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 | 攀登金剛台

2019-12-13     緣在信陽

決定攀登金剛台,是在一個秋天的早晨。清晨,金剛台用雄壯的肩膀為商城縣人民托舉起東方的太陽,燦爛的晨光在東方紅、鯰魚山水庫的碧水中蕩漾,像是一曲激昂的舞,也像是一首歡快的歌。站在晨光里,看鍍著金光的金剛台,是那般巍峨,那般神聖。如果在雪域高原,它一定會像唐古拉山、岡仁波齊一樣成為英雄的化身。但在中原,它卻以雄壯的身姿成了英雄的象徵,像天地間的脊樑一樣昭示著大別山的精神。



此時,我想起英國登山家喬治·馬洛里。當有人問他為什麼要去登山,他回答說:「因為山就在那裡。」是的,山就在那裡。在每個大別山兒女的血液里,「登山望天闊,俯首看雲霄」的豪情就在那裡。


金剛台,處於大別山脈腹地,主峰海拔1584米,是大別山在河南境內的最高峰。此地是鄂豫皖三省交界處,境內群峰聳峙,向來都有「雞鳴聽三省」的說法。在商城縣,金剛台被蘇仙石、金剛台、伏山三鄉環繞。金剛台主峰山勢險峻、雲霧繚繞、上攬霄漢,金剛台的峽谷幽深靜謐、瀑布飛雲、松濤生涼,金剛台的深處古剎明塔、晨鐘暮鼓、風華掩映。萬人岩、爬石岩、老鷹岩、豹子岩,金剛台的每一塊石頭都是鮮活生動的;女人洞、朝陽洞、水簾洞、仙人橋,金剛台的每一片水都是飄逸靈動的;石人觀海、雄獅回頭,金剛台的每一處景致都是迤邐雄闊的。


在金剛台的山腳下,秋天的陽光里,你能看到如火的紅葉、蒼勁的古樹、搖曳的蘆葦,一片片不知被多少代人耕種過的田地,一條條不知被多少代人走過的路,一間間不知被多少代人住過的房屋,以及那一座座不知被多少代人仰望過的山峰。這片安靜而肥沃的土地,承載過多少代人的生命與夢想。


太古時代,這片土地曾是海洋,洋底有火山活動,億萬年前,板塊碰撞,大地抬升。從此,這片土地日漸繁華,植被開始蔓延,動物開始衍生,那遠古的溫度再也沒有冷卻過。不知從何時起,第一次人類的腳步在這塊土地上邁過,第一次金戈鐵馬在這塊土地上掠過,第一次人類思想智慧的火花在這塊土地上閃過。



這片土地,有著屬於自己神秘的傳說。傳說中,金剛台是秦始皇為掃清修建長城的障礙,上謁玉皇大帝,請來八大金剛,將貓頭山抬往中原東南的一片內海,所以後人將此山命名為「金剛抬」,後演化為「金剛台」。封頂的巨石,形似貓耳,人們叫它「貓耳石」。也有記載說當年鑑真東渡,路過光州,途涉此山,只見山間奇雲迴旋,霧靄升騰,於是登至山頂打坐歇息,忽然看見雲海縹緲、群山疊翠,於是寫詩讚賞:「踏雪東瀛海,此顯蓮花台。金剛實為柱,澗流分江淮。」我想,在《淮南子》、在《山海經》、在楚地的故事、在吳越的歌謠中,也一定有著關於這片土地美麗的神話。


這片土地,有著屬於自己的厚重的歷史。在商朝時,它是商王分封給諸侯的封邑;在周朝,它隸屬於當時800諸侯之一的黃國;春秋時,商城為吳楚之地,境內置有雩婁邑,這也是商城被稱為古雩婁的由來。之後,在歷次朝代的變更中,商城都有了屬於自己的位置。隋唐五代,它被稱作殷城,直到宋代,它有了自己的名字:商城。它經歷著每一個朝代的劫難,目睹著每一個朝代的興衰,也用自身的生生不息,創造著自己的歷史。


