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帶元寶在小區里和小夥伴一起玩耍,跟一群寶媽在一起聊天,元寶在玩的興起的時候,會大聲的對我喊道「爸爸過來陪我玩」、「爸爸來追我們啊」、「爸爸,你做怪獸來抓我們」,每當這個時候,我就知道孩子需要我了,我會馬上跑過去配合孩子的要求,滿足孩子希望我能陪他一起玩的需求,直到孩子心滿意足了,跟其他小朋友繼續玩的時候為止,我才會退出來。
幾個相熟的寶媽總會在這時候調侃的說「你真是我們小區的模範爸爸」、「二十四孝老爸」,話題也總會轉到對自家老公的抱怨上,比如下班回家不幫忙帶孩子,玩手機看電視,不陪孩子讀書講故事,不願意陪孩子下樓運動等等,跟孩子有關的吃喝拉撒睡、閱讀、手工、興趣班、遊戲社交等各方面的活動,基本上都是媽媽在負責。
作為一個曾經也是對孩子成長和陪伴的訴求不聞不問的爸爸,也作為一個全身心陪伴孩子兩年多的全職爸爸,對於這樣的問題,我是深有體會的,但是怎麼做,才能改變這種現狀,讓爸爸參與到孩子的陪伴和成長活動中來呢?
為什么爸爸普遍缺席孩子的陪伴過程?
當下的社會環境下,很多家庭都面臨著喪偶式育兒的問題,往往只有媽媽來陪伴孩子成長,而很多父親則會以各種原因和理由來缺席這個過程,分析來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工作壓力大
在中國的傳統家庭裡面,男人往往會肩負著更主要的經濟責任,也由此承擔著很大的工作壓力,為了多掙錢養家,往往會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在工作、社交等方面,回家晚、加班多是很多人的常態,同時也自然而然的增加了男性的心理壓力和疲憊感,在這種心理狀態下,回到家以後往往希望能夠安靜的休息,而不願意再花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家庭和孩子身上。
二、沒有成就感
養育孩子是一個很瑣碎、細緻的過程,很難像日常工作一樣,完成一個任務就能有一個明確的工作成果和量化的收益,你即便花很多時間在孩子身上,也難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看到孩子在各種能力方面發生非常顯著的變化,而且這個過程中,你需要跟一個心智不成熟、帶著各種疑問和好奇心、經常試探你的心理底線的孩子反覆的溝通管教,對於絕大多數男性來說,很難在這個過程中找到成就感和樂趣,自然會失去陪伴孩子的興趣。
三、缺乏足夠的耐心
陪伴孩子的過程,需要父母有足夠的耐心,去回答孩子千奇百怪的問題,等待孩子隨性的腳步,守著孩子慢條斯理的吃飯,不厭其煩的給孩子朗讀繪本,跟孩子在小區里嬉戲、追逐、玩耍,所有這些,都需要你放下其他的事物,專心致志、一心一意的陪著孩子去做去體驗,但客觀來說,很少有父親能夠做到這一點。
四、不懂也不願意學習育兒知識
幾乎每一位父母都是從零開始學習如何養育孩子的,但是與父親這個角色不同的是,母親從懷胎十月開始,就要親身經歷很多挑戰,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學習孕產、育兒、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知識,逐步掌握陪伴、管教自己的孩子的一些技巧方法和原則,而很多父親則沒有這樣的體驗和訴求,既然是從零開始,反正也不懂,又有孩子的媽媽去負責這些瑣碎的事情,那麼自己又何苦自找麻煩去學習育兒的知識呢?
五、個人成長經歷和原生家庭影響
對於很多人而言,自己從小就是被母親陪伴、管教大的,自己的父親往往也是缺席了自己成長的過程,沒有陪自己玩耍過,沒有陪自己寫過作業,沒有輔導過自己,這樣的認知記憶和原生家庭的影響,會給很多不願意陪伴孩子的父親一種潛意識的認知,「我爸從小就沒管過我,我還不照樣長大了?」,在這種認知影響下,自己也會模仿著這樣的做法。因此,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很大的。
六、對家庭教育存在認知誤區
中國的傳統家庭觀念裡面,有一種所謂的「男主外,女主內」的認知誤區,很多人包括男性、爺爺奶奶等,都會認為男人在外面努力工作掙錢養家就好了,已經很辛苦了,女人則負責收拾好家務、照顧好孩子,將養育孩子的職責強行的推卸到母親的身上,或者是甩手給老人來代管,這種認知誤區也讓很多家庭出現了不少矛盾和分歧。
其實,除了上面這幾點跟爸爸自身有關的心態、積極性、認知方面的問題之外,很多媽媽、老人在這個過程中也起到了消極的作用,比如當爸爸帶孩子出現一些小差錯時,不是給予鼓勵和包容,而是不斷的指責、嘲笑,這樣的做法只會打擊爸爸繼續參與育兒工作的積極性,而無助於讓爸爸更好的參與進來。
爸爸的缺席,會帶來哪些問題?
