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時候,就常聽大人們講余少保舉義反元的故事:「石雞叫,石狗咬,石船下水順河跑」,「石鼓響,順帝亡,石鼓不響,再折錦囊」說的是元朝末期,余少保(餘思銘)因不滿元朝腐敗統治,決定舉義。余少保舉義之時,得到一位仙人指點,給了他一封錦囊,承諾給他十萬精兵助陣,滅元興漢。八月十五日的晚上,余少保沐浴凈身,待子時雞鳴時,對正北方射出三支利箭,即可大功告成,但因其妻心窄,唯恐丈夫登基另選后妃,不到時辰就溜至後院學公雞叫。余少保忽聽雞叫,忙中未分真假,張弓朝正北方向連射三箭。因時辰未到,元順帝未臨早朝,三支箭都射在龍椅背上了。順帝臨朝,發現龍椅三支箭上刻有「余少保」二字,即派大兵圍剿。石鼓不響,余少保知大事不好,忙折開錦囊,只見上面寫四句真言:「插旗尖上取神書,平頂鋪下拔寶劍,喚出石人撐石船,金竹園裡把兵搬。」他立即跑到插旗尖取神書,哪知神書懸在半空,難以到手。再到平頂鋪下去拔劍,出鞘若許後再也抽不動了。余少保又急忙趕到石船,希望石人來撐船,哪知石人在山坡上剛剛出土還沒拔出腿來,他只好自己跳到水中去推石船,石船隻動了一點,可再也不動了。余少保又急忙趕到金竹園去搬兵,進園後不見動靜,打開竹子一看,藏在竹節里的神兵胳膊腿長了可鼻子眼睛還沒睜開呢!後來義軍寡不敵眾,終於失敗了。但石船石雞石人石鼓至今仍在,分布在湯泉池旁邊,黃皮寨和石鼓山的山叢之中。
經查閱明嘉靖時的《商城縣誌》,我發現了載有餘思銘(就是傳說中的余少保)傳記,皇帝詔和誥文書,茲錄如下。餘思銘:隆門裡(今余集附近)人,元未戊戌歲(1358年),率金剛台集義兵歸附安豐(在今安徽壽縣),授平章事守御金剛台。甲辰八月(1364年),奉詔領所部兵馬赴汴京,從征累戰有功。洪武元年(1368年),賜緋衣一襲,鎮撫(從五品)兩員。九月,隨總兵宋渡河,克懷慶、澤、潞等州縣,太祖深寵之。二年(1369年),調攻桃花二寨,受敕命一道,賜緋衣一襲,床一面,賞鎮撫兩員,授寧夏衛指揮僉事(正四品)。洪武十一年(1378年),征西蕃,抱病歸卒於家。敕葬原籍,子亨襲其官。
詔書:聖旨教金剛台指揮同知餘思銘統帥所部兵馬前赴汴京,到日,參隨征進,宜令准此。
誥文:誥封明威將軍(正四品)指揮僉事余法。制曰:人臣為國家之用,能以功名自奮,皆其先人積德所致,考諸常典,追贈為宜。懷遠將軍(從三品)同知華山衛指揮使司事餘思銘故父余法,善積於身,慶延於後,乃生嗣男,展其材力,服我官政,是用原其所自,頒以命辭,尚靈爽之有知,其欽承於永久,可贈明威將軍僉指揮使司事,宜令准此。 制曰:人臣有祿位者,皆由其家庭之積善。故於封典,亦必推其本原以及之也。懷遠將軍同知華山衛指揮使司事餘思銘生母鄭氏,餘慶所鍾,是生嗣男,展其材力,為國任用。是宜推其所自,頒以命封,尚服誥詞,永賁幽壤,可追封德人。宜令准此。洪武七年(1374年)正月十五日。
縣之有志,猶國之有史。顯然,縣誌就是一縣之正史,經過仔細的鉤沉打撈,認真的分析研究,余真實的人生脈絡逐步清晰起來:(一)生於亂世,乘勢而起。余是商城隆門裡人,即今天余集人氏,元未天下大亂之時,各地義軍風涌雲涌,余乘機占據金剛台,扯旗造反;(二)經歷坎坷,終投明主。戊戌歲(1358年),歸附安豐的義軍徐壽輝部;徐為部下陳友諒所殺後,余又歸陳部;甲辰八月(1364年),陳被朱元璋所敗後,余又歸朱部;更有甚者,順治志載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後,余又歸附成祖。(三)信疑參半,朝廷對余調動頻繁。先將其從金剛台聽調到汴京,然後過黃河,朝廷有意識有計劃的將余從中原調到西北,使其遠離老根據地,以防成尾大不掉之勢。四是餘部英勇善戰,軍功顯著。