這片土地,有著屬於自己的抗爭的傳奇。金剛台在歷史上就是重要關隘,無數英雄在此演繹著無數的傳奇故事。唐末農民大起義,江淮上下都是重要戰場,其間,王仙芝攻占廣州,鄉民從者甚眾;宋元之際,民族矛盾十分激烈,紹興二年張昂招募義軍,據金剛台憑險築寨,盤馬彎弓,堅持抗擊金兵20餘年;紹興七年,岳飛受命節制廣州,其部將牛皋率軍轉戰大別山區,境內民眾奮起協同作戰,大破金齊聯軍;嘉熙元年,光州治所移至金剛台,鄉民奮起築石城,抗擊蒙軍;民國3年,白郎軍入境,鄉民群起響應,破縣城、殺知縣、焚縣署,開倉濟民,萬眾歡騰。


歷史的煙雲早已化作如今的霧靄,所有的史志都只用短短几行文字去記載血雨腥風的歲月。這片土地,是曾經抓起一把泥土,就能捏出鮮血的地方,這片土地,也有它曾經的貧窮,曾經的災難,那曾經被輕聲吟唱在山間的民歌小調,還在歷史的深處迴響:

窮人真是苦,衣破無布補,忍飢受餓說不出,農友們,瘦得皮包骨;

稟告二爹娘,去把扁擔扛,東奔西跑走慌忙,娘啊,只為度時光;

老娘床上哼,我兒你是聽,油鹽柴米斷乾淨,兒啊,早去早回程;

出門做小販,到處軍閥占,遇兵遇匪都完蛋,農友們,白流一身汗

……


沿著金剛台的峽谷往上攀登,一路上巨石嶙峋、溪水淙淙。馬尾松、紅豆杉、泡桐、銀杏、翠柏,各種樹木,隨勢而生。野菊花、蘭草葉、桔梗、杜鵑、桂花樹,各種花草,任意點綴。長尾雉、啄木鳥、白鷺、刺蝟、娃娃魚,各種動物,時隱時現。



一路坎坷崎嶇,好峰隨處改,千山高復低。這是登山的路,也是一條曾經的紅色之路。無數商城兒女,在這片土地上開闢根據地、反「鄂豫會剿」、組織礦工武裝暴動、支援六霍起義、建立縣蘇維埃政權、開展土地革命、堅持游擊戰爭……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發生了那麼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這些故事,沉澱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沉澱在人們沸騰的熱血里,在人們的講述過程中,在人民的內心生長,就像是柏樹、松樹、杉樹在土地上生長一樣。



坐在紅軍棚下,巨石在樹蔭里沁著陰涼的氣息,曾經,定有人於此處坐石談玄、聽泉濯暑。現在,只能聽到鳥兒在山間偶爾彼此呼應一聲,旁邊的泉水潺潺流動,泠泠的流水聲像是一首童瑤,一首悲涼的童瑤,帶著一個孩子溫柔的夢,近一個世紀來,一直唱響在金剛台的山水之間。1934年,大別山的女兒——金剛台婦女排,她們千方百計地救護紅25軍留下的傷員,同敵人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張敏是其中的一員,當時她還有一個吃奶的孩子,一次,敵人對大山進行清剿時,孩子因飢餓大哭起來,這哭聲隨時都會暴露十幾個戰友的藏身之地,張敏來不及多想,將孩子緊緊抱在自己懷中,用胸脯堵住了孩子的哭聲,也堵住了孩子的呼吸……敵人走遠了,戰友安全了,而孩子,也去了另一個世界,只留下哀嚎的母親,和潺潺的溪水,童瑤般的溪水聲,流淌了近一個世紀,訴說著這段哀傷而悲壯的故事。


