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上的富裕只是一時,精神上的富裕才是一輩子的事。
作者:程小亦(爸媽精讀主筆)
近日,一個大一女生的求助帖走紅網絡。
她希望母親給自己每月4500元的生活費,但卻遭到了母親的拒絕。
她覺得自己很委屈,一個月2000元的生活費根本不夠花。
記者走訪了四川大學、成都大學、四川音樂學院等學校,調查發現大部分大學生的生活費都在1500-2000元之間,少部分學生在1000-1500元之間,還有個別學生的生活費在3000元以上。
在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就業藍皮書: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
2018屆中國大學畢業生的月收入為4624元,比2017屆增長了307元,並高於城鎮居民2018年月均可支配收入3271元。
可想而知,一個月4500的生活費相當於大學畢業生月收入水平,也永遠高於城鎮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甚至是普通工薪階層整整一到一個半月不吃不喝的工資。
如此,不「懂事」的孩子,也難怪會被廣大網友推上熱搜。
無獨有偶。
前段時間,一名1998年出生的在校大學生,由於,平時父母給的零花錢少,他便動起賣房的念頭。
2015年父母為他購買一套房,2016年,他謊稱自己26歲,並以320萬的價格賣掉房子。
可事實上,這套房子價值已高達550萬,5萬定金到手後,他一周之內便揮霍一空。
無論是大一女生還是私自賣房的男生,都告訴我們:
比起教育孩子,更重要的要教會她們正確的認識財富觀。
2018年1月,一位成都的爸爸,在微博上註冊了一個「一個失業父親等待女兒歸」的帳號,「手撕」留學加拿大的18歲寶貝女兒。
他在文章中說到,自己送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學校,在女兒提出想去加拿大留學後,毫不猶豫地拿出幾十年攢下的300萬積蓄。
說好每年給女兒30萬,不夠再加,銀行卡先由他保管。沒想到女兒出國才一周,他就發現銀行卡不見了。
他去銀行詢問才知道,孩子偷了卡,試出密碼,已經把錢全部轉走!
這位父親只能在微博上,痛斥女兒將自己為她存的300萬積蓄(包括學費)和男朋友在加拿大揮霍無度,還把自己和全家人拉黑。
老人辛苦把女兒拉扯大,卻沒想到臨老了,女兒把老人的錢占為已用,逃離父親遠遠的,真的是太讓人寒心了。
教育學家卡爾威特曾說:「給孩子過多的金錢,讓孩子輕易地得到想要的東西,會讓他產生依賴別人的習性,也會產生「容易得到」的想法。」
無論什麼樣的家庭,如果孩子從小沒有樹立良好的消費觀,孩子不僅不會珍惜錢的來之不易,也會對孩子的金錢價值觀產生扭曲,以致於長大後花錢如流水,甚至犯下不可彌補的大錯。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湖北天門農家子弟羅正宇,在武漢大學畢業後的一年多時間裡,靠網貸度日。
最後選擇了在一家小旅館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並在手機備忘錄里留下了遺言。
最後,家人發現其支付寶僅餘0.71元,13個手機網貸「APP」,共欠下5萬多元債務。
據了解,此前羅正宇一直對家人謊稱在武漢工作,實則這一年多來,他靠著小額貸款「借新還舊」, 輾轉在小旅社、網吧「流浪」。
有網友說,5萬就輕生,太傻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未來可以掙無數個5萬啊!
是啊,堂堂的一個名牌大學「三好學生」,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對人生起伏的挫敗感與現實狀況產生的壓力交織,心理也隨之扭曲。
可是,羅正宇敗給了現實,5萬塊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草。
金錢可以幫我們完成很多想做的事,卻也能讓我們成為它的奴隸。
德國漢堡大學心理學教授邁爾思提出:「培養孩子正確運用金錢的能力、了解匱乏與金錢極限的能力,處理物質慾望的能力,才是留給他們最有價值的資產。」
正確的金錢觀是父母更要給孩子上第一節課,能夠擁有良好的財富意識是孩子一生的固定資產。
在英國,有一項調查顯示:每七分鐘就有一個英國人因為還不了債而破產。
現在,英國已經有超200萬人負債嚴重。
因此,英國媒體呼籲大家關注兒童時期的理財教育,以免長大後債務纏身。
據調查,孩子的金錢觀大約 5 歲開始發展,而孩子的消費觀,則是從孩子嬰幼期,從看到父母消費,知道以物易物概念就開始慢慢發展出自己的消費觀(例如孩子拿個桐板去坐搖搖車,可以說是很多孩子對以物易物概念的一個啟蒙)。
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教會孩子擁有正確的財富觀呢?