經常會看到諸如此類的一些新聞,年齡很大的孩子為了讓母親滿足自己的要求,躺在地上哭鬧不止,對母親和姥姥拳打腳踢,更有甚者,逼著自己的母親下跪認錯。包括一些越來越普遍的偽娘現象、孩子受不了挫折尋短見的悲劇等等,折射出的不僅僅是家庭教育中過度縱容、溺愛的問題,更反映出爸爸這個最為重要的角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缺席。
從我的觀察來看,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容易出現以下這些問題。
一、獨立性不夠,自理能力不足
媽媽和老人照顧孩子,往往不捨得讓孩子自己去嘗試,習慣於喂飯、幫孩子穿衣服鞋子,剝奪了孩子本來可以用來訓練自理能力和獨立性的機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自助學習的能力和意願會逐步減弱,變得更加依賴他人,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容易培養出巨嬰式的孩子。
我女兒小學就有這麼一個孩子,從小就被媽媽和奶奶慣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都不會,以致於上幼兒園的時候都需要每天中午接回家喂飯,而且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孩子上了小學以後都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二、缺少自律意識和規則意識
缺少爸爸的陪伴和管教的孩子,往往相對缺乏規則意識,尤其是被老人嬌縱大的孩子,自律性不足,自助學習能力和自控力明顯偏弱,喜歡沉迷於手機、遊戲、電視,對於外部規則的要求不懂得服從,管教起來很困難。
這類孩子就非常多了,經常在小區里、放學的時候見到三五成群的孩子拿著手機打網遊,還有就是每天早上帶著元寶走路去上幼兒園的時候,都需要通過紅綠燈路口,總是會見到一些孩子和老人不顧交通燈的指引,冒險沖紅燈、橫穿馬路。
三、團隊協作精神欠佳,更容易以自我為中心
這類孩子,更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即便是跟團隊一起活動,也往往喜歡不遵守規則,或者指手畫腳。我們家樓下就有一個這樣的孩子,5歲多了,平時除了上幼兒園,基本上是爺爺奶奶照管,媽媽忙著照顧更小的妹妹,爸爸則每天早出晚歸,幾乎見不到他陪伴孩子的時刻,這個孩子在小區里玩耍的時候,總是會不停的命令別的孩子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但是卻從來不會顧及其他孩子的想法,尤其是一起玩的時候,讓別人等他,而他卻從來不等其他人。這樣的做派,導致很多孩子都不願意跟他一起玩了。
四、缺乏探索精神
媽媽和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往往會被過度保護,不敢讓孩子做比較危險的攀爬跳躍的活動,總是擔心孩子會受傷,對孩子的行為進行了過多的疏忽,這樣的做法,忽視了孩子的探索慾望和需求,極大的打壓了孩子的積極性,容易導致孩子長大以後對很多事情缺乏興趣和好奇心,變成一個碌碌無為的人。
五、容易出現性別、性格認知的缺陷
長期被媽媽獨自照管的孩子,如果缺少父親的介入陪伴,這樣的孩子更容易從母親身上習得女性化的一些特徵,尤其是男孩子,容易出現戀母情節、性格孤僻、性別認知扭曲的問題。社會上越來越多的偽娘現象和哈日哈韓的文化就足以說明這樣的問題。
我們會看到,缺少了父愛的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恰恰是作為母親、爺爺奶奶所不擅長解決的,只有爸爸的積極參與,才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發展健全的人格和個人能力。
父親應該怎樣陪伴孩子才是高質量的?