繼續往上攀登,放目南方,群山之中有一座直衝雲霄的山峰,山峰下是一個美麗的鄉村——伏山,渣子河蜿蜒著繞鄉村而去。這是一座寧靜的山村,這也是一座誕生過英雄兒女的鄉村,他們汲取了大別山的精神,危難時刻,振臂一呼,風云為之變色。趙崇德,正是這個山村的兒子,他在金剛台下成長,在巍峨的大別山下養成了充斥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1937年10月29日晚,趙崇德率領第3營,直撲陽明堡日軍飛機場,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戰鬥,擊毀停機坪敵機二十四架。趙崇德在掩護部隊撤退時,壯烈犧牲。趙崇德雖然倒下了,但他的精神在故鄉人民的心中又樹立起了一座高峰。


再往上走,在更高處,我們依稀看見了養育了英雄烈士周維炯、杜少亭、詹谷堂等的小山村,依稀看見了開展土地革命、進行反「圍剿」鬥爭、保衛蘇區的的革命志士為之奮鬥的鄉鎮,依稀看見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建設七十年間為革命事業獻出寶貴生命的8萬優秀商城兒女的家鄉。吉鴻昌說:「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商城的人們也在用自己的血性、自己的行動書寫著自己的歷史。南溪起義領導人詹谷堂曾在火神廟大門兩側寫了副對聯:赤帝本威靈,應教普天赤化;紅軍初暴動,試看遍地紅花。


如今,已是紅花遍地。在春天,漫山的映山紅,在秋天,斑斕的紅葉,一定都染有曾經英靈的鮮血。但它們卻不再冰冷,而是如火焰一般,燃燒在廣袤的大地上。

秋日陽光正暖時,登上山頂。極目遠望,山巒疊嶂,綿延起伏,層林斑斕,蒼茫闊遠,群鶴翩躚,直增畫意,秋風正勁,反添豪情。在山下一直讓人仰望著的貓兒石就矗立在眼前,幾棵遒勁的松樹在斷崖上一展雄邁身姿。而在山下,幾座水庫像是明珠在群山間散發湛藍的光芒,璀璨奪目。遠處的縣城,仿佛神話中的城堡,隱現在大山的懷抱。


古人寫登山,大多很輕鬆,所謂「信步上鳥道」、所謂「一笑登山依杖行」、所謂「遠上寒山石徑斜」,都不過是把登山當做了消遣,即使登上山頂,也不過是抒發「遍插茱萸少一人」、「吾將此地巢雲松」的相思或隱逸之趣。至於「一覽眾山小」、「不畏浮雲遮望眼」已是相當獨到的廣闊胸懷了。



登山,在新的時代,會有新的內涵,它有時會成為一種象徵、一種宣誓。當年中國登山隊從珠穆朗瑪峰北坡登上山頂,豎起中國國旗,向世界之人宣示了中國的主權、中國的高度。而如今,當人們從水泥之地、鋼筋之林脫身出來,登上山頂,放眼四野,「戴雲山頂白雲齊,登頂方知世界低」,感受到的更是一種精神的超脫;回顧過往,「勒名石上吾誰與,故李將軍舞劍台」,體會到的更是一種歷史的滄桑與浩瀚,站在山頂,仿佛還能看見商城人民為自由而鬥爭的烽煙。


九十年前,商城南部發生大規模的民團和農民暴動,這就是被稱作鄂豫皖邊區三大起義的商城起義。在立夏節之夜,英勇的商城人民同時行動,一舉消滅了當時三股反動力量。起義後不久,商城縣有了自己的紅軍,自己的根據地,在大別山革命史甚至中國革命史上寫下濃重的一筆,星星之火,在大別山區燃成燎原之勢。這次起義的意義,正如商城縣委黨史地方志研究室王志昌老師所總結的:「『杜鵑五更猶啼血,不信春風換不回。』在革命戰爭年代,商城起義不僅積累了寶貴的革命鬥爭經驗,同時也詮釋了內涵深刻的大別山精神。」


