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國兒童教育專家馬克·雷諾在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時,曾說:要樹立家長的權威,善於向孩子的「任性」說「不」。
當你學會了說「不」,你會發現,孩子管起來很容易。
2
有這麼一對母子,媽媽39歲,典型的「認輸媽媽」,兒子6歲,典型的「霸道兒子」。
兒子只要想要的東西,媽媽不給,就立馬躺地上哭鬧,媽媽每次都無奈妥協。
後來,兒子的要求越來越過分,媽媽很吃力,覺得不能再縱容孩子了。
於是拒絕孩子的要求,兒子很熟練地往地上一趟,放聲大哭,見媽媽不怎麼理他,爬起來就對媽媽拳打腳踢,媽媽怕兒子手痛,再次妥協。
再後來,媽媽忍著痛躲避孩子的拳頭,孩子夠不著,於是在地上打滾撞頭,媽媽嚇得又選擇了妥協。
之後,孩子耍賴就拿頭撞門,撞牆……
面對鏡頭,媽媽紅腫著雙眼,除了深深的無奈之外,還有更深的擔憂,害怕有一天妥協也不能滿足孩子了,希望節目組老師能幫幫她。
孩子都很聰明,在和父母的相處中,他們一直在不停地總結「作戰經驗」,當他們發現某種方法能使大人就範時,就會反覆使用。
媽媽的一再妥協,就是孩子哭鬧要挾的最根本原因。
知乎上也有不少父母提問:孩子一點不滿意就往地上躺,哭個不停怎麼辦?
有人回答說:「棍棒底下出孝子,提起來吊打一頓,啥事都沒有了。」
沒想到「打罵」教育,深得很多父母的認同。
不置可否,有的孩子被打罵過後,確實變乖了,但有的孩子,你越打罵,他越不怕,就是這麼皮實。
教育家蒙台梭利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手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孩子忘不了鞭子和疤痕,即便被打罵但尚未表現出極端行為的孩子,心理上的傷害依然存在,而且這種傷害將影響到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
著名心理學教授錢銘怡,在《青少年人格與父母養育方式的相關研究報告》中指出,父母的負面教育會直接影響子女以後的性格。
研究中提到:
經常遭受打罵的孩子的性格:頑固,冷酷,殘忍,獨立或怯懦的,缺乏自信心、自尊心,盲從,不誠實等等。
這是我們想看到的結果嗎?
顯然,我們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誠實、自信、樂觀、有包容心、尊長愛幼等等……一切美好的品德。
打罵這種極度的懲罰方式,是最後的手段,但也是最沒有用的手段,只會讓孩子背離我們的初衷。
3
孩子還小,哭鬧本屬於正常行為。他們還沒有學會如何與世界相處,所以要用各種方法試探,得到鼓勵時則會認為方法正確,而一直堅持使用。
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一直強調,孩子6歲之前家長要學會說「不」,但不是靠打罵來讓孩屈服。
她認為,3歲以前的孩子,哭鬧是因為痛苦,3歲以後的孩子,哭鬧則帶有一定的目的性。
所以,當孩子懂得拿哭鬧來要挾你的時候,我們要堅持四個基本原則:
第一、不要罵,會給孩子留下不文明的印象。
第二、不要打,孩子還小,你打他不公平。
第三、不要說教,孩子正鬧著,說什麼都是噪音,聽不進去。
第四、不要走開,他鬧給你看,你就看著他鬧,等他情緒平復。
為了便於理解,用生活場景來給大家仔細分析一下。
當孩子在商場哭著吵著要一個玩具時,對照四個基本原則,你就可以這麼做:
先把孩子抱到一個安靜點的地方,比如商場牆角等人少的地方。
然後你就安靜地看著孩子,任他吵鬧,只要保證他的安全就好,不打不罵,也不要給孩子臉色,不要試圖去給他講道理,不要試圖阻止他發泄。
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說:「孩子哭鬧時,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是試圖阻止。要知道哭鬧、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才是。」
看他哭得激動時,你可以給孩子一點愛,比如給他擦把汗、抹把眼淚,但要堅定,不能妥協,孩子還想哭,就讓他繼續哭。
等孩子哭得差不多了,你可以抱抱他,告訴他你仍然愛他,能理解他的心情,跟他說「以後有事情,可以好好說,如果你能說服我,我可以考慮你的要求,但是哭鬧沒用。」
一次兩次,孩子可能還是會使用哭鬧要挾,但次數多了,孩子就知道你的底線在哪裡了。
當孩子收起哭鬧,好好跟你說的時候,李玫瑾教授提出要堅持「三比一」原則,即三次滿足一次,讓孩子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是每次都給,避免形成變相妥協。
這種交流關係一旦建立好,等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時候,你們倆的關係就好相處了,反之,則不然。
李玫瑾教授還特意說了一個曾經接手的案例。
一個12歲的孩子,因為媽媽不准他去網吧玩遊戲,臭罵了他一頓,結果這個孩子直接就服毒自殺了。
記者問道:「這麼點大的孩子,他怎麼會知道自殺呢?」
李玫瑾教授說:
因為父母給了孩子一個錯誤的信息,只要他傷害自己,你就會妥協,所以他用你的愛來威脅你,只是他不知道死的含義。
孩子小時候你說不行,他頂多在地上打滾,但等他長大了,腿硬了,你再說不行,他就會離家出走,或者乾脆告訴你:再不答應我就死給你看。
李玫瑾教授強調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所以在孩子三到六歲的時候,要對他說「不」,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父母不遷就他,否則長大再想管就難了。
管教孩子,靠的不是武力,而是智慧,建立起了好根基,將來才不用煞費苦心的再進行補救,與其亡羊補牢,不如未雨綢繆。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
孩子的很多問題,都是家長造就的,要調整孩子的問題,家長先要看清自己的問題,只有根越健康,花朵才能開得越美。
當你無法忍受孩子的某種行為時,別急著用家長權威,記得先反問自己:我學會跟孩子說「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