1.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是怎麼來的
近日,陝西西安一名7歲男孩小趙,因擀餃子皮動作嫻熟走紅。
小趙的爸爸經營著一家包子鋪,小趙從5歲時就給家裡幫忙,現在每天可以擀500多個包子皮。
小趙說爸爸媽媽太辛苦,要幫他們到自己上大學,自己不覺得累。
當我們的孩子,知道自己的父母掙錢的辛苦後,體會過汗水之苦,得知金錢的來之不易之時,他們更不會輕易揮霍金錢。
這不僅在教育他良好的金錢觀,更是在教育他體會到父母為這個家的辛苦付出。
2.限制滿足孩子的需求
前一段,真人秀《我們是真正的朋友》中,小S的大女兒Elly打電話來表示想買一件衣服,小S就表示要先看看,但沒想到是一件潮牌服飾。
小S立即反對,並說到:
是啊,一個13歲的孩子,在她的心裡,只知道衣服漂亮與否,根本不懂得金錢的數量,更不懂得價格和價值的對等關係。
馬克·吐溫說:「如果你懂得使用,金錢是一個好奴僕,如果你不懂得使用,它就變成你的主人。」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在超市裡會看到孩子要一個玩具,哭得死去活來,而父母最終拗不過孩子,乖乖付錢買下。
一味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只會助長孩子的「慾望」。
時代在變化,每天超市裡的東西花樣百出,孩子越長大,需求就多樣,懂得限制孩子的各種要求,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比如,逢年過節時,孩子收到的紅包,壓歲錢,父母都要及時收起來,告訴他們這些錢存起來,將來上學交教學用。
而不是讓孩子知道,他的壓歲錢就是他自己的,他擁有完全行使權和支配權。
適當的限制孩子的滿足需求,讓孩子從小意識到,並不是所有你想要的都能夠滿足自己,這才是杜絕孩子長大亂花錢的唯一手段。
3.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教會孩子自食其力
泰國家庭教育短片《菠蘿冰棒》中,有一段小女孩賣菠蘿的故事,特別感人。
小女孩媽媽把菠蘿切成冰棒形狀,然後放進冰塊里,第二天,菠蘿冰棒就好了。
小女孩說「菠蘿冰棒這麼好吃,不如我們拿來賣吧」,媽媽沒有說話,但也表示點頭贊同。
小女孩興致沖沖地拿菠蘿冰棒去賣,發現無人問津,備受打擊,回家問媽媽「為什麼沒人買呢?」
媽媽說:「您應該要去市場,看看攤販怎麼賣他們的東西」。
小女孩專門跑去菜市場看人家怎麼賣菜,看到別人都寫了牌子,上面寫著價格,她學了這個方法後,菠蘿冰棒的生意十分紅火。
媽媽看到這一幕情景之後,會心一笑。
小女孩從賣冰棒過程中,不僅學到了很多賣東西的經驗,還學到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林則徐說過: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優秀的父母都知道,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教會她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屬於自己的勞動成果。
4.生活不止眼前的金錢,還有「詩和遠方」
雖然說,生活中無處不用到錢,但是有多少能力掙多少錢,才是家長最通透的生活感悟。
《小狗錢錢》的作者舍費爾說:「一個人能否安排好自己的花費,是在他人生的早期就決定的。」
如何讓孩子擁有正確的財富觀,不僅是影響孩子一生的話題,也需要我們家長的以身作則。
如果我們自己都覺得錢很重要,拚命外出掙錢,一天到晚,眼裡嘴裡心裡都充滿了錢的味道;
我們甚至還錯過孩子的成長,忽略了孩子的身心發育,以致於使孩子在小小的年紀就覺得,錢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不然。
就像比才曾說:「財富不應當是生命的目的,,它只是生活的工具。」
我們生活中除了金錢,還有很多美好的東西值得我們去感受。
比如愛情,親情,友情等等這些永遠是凌駕於金錢之上。
所以,也請我們的父母以身作則,教會我們的孩子,明白一個道理:
金錢只是我們提升生活品質的一種手段,不是最終目的。
人這一生,掙的錢夠花就可以,不必太在意錢多錢少。
物質上的富裕只是一時,精神上的富裕才是一輩子的事。
比你教育好孩子,讓孩子擁有正確的財富觀,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
作者簡介:程小亦,富書專欄作者,心理學愛好者,85後二胎寶媽,願與您分享育兒路上的點滴成長,和3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新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知乎@富書,微博@富書,本文首發公眾號: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