季懸了,不過NBA的消息這兩天確實在緩和,中國賽可能是個試探吧,感覺國內的反對情緒比預想的要少一些。

我不是騰訊體育會員,NBA一般比較重要的比賽,通常是免費的,不太重要的比賽或者次等重要,他會放在會員場。我都是晚上回家看回放,看回放的話就沒有限制了,只要贏了的比賽基本每場不落下。

其實騰訊體育會員現在在中國的接受度已經很高了,在我們球迷群里就有好多,因為買了火箭會員給退款的。剛開始大家可能覺得騰訊的那個體育會員比較貴,但是慢慢大家都習慣了在騰訊看比賽。就我所知在騰訊看比賽的,現在比央視都要多,因為騰訊接手這個版權之後,他各方面包括演播室、直播環節的設置、比賽內容的呈現都比央視要做得好很多。

所有的聯賽之前,騰訊體育是有季前賽轉播的,如果有渠道看直播,我肯定會看,包括NBA各方面傳遞出來的信息,我還是會比較關注的。

莫雷這個事兒發生第一天我就看到了,我第一感覺要完,因為在中國涉及到政治問題,都會比較敏感。莫雷在說話之前就根本沒過腦子,導致了我們這些普通的球迷都看不了NBA,看不了火箭。

我看火箭隊差不多有十幾年了吧,也接近小二十年。從姚明開始就一直關注火箭,我們高中一個班80%的男生都是火箭球迷,後來才開始慢慢分化成各種球迷。我其實首先是球隊的迷,然後才是球員。最喜歡的是哈登,因為他是火箭的當家球星。

從新聞的評論下面看,可能大家都比較抵制這個事兒,在我們火箭自己的球迷群里,有幾百人吧,我感覺意見其實不是那麼統一,是分化的。

我在現場看過CBA的比賽,買張門票百十來塊錢。去看一場NBA,差不多要1萬多塊錢,就來回機票,那個門票成本太高了,對我們來說肯定不太現實。我屬於球迷中消費能力比較弱的,如果碰到有心動的周邊,我是可以掏錢的,但是基本上買的比較少。都是小東西啊,鑰匙扣、手機殼之類的。我還辦過哈登的聯名信用卡。球鞋買過利拉德的,原價七八百吧,打完折三四百。哈登的比較貴,原價都是一千多,等有錢了就買哈登的。

我有個同事,他就是專門買各種正品球衣,正品的鞋子,他專門收藏鞋子的,家裡鞋子有上百雙,從喬丹一二三四代可能都有,球衣可能都是從美國帶來的。但他是湖人球迷,這就屬於比較有消費能力的球迷。球迷買球鞋還是比較多的,我身邊打球的也比較多,他們買那種1000多的球鞋其實很常見。

體育產業投資人吳楊自述:

從一開始,我就希望這事兒,儘量要能夠壓住,不要讓它發作,後來我發現中國的政府,包括央視,也都是按照這個思路來做的,現在的事件發展情況,我還是挺高興的。

莫雷那個事情我看到的時候,已經是籃協出來發表了聲明。我當時感覺這事可能要鬧大。那個時間點上正好是國慶之後,NBA來中國比賽之前,而且是中美貿易摩擦的關鍵時刻。這麼搞一下,兩國的民眾肯定是會比較對立,後來果然是這樣。

我認為現在中美關係很重要的兩個壓艙石,一個是經貿關係,另外一個就是民間的關係。兩個國家民間的關係最好不要產生敵對的情緒,而體育是嫁接不同國家、不同意識形態的一個橋樑。

對於我們機構投資的企業,我覺得倒沒什麼實際影響,我們沒有投任何一個籃球企業,NBA的都沒投。對與NBA有合作的公司肯定有影響,取決於接下來怎麼安排,如果以後正式的比賽都不播了,肯定對騰訊會有影響。我不知道騰訊具體跟NBA怎麼簽約的,他裡面應該有一些應急條款,就是像這種不可抗力事件,肯定有些補償賠償條款,通常合同都是這麼簽的。

其他那些商業機構其實也沒什麼損失可言,像安踏它不在NBA上做廣告,他在其他地方做廣告一樣的,所以沒有什麼損失。像這種事情的話,合同怎麼簽的都有,但是有可能現在是責任不在中方,就像你跟一個明星簽約,肯定有附加條件的。如果是明星搞出什麼事來受到政府干涉,這事的責任不在商業合作方,看條款怎麼簽了。

對中國體育產業沒有任何影響,因為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是有幾個推動力,一個是國家的政策,出了一系列的文件;第二是中國的消費升級導致的,這些都跟NBA沒有關係,不看NBA的話可以看其他的球啊,他們不是說沒準對CBA還有好處嗎?CBA的股票不是在上漲麼。

對於體育投資方面也沒有任何影響,除非你直接投了NBA的俱樂部,我覺得對蔡崇信可能有點影響。

球鞋玩家王宇自述:

NBA的事情,對於炒鞋的來說,說有影響也有影響,說沒有影響也沒有影響。如果禁了NBA的話,以後相關的鞋可能就不會熱度那麼高了,因為我們炒的主要還是AJ、yeezy。

AJ、yeezy系列,這也是前一段時間倡導「鞋穿不炒」時候波動大,大幅度降價。現在因為NBA的事,一般也不會低價處理,只會等時機。NBA系列的就算炒不了,別的還有很多可以炒。

其實這個炒鞋,對我們內部來說其實就是理財,這也不算炒,我可能還不到,因為鞋是有升值空間的。我最開始買回來主要是為了自己穿,有三十幾雙。後來發現沒事的時候回去看一下訂單,發現這個鞋有增有降。就下載軟體自己摸索,研究一下為什麼這樣,這個價格有人管。到最後發現,這是個趨勢,現在賣價越高的鞋,波動就容易越大,買的早的話,可能也會多少賺點兒。

我們不是抬動價格的,我們是坐著等他漲的那種。炒鞋是惡意抬高價格,比如這雙鞋不值這個錢,就值個一兩千,你現在炒上5000,一旦不炒作了這雙鞋立馬回到原價一兩千,所以說這個還是割韭菜。這是我們圈內的一個名詞,就說騙小白嘛,就說我告訴你,這個鞋要漲,你趕緊買,慢慢這價格起來了,但是這一手的貨源都是由我控制的,買完之後虧的也是小白。

我從2016年開始做,業餘做這個。畢業自己工作掙錢,先拿工作養愛好,再拿愛好養愛好,到現在我賺了七八萬。現在都是我帶著別人了。現在我帶17個人跟著做,此外還有一個徒弟。

帶的那些人我是不教的,差不多就是我看鞋款,他們付錢買就行了。只有徒弟,我才會講給他,這些是怎麼操作,我會教他看市場,這兩種不一樣。這是可好可壞的,我教給他都是好的,他要往壞的發展,我也沒辦法,比如說人家掙錢掙錢,可能就成了炒鞋的了。

(應採訪對象要求,吳楊、李偉、王宇為化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Yx5zG0BMH2_cNUgPp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