有些爸爸可能對這樣的觀點並不認同,他們會覺得,我也有花時間陪孩子玩耍、照顧他們啊,但是孩子身上的問題為什麼要賴在我的身上呢?對於這樣的質疑,我只能說,你的陪伴一定是低質量的。
有很多爸爸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只是起到了一個保姆的作用,對於孩子的訴求疏於響應,雖然在陪著孩子,卻忙著自己看手機、打遊戲或者是跟人聊天,不願意陪著孩子嬉戲和摸爬滾打,不願意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心聲,不願意在孩子犯錯誤時進行及時有效的正面管教,不願意靜下來心來陪孩子閱讀、做手工,那麼這樣的陪伴,對於孩子而言是沒有效果的。
怎麼做才是高質量的陪伴呢?我認為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1、全心的投入,放下工作和其他事務。孩子最需要的是一個陪著他一起玩耍嬉戲的爸爸,而不是一個人在心不在的爸爸。
2、陪伴閱讀。多跟孩子一起讀書,閱讀繪本,這樣的做法特別有助於增強你們之間的親情。
3、多帶著孩子運動。爸爸就應該發回男士的運動天性,多帶著孩子去進行戶外運動,騎行、跑步、打球,讓孩子感受運動的樂趣,也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增進對你的崇拜之情。
4、注重規則意識的培養。在遊戲的過程中,要注意跟孩子強調規則的內容和重要性,讓孩子逐步培養起良好的規則意識。
5、鼓勵孩子進行探索、試錯。爸爸要懂得包容孩子,鼓勵孩子去嘗試一些有挑戰性的活動,通過這樣的活動來增強孩子的勇氣和自信心。
如何讓爸爸參與進來多陪伴孩子?
我相信這是很多正在經歷喪偶式育兒的媽媽所特別希望解決的問題。作為一個從不喜歡帶孩子,轉變成專職帶娃的全職爸爸,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想辦法讓爸爸更多的參與到陪伴孩子成長的工作中來。
一、跟爸爸多交流孩子的情況
其實作為父親,對自己的孩子肯定是關心的,但是很多父親不願意主動陪伴、管教孩子,一方面有工作繁忙、身心疲憊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狀況、習慣、喜好不了解,有一種無從入手的感覺。作為媽媽,就需要經常跟丈夫去溝通討論孩子的話題,比如最近孩子喜歡做什麼,遇到了什麼問題,在幼兒園的表現如何等等,讓爸爸儘量多的了解孩子的情況,以便於爸爸做出思考和判斷,往往在這種情況下,掌握的信息多了,爸爸們就更有可能產生主動去關注孩子的意願,也會願意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主動承擔一些照看、管教、訓練孩子的責任。
二、設計一些活動讓爸爸參加
親子活動是最容易營造良好的氛圍,增進親子感情的。媽媽可以想辦法報名一些親子戶外活動,讓爸爸騰出時間帶孩子去參加,比如溯溪、騎行、徒步、打球等等,讓爸爸參與到陪伴孩子運動的過程中,也可以藉此機會來讓爸爸展現自己的實力和男性魅力,自然而然會拉近孩子和爸爸之間的感情。
三、分工的方式來分別負責不同的活動安排
作為媽媽,尤其是職業女性,能夠投入到照顧陪伴孩子的時間也是有限的,而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又有著不同的活動需求,比如閱讀繪本、做手工、畫畫、運動、上興趣班,再大一點孩子上學了要輔導學習、寫作業,都需要家長投入大量的時間,對於這些照看的需求,媽媽可以跟爸爸進行充分的溝通,進行合適的分工,將其中部分內容固化下來交給爸爸去負責,讓爸爸有任務目標和責任意識。
四、多鼓勵和讚美爸爸的投入
男人總是有虛榮心和好勝心的,作為媽媽,在遇到一個對孩子不上心的爸爸的時候,一定要保持耐心,多鼓勵爸爸,尤其是要多強調爸爸的優點,讓爸爸產生自我優越感,然後順水推舟的讓爸爸去陪伴訓練孩子,將爸爸的優點傳遞給孩子,這種時候,爸爸往往更容易去主動接受挑戰。此外,很多爸爸容易出現笨手笨腳的情況,遇到這樣的問題,千萬不能去嘲笑諷刺,而是應給多多的包容和鼓勵,讓爸爸在更寬鬆的環境裡面逐步熟悉、喜歡上陪伴孩子的活動。
說在最後的話:家庭教育是父母共同的義務和責任,作為媽媽,一定不要因為覺得很困難,而主動放棄說服爸爸來參與陪伴養育孩子的活動,只有你們兩口子共同的參與,才能夠幫助孩子獲得更充分的訓練,也更有助於讓孩子感受到完整的愛,成長為一個有著健康人格的棟樑之才。
我是元寶爸爸,教育實踐家,多平台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育兒、教育知識!歡迎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未經本人授權,請勿轉載,謝謝!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iO_lHMBpJjknVhJ1pb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