余窺透了朝廷之意,以絕對服從命令來證明自己的忠誠;率領手下弟兄從中原打到西北,一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五是皇恩浩蕩,追封滿門。朝廷對余的表現很滿意,即所謂「太祖深寵之」。1、多次任命為余為華山衛、榆林衛、寧夏衛等邊防重地的軍事指揮負責人;2、兩次賞賜「緋衣一襲,鎮撫兩員」,緋衣為明代紅色官袍,鎮撫為從五品武官,由此待遇,可見帝眷之隆。3、余死在征西蕃的途中,皇命敕葬原籍,官府撥銀厚葬於隆門裡;4、其子余亨襲其官,接班做了寧夏衛指揮使僉事;5、民間余少保之稱,想必也不是空穴來風。余為大將徐達先鋒,徐達北伐時為元帥,余為少保(一品武將),合乎情理。
縱觀余的一生,可以說是戎馬倥傯、富於傳奇的一生。他是元未明初天下大亂到逐步穩定的歷史見證人,也是一個為國家統一血戰廝殺的功臣。作為一員武將,他並不怕和戰場上的敵手正面廝殺,他最怕的卻是應對上層政治領導的無規則變更。也許有人會指責余怎麼歸附了那麼多的主子,屬於無節之人。其實設身處地的為余想一想,他確實有很多的無奈。他和徐壽輝、陳友諒、朱元璋等均無淵源,徐、陳、朱角逐的結果對他影響不大,他既不是新領導上台後的受益者,也不是舊領導下台後的受害者。在抗元這面大旗下,不管是誰牽頭,他要做的就是聽命令,打好仗。他既不是反覆無常的倒戈將軍,也不是攀龍附鳳的巴結之徒。完全可以說,他是靠個人能力和赫赫軍功,得到歷任領導認可的。
看看歷史上真實的餘思銘,再聽聽傳說中虛構的故事,讓人覺得真余被假余大大的幽了一默,縣人被故事大大的幽了一默。餘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600多年了,他知名度有如此之高,應該說民間故事是功不可沒。
余少保舉義之後,在商城縣以金崗台為根據地發展壯大,人馬達到數萬人,令元軍聞風喪膽,為抗元興漢大計,他後來歸順了朱元璋,成為大將徐達的先鋒。
可是,余少保箭射元帝的故事發生在哪裡呢? 經多方考證,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湯泉池旁邊的黃皮寨上。因為黃皮寨正北方是大、小石鼓,正南方有石船和石人,石雞、石狗就在它的腳下,而山頂上據說余少保當年帶兵修建的寨牆都還完整的保存著呢!
前幾天,我和朋友們一起,終於登上了黃皮寨。從山頂向下望去,黃皮河猶如玉帶纏腰,在山下畫了個太極圖,不用說,這個山寨應該是塊風水寶地了。
當年的英雄已經不在了,她那位心胸狹窄的夫人也不知去向,只剩下淒淒芳草。
山上的野果分外的香甜。
好大的一座山寨呀!這個山寨的面積大約有一平方公里,光是寨牆就有2400多米。遠遠望去,高大的寨牆,婉如長城一般威武雄壯。
寨內的房子已完全消失了,已找不到任何人為的印記,風景就是原始森林。
這是保存完好的寨牆和戰壕。
一株油茶果被高大的寨牆保護著。
後院靜寂無聲,可愛的青藤肆意地攀爬。
這株百年的老藤莫非就是余少保那位妻子幻化的,看,她死死地纏著這棵大樹,怎麼也分不開了。
堅固的石牆,仍然可以抵禦敵人的進攻。
這是山寨的北門,也是正門,如今門洞大開,無任何衛兵把守。
想當年,這裡發生過多少次生死的爭奪。
野菊和山茶花競相開放,為山寨增添了生命的活力!
厚厚的寨牆,藏著多少我們不知道的往事。
長長的寨牆,記載著多少滄桑的歲月。
這株老樹,變腐朽為神奇了。
這是絕世無雙的佳人吧,風中,她正搖曳著嬌羞。
這株小可愛,紅得正當時,應勝過某明星了吧。
下山的路上,偶遇這位美男子,好不威風。
又見人間煙火,這是有村莊的象徵。
大浪淘沙,千古英雄事,盡在笑談中。
圖 文:劉加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