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一線城市淪落到中國四線城市,這座城市仍保留著驕傲

2019-10-30     旅遊看開封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世事變幻無常。在過去的一千時間內,上海市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國際大都市,而地處中原的另一個城市——開封卻失寵了,從北宋東京城這個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一舉淪落為中國的四線城市。

或許,在許多人眼中,只有那座鐵塔還保留著開封舊日的榮光。但實際上,開封這座稍顯破舊的老城依然有著令人驕傲的地方。畢竟,僅僅因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可以重新將開封打造成一座文旅之城,而中國書法名城、中國成語典故名城等傳統文化的厚重一面也可以在這裡找到淵源。

先說成語典故,在春秋戰國時期,大梁城(今開封)附近就誕生了許多成語故事,比如"杞人憂天"、"五十步笑百步"等等。到了北宋,由於朝廷重視讀書人,且市民文化如說書等也十分興盛,兩者交相影響下就造就了成語繁盛的局面。

比如,"德高望重",是因為當時著名大臣富弼對外可以勸說遼國放棄割讓的北宋國土,對內能夠救助黎民百姓,後來被司馬光成為"三世輔臣,德高望重"。

再如,"拍馬溜須",傳說是因為奸臣丁謂與老宰相寇準在一起吃飯,丁渭看到寇準的鬍鬚上沾了一些飯粒,便親自上前為寇準梳理鬍子,對其鬍鬚大加讚揚。寇準笑道:"難道天下還有溜須的宰相嗎?"後來,溜須與拍馬就合成了一個成語。

還有,"一筆勾銷",出自慶曆新政。范仲淹任參知政事時,在官員名冊上一筆筆勾銷辦事不得力的地方官姓名,換上能幹的官員。後來意思發生了變化,用來比喻一切完全取消或者再也不提往事的含義。

諸如此類的典故還有很多,使得開封市登上了"中國成語典故名城"的寶座。

再說書法,自古以來開封就有書法藝術的良好基因。東漢蔡邕,陳留人(即今開封),他書寫了中國第一石經——《熹平石經》,這不僅是中國古代經學領域的巨大變革,其書法之一絕也得到了來自全國各地求學者的認可。此外,在書法學上,有一門"飛白體",相傳也是蔡邕所創,唐宋時許多大書法家尤善此道。

北魏時,魏碑之風盛行,其重要的代表人物——鄭道昭被尊奉為"北朝書聖",留下的"雲峰石刻"被稱為北魏書法藝術三大寶庫之一。

北宋時,東京城為當時的文化教育中心,宋徽宗以及蘇、黃、米、蔡等書法家在這裡留下了許多不朽的作品,對中國書法藝術的影響甚深。

現如今,開封市書法更是進入興盛時代,湧現出一大批飲譽當代書法界的知名書法家,如王寶貴、桑凡、李逸野、王澄、周俊傑、陳國楨、胡秋萍、劉兆英、趙振干、尚仁義、張富華、宗致遠、趙鑒鉞、王若愚、張本遜、劉夢璋等。並於2008年被授予"中國書法名城"的榮譽稱號。

雖然經濟地位跌落,但在傳統文化的厚重方面,開封依然保留著自己的驕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ViWO24BMH2_cNUgSaP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