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燈又名花燈、燈籠等,是中國傳統的民間工藝品,也是人們在喜慶節日寓意吉祥的裝飾品。中國彩燈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最盛時期為唐、宋。早在北宋時期,開封元宵燈會就已聞名。
京燈籠張的傳統作品原料主要使用紙、布、稠、緞、絹、竹、木等材料製造,經過扎制、合褶、著色、整理等流程完成。在歷代的傳承與發展中,形成了造型突出,令人過目不忘;用料考究,注重材料色與光源色的一致性,燈光照度高等特徵。並且將多種藝術融為一體並實現了傳統制燈技藝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
編輯
汴京燈籠張始於清朝,是清朝末期藝人張太全留下的絕技,居今有著二百多年的歷史。傳說,在古城開封的理事廳街西頭,有一座百年院落,張家七代人在這裡製作彩燈。
汴京燈籠張有著悠久的歷史,歷代傳人均有獨特技藝傳世。第一代先祖清末藝人張泰全少年學藝,在書畫及裝裱方面造詣頗深,他將自己的專長與制燈工藝相結合,成為清代製作彩燈的名家。當時官府門前高懸的宮燈彩燈及府內懸掛的各種彩燈,大多出自張泰全之手。
第二代傳人張藝廣,善雕版,彩燈圖案雕刻是一絕。第三代傳人張精業,發明的風車燈迎風快速轉動,但燈內燭炬在重力作用下不傾斜不歪倒。
到了1901年,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自西安回北京,途中經過開封,地方官員為取悅慈禧,指派第四代傳人張弘率工匠裝修、布置行宮。自此以後,張家便被讚譽為「汴京燈籠張」。「這單大活兒,讓我家名聲大振。」張俊濤說。
編輯
第五代傳人張嘉義則善於把彩燈與民間玩具相結合,他創新的產品有幾十種之多。筒燈、瓜燈造型可愛,簡便靈巧,可摺疊拉合,啟閉自如。
清末至民國年間,「汴京燈籠張」制燈技藝已十分成熟,不僅紙、布、綢、緞、絹、竹、木等各色材料應有盡有,製作的宮燈、走馬燈、摺合燈、雲中燈、水中燈、造型燈更是個個精巧別致。
「汴京燈籠張」第六代傳人張金漢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有突出貢獻的大師。他8歲隨父親學習製作燈籠,做過鉗工、電工,懂得修表技術,後又師從畫家蔡德全學習繪畫,更在花甲之年學習掌握了機械、電器、電腦平面設計等技術,使花燈這一傳統技藝有了新的生命力。
近代以來,由於現代文明的發展,汴京燈籠張曾一度失傳。今年49歲的張俊濤是「汴京燈籠張」第七代傳承人,張金漢之子。從2000年開始,張俊濤跟隨父親從國內各地搜集資料,開始古燈的研究復原工作。經過多年努力,立體汴京八景無骨燈、萬眼籮燈等近50種傳統古燈得以「復活」。
編輯
2011年6月,張家自費將百年老宅改建成展覽館,免費開放。展覽館面積400多平方米,陳列著無骨花燈、鯉魚跳龍門燈、千手千眼佛燈等數十個品種400多盞彩燈。二樓的展廳里還有家傳老工具和清代、民國時期的老雕版數種。
展覽館裡多是些造型獨特的燈:向「錦雞報春燈」的雞嘴投入硬幣,錦雞會隨之扭頭、張嘴、展翅、鳴啼、擺尾;「天將神犬燈」二郎神一手持戟,一手牽一條神犬,投入一枚硬幣,神犬即可發出「神犬汪汪,祝君旺旺」的聲音;「財神爺」「孫悟空」等花燈通上電便會做動作、說話;有的微型燈雖然只有幾寸高,卻會說、唱、叫、舞、跳……
「現在每年接待國內外參觀者2萬多人次,以遊玩團、學生為主。」展覽館門前公布著張俊濤電話的信息,只要參觀者需要,他便會親自到展覽館講解。「做展覽館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想把在元宵節才能看到的燈籠常態化。」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開封市彩燈藝術研究會 獲得「汴京燈籠張」項目保護單位資格。未來,汴京燈籠張將在歷史的長河中,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ACLWHQBd8y1i3sJvVh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