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父母,輸在了「太講道理」上

2019-10-16   育兒媽媽

生活中,家長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難題:


告訴孩子多穿點,不然會感冒、著涼,他覺得你好煩;

叫孩子別玩手機,傷害眼睛、破壞注意力、影響學習,他玩得更嗨了;

讓孩子早點睡,不然起不來,他這次氣呼呼地聽話睡覺了,下回繼續,你不催他不睡······


你不禁疑惑,為什麼我不打不罵,這樣尊重孩子,苦口婆心跟他講道理,他還是不明白,絲毫不改?難道我說的有什麼問題嗎?


道理固然都是正確的,但是用講道理這個方式教育孩子,效果太差。


道理講得越多,孩子越覺得反感,家長也越來越沒有威信。


「不講道理」如何教育好孩子呢?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01

善共情


有一次乘地鐵,一位媽媽讓孩子給老爺爺讓坐,孩子磨磨唧唧沒起來,於是媽媽有點生氣直接把孩子拉了起來,接著就是一堆大道理:

「平時教你的都忘了是吧?要給年紀大的爺爺奶奶讓坐,懂禮貌、樂於助人······」


在眾人的圍觀下,孩子臉紅耳赤,再加上被媽媽粗暴地拉了起來,又羞又惱,不斷說著「我就不!」,手腳並用想掙脫媽媽的控制。


媽媽看孩子這個樣子覺得這孩子太不懂事,更生氣了,又開始聲色俱厲地教育孩子······


我在一旁看著那個無辜無助的孩子,覺得好可憐。


我們的很多父母,太過於講究正確、原則、道理,卻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孩子當下的情緒和感受。


當孩子處在哭鬧、生氣、羞憤、難過等情緒中時,是沒有心思用理性思考的。


你還在一邊擺事實、講道理,告訴孩子應該如何,不能怎樣,唯獨將他的感受置之不理,孩子怎麼可能聽得進去呢?

而且,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家長講道理的姿態,只會讓孩子感覺到被評判、否定、指教,在父母眼中自己是無知、無能的,於是產生厭惡、逆反心理。


絕大多數孩子幾乎從不會跟父母講自己在學校、與同學交往的一些事情,原因恰在於此。


一個上初中的孩子這樣告訴我:


「他們似乎並不關心我真實的感受和想法,反而總是迫不及待地以過來人的身份給我講道理,怎麼學習、怎麼與人相處,balabala,搞得好像我是個什麼都不懂的白痴一樣,聽幾句就煩了。」

俄國作家契科夫曾說:「母親之所以在教育子女方面不能被外人代替,就是因為她能夠跟孩子同感覺、同哭、同笑,單考理論和教訓是無濟於事的。


建立在尊重與理解之上的溝通,才是有效的。所謂「通情達理」, 只有當孩子感覺自己的情緒被接納、疏通了,家長才能講得通道理。


比如孩子和弟弟爭搶玩具而哭鬧,首先應該認同孩子的情緒,「媽媽知道你也很想玩那個玩具,弟弟跟你搶,你很生氣,是不是?」


放下家長的架子,多站在孩子的立場,設身處地地去理解他的處境和感受,這樣孩子會更快地平靜下來,感覺自己被尊重,後面也會更配合家長。


否則一開始就訓孩子,跟他講道理:「弟弟只是玩一會,又不會拿走,你是哥哥,要懂得謙讓呀······」除了讓孩子情緒更激動,一點用處都沒有。


善於共情,多傾聽,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比起缺乏同理心,鐵面無私的冰冷說教,更有教育意義。

02

讓孩子親身體驗並承擔後果


群里一位家長講過自己一個成功的教育案例:


女兒上3年級了還總是喜歡賴床,鬧鐘響了也不起,每次都是早飯都準備好了,喊了一遍又一遍,實在拖不下去了才起床,急急忙忙洗漱,囫圇扒幾口飯,往學校衝刺。


這位家長跟孩子講過很多次,這樣慌慌張張,不好好吃早飯,既不利於身體健康,又影響一大早學習的心態和情緒。以為女兒能聽進去,結果第二天還是照舊。


有一天早上,這位家長聽了丈夫的話,鬧鐘響之後,沒喊孩子,自己忙自己的事情。結果孩子果然起晚遲到了。


不過,也正是經過這次遲到被批評的事情,女兒之後上學都能做到鬧鐘一響就起床了,再也不用家長催。


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了「自然後果法」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犯了錯,造成了不良的後果,讓他親身體驗,並承擔自已所造成的後果,從中接受教訓。


這位家長的案例中,正是由於女兒自己通過親身體會賴床的後果,收穫了深刻的經驗,從而主動自發地調整自己的行為。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過:「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看世界。」


家長再怎麼替他做選擇、講道理,告訴他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哪怕事情結果是好的,對孩子自己來說不一定會有深刻的感悟與體會。


孩子通過親身體驗收穫的各種生活經驗,比什麼都有說服力。


畢竟,教育從來不是簡單的孩子聽父母講道理的過程,要使孩子明白道理,還需讓孩子有機會在實踐中獲得連續不斷的經驗,通過切身感受,認知到道理。


比如孩子該好好吃飯的時候不吃,那就讓他體驗一下餓一頓肚子的後果,以後他到了飯點上就知道乖乖吃飯了;


晚上寫作業磨磨蹭蹭、拖延到半夜,讓他體會一次強忍睡意熬夜趕作業的感覺,或者作業完成不了被批評的感受,他就會懂得抓緊時間,養成好習慣。


在安全範圍和不造成嚴重後果的前提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後果,哪怕會吃點虧、受點苦,都不算什麼,他所收穫的經驗與主動調整自身行為的改變,才是最珍貴的。

03

父母做給他看


許多父母嘴上跟孩子講的都是大道理,行為卻不符合道理。


告訴孩子要懂禮貌、打招呼,自己卻難開尊口,躲躲閃閃,見人避之不及;

規勸孩子要懂得體貼父母、孝敬長輩,自己卻在背後說長輩壞話、行為上也不敬重老人;

讓孩子遵守交通規則,卻在一些時刻存僥倖心理,帶孩子闖紅燈······


莫言獲得諾貝爾獎時曾說:


「每個人從生下來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響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這種教育有言傳有身教,甚至我覺得身教重於言傳。

你生活在的家庭裡面,你的長輩,你的親人,他們是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工作、對待他人,我想會對孩子產生非常直接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因此,一個家庭有好的家風,的確是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利的。」


泰國有個公益短片,媽媽和女兒相依為命,靠出售鮮切水果維持生計,其中有一個鏡頭讓人印象很深:


孩子在切菠蘿的時候總是不得章法,媽媽看到了,不說話,默默地拿起一個菠蘿,一步一步切給孩子看。


孩子看著媽媽的手法、步驟,照著做,果然順利切好菠蘿。


這些簡單的生活經驗如此,孩子不會做的,你反覆做給他看,他會通過模仿,習得各種生活技能,而不是不讓他做,直接代勞;


放在待人接物、為人處世也是同樣的道理。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擁有什麼樣的習慣、品行,那就先成為那樣的人。


說一萬遍,不如自己做給孩子看。語言是抽象的,通過行為起到教育的作用,更加直接。


比如想讓孩子懂得分享、愛打招呼,那就先做好愛分享的榜樣,在家庭中創建一個彼此分享的氛圍;見到鄰居好友,主動打招呼、善意地問候。


孩子在這些具體的行動中感受到美好與樂趣,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向父母看齊,行為發生轉變。


講道理,關鍵是在恰當的時機點到為止,給孩子留下自己評判對錯與思考的空間。而不是屢次三番習慣性地侃侃而談,不管孩子是否能接受。

讓孩子通過親身體驗,在用眼、用心的觀察和父母的榜樣引領下成長吧!

這樣的孩子,遠比用「道理」澆灌出來的孩子更自覺、更有潛力,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