七十年前,在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劉鄧晉冀魯豫野戰軍大軍向國民黨統治地區大別山實施進攻的戰略性行動。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山頂,像一把利刃插進國民黨軍隊的戰略縱深,勝利完成了千里躍進大別山的空前壯舉。紅旗在萬山中招展,吶喊聲響徹寰宇,這是大別山的怒吼,這是沉睡千百年的歷史之花的綻放。時經半個多世紀,我們依然能感受到當時商城人民看到劉鄧大軍的喜悅之情,正如一首商城民歌所唱:


劉鄧大軍似哎天神(哎呦)

無影無蹤就(哎)來臨(哎呦)

鬥地主分田地(呀)

組織工農鬧翻身

家家戶戶喜盈盈

家家戶戶喜盈盈(哪)



此刻,我仿佛又看見億萬年前金剛台從海底升起,它像是一頂天立地的勇士,抖落身上的海水,然後一站億年,在天地間以威猛的形象昭示著天地萬物的精神: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登高,看著眼前的千疊蒼山、萬重古木,自會讓人頓覺心胸浩蕩、思接千古,感受宇宙的原始氣息與乾坤的神奇力量:板塊與板塊碰撞,巍峨的大別山帶著憤怒的力量隆起;歷史與現實碰撞,人民的熱血與氣骨在史書上隆起;現實與未來碰撞,大別山的精神在中國夢的藍圖上隆起。


「黃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庭內,心為天下勞」。曾經的金戈鐵馬不再,曾經的血雨腥風不再,曾經的風雲動盪已變成如今的海晏河清,曾經的戰鬥者已變成如今的建設者。經過半個世紀的奮鬥,如今的商城縣,已是公路、鐵路縱橫,已是高樓、大廈林立。建設鄉村,村莊是美麗的;脫貧攻堅,人民是富裕的。天藍雲白、水綠山青,商城縣多次被評為全國宜居城市;民風淳樸、文藝繁榮,文化已成為商城縣的一張名片。


泰戈爾有句詩:天空中沒有鳥兒的痕跡,但我已飛過。站在山頂看天空,萬里無雲,一片湛藍,沒有了鳥兒的痕跡、沒有了吶喊的聲音、沒有了硝煙的氣息,但我知道,你們都來過,而且,你們從未離開過。你們安息在山谷田野里、你們沉睡在烈士陵園中,你們的鮮血灑盡,但你們的精神卻像大別山一樣巍峨高聳。


2012年11月7日,「大別山精神」研發組發布新聞,將「大別山精神」概括為「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一心、勇當先鋒」。靠著這樣的大別山精神,大別山區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誕生了多支紅軍隊伍和大別山游擊隊,創造了28年紅旗不倒的歷史傳奇;靠著這樣的大別山精神,在對新中國的建設中,一代代大別山兒女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讓家、讓國更加富裕、更加強大;靠著這樣的大別山精神,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們一定能讓它在新時代彰顯其與時俱進的價值,成為大別山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不竭動力,成為我們仰望星空、實現中國夢的力量源泉。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金剛台的兒女用生命守護著大山,大山也以自己的營養滋養著一代代金剛台的兒女;中原的子孫用壯志增加著大別山的高度,大別山也以自己的雄姿彰顯著華夏兒女的精神。「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未來,還有太多的大山等待著我們攀登,但山高人為峰,每一座高山的山頂,定當插上不屈現實、不懈奮鬥的中國人民勝利的旗幟。

下得山來,已是黃昏,圓月在山頂悄然升起,空氣中瀰漫著桂花的香氣。一首《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曲調在暮色中暖暖地、輕輕地飄來:


八月桂花遍地開

鮮哪紅旗幟豎呀豎起來

張燈又結彩呀,張燈又結彩呀

光輝燦爛現出新世界

……

作者陳功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roBw_m4BMH2_cNUgA9Xy.html






















鳴沙山下的夢

2019-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