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女性更容易抑鬱?

2020-06-03     太平洋親子網

原標題:為什麼女性更容易抑鬱?

文 | 石宇宙

編輯 | 陳沉沉

作為一名普通女性,我曾在來自於各行各業的傑出女性身上,感受到源源不斷的力量,有來自她們自身的,也有來自社會的。

本以為「纏足」已是遙遠且無法復刻的歷史。

直到韓國《國民日報》的記者一腳踢開了「N號房間」的房門。

在一片歌舞昇平之下,揭露了一隅隱藏著人性深層陰暗面的人間地獄。

(讓我們記住這張臉)

他們說,

不要相信任何人。

哪怕是一個長相普通的人。

(cr: 」鳳凰天使TSKS「微博)

幾個月的女嬰……這還不夠可怕嗎?

「N號房」事件,再次提醒著我們,全球範圍內仍有太多女性處於一個惡劣的生存環境中。

在陽光還沒有照到的地方,殘忍的事情正在發生,或者等待著被發生。

以韓國作為縮影,我們常能夠看到通過影視劇呈現出來的女性處境——被嘲笑、被家暴、被性侵、被精神控制……

例如《82年生的金智英》,平靜地描述了一個女孩從小到大身為女性的絕望感,在亞洲範圍內引發了強烈共鳴,卻遭到韓國男性的集體打壓。

這部作品帶來的社會反應和這部作品本身,正在引導著我們關注一個十分沉重的話題——

「女性抑鬱」。

01

女性,距離抑鬱最近的群體

何為「女性抑鬱」?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17年發布的《抑鬱症及其他常見精神障礙》報告顯示,全世界目前有超過3億人正在與抑鬱症作鬥爭,而女性發病率遠遠高於男性,女性發病率為5.1%,男性發病率為3.6%。

女性抑鬱症群體占總體的一半以上,約為 65%

(不同性別和年齡段的患病比例)

抑鬱症是一種十分嚴重的情緒障礙,它的危害有多大呢,以下是另一組數據:

抑鬱症從治療到痊癒需要 20周

抑鬱的自殺率約為 4%~10.6%

相比於男性,女性更容易成為被抑鬱症「找上」的群體,這背後離不開 「生理」和「社會因素」的雙重威脅。

(註:本文並非意欲將男性作為對立面,所有討論僅基於男性和女性天生具備生理上的差異。)

例如,作為女性,我們常因一些事情感到「不適」。

但想要明確說出「自己到底怎麼了」,以及「感覺自己很糟,怎麼都調整不好狀態」背後的原因,卻有些困難。

一方面,我們很難向既得利益方闡述這種「不適」。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也多次強調男女的自然性別差異。

女性的一些「不適」有時由於很難被理解和感同身受,因之被簡單冠以「無理取鬧」之名,並被認為這只是「需要哄」、「需要寵」的表現。

另一方面,或許連我們自己都不確定,哪些行為是天生的性格使然,而哪些症狀已經屬於來自身體的提醒——應該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了。

這種「不確定」帶來的自我懷疑,讓我們無法理直氣壯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知曉特定性別所固有的一些弱點,並非為了向他人示弱,而是為了獲取保護自己的手段。

這很重要。

02

「女性抑鬱」的背後推手

女性的一生中都在經歷著什麼?

以下我們分不同的人生階段,來討論潛伏在女性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危機:

1、童年遭遇的性侵、暴力。

去年的一項調研報告表明,在2018年的所有公開報道的案件中,約 95.74%的兒童性侵受害者為女童。

其中,熟人作案占比最高,超過 66%

在兒童尚不具備自我保護能力時,他們難以分清好壞,也無法準確描述自己的遭遇。

一些往日裡笑臉相迎的親戚、鄰居、老師等,就「趁此機會」向防備心理較低的孩子們伸出了罪惡之手。

(近日被曝光的「國內版N號房」事件)

女性虐待研究表明,在兒童時期被猥褻或經常遭遇暴力的女性,更有可能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出現臨床抑鬱症。

這與「那些可怖的遭遇往往很難被忘記」有關,在日後的生活中,只要有相關事件或場景「喚醒」他們,痛苦、焦慮、自卑等情感就會重現。

2、青春期前後產生的外貌焦慮。

在這個人人都擁有至少一部攝像頭的時代,我們對於自己和他人形象的關注,變得異常之高。

尤其是女性。

她們自青春期伊始,甚至更早,就不由自主地承受著外界苛刻的「主流審美」所施加的壓力。

她們似乎在被一股莫名的力量要求著,去遵循由外界制定的「形體守則」。

守則上寫著:「你最好胸大」、「你得腰細」、「你要穿裙子,這才像個女孩兒」。

可是,那本守則又說,「你穿得太暴露了,所以發生這樣的事你活該。」

潛移默化之下,安全感和自信心缺失的女性更容易產生嚴重的外貌焦慮。

其中,心智發展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往往也更容易因此產生扭曲的外貌認知,進而採取極端方式來盲目追求所謂的「完美形象」。

如催吐、節食、喝減肥藥等。

研究表明,女高中生出現抑鬱、焦慮、飲食失調的比例要明顯高於男高中生。

3、經前期綜合症(Perimenstrual Syndrome,PMS)。

你以為女朋友只是「情緒化」,但那可能也是抑鬱的表現。

PMS通常出現於女性月經前一周左右,主要症狀包括頭痛、疲勞、易怒、焦慮、緊張、失眠、情緒波動、性慾降低等。

極端嚴重時,甚至會讓人產生幻覺以至輕生的念頭。

這種僅在女性身上出現的「莫名其妙」的症狀,並非只是她們為「情緒化」找的藉口,而是一項被醫學診斷的病症。

在18-50歲的女性當中,有約93.7%的人群都曾經歷過PMS症狀。

在與伴侶相處時,因PMS遭遇的不被理解,或誤認為是「矯情」,都會讓女性感受到與平時更大的壓力。

4、職場上的性別歧視。

「您是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的?」幾乎成為等待著每個職場女性回答的問題。

這一問題的背後,正隱藏著人們對於女性社會角色的根深蒂固的偏見。

智聯招聘於近期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58.25%的職場女性遭遇了「應聘過程中被問及婚姻生育狀況」;

27%的職場女性則遭遇了「求職時,用人單位限制崗位性別」。

其中職場女性「職場性騷擾」和「婚育階段被調崗或降薪」的比例更是顯著要高於男性。

不少職業女性依然由於性別歧視,正遭遇著不平等、不公正的待遇。

相比於男性,她們在升職時遇到的「天花板效應」更加明顯,也面臨著較大的晉升壓力。(註:天花板效應——指晉升到企業或組織高層會遭遇阻礙)

5、產後抑鬱(Postpartum depression)

大約50%~80%的女性,會在分娩後3-7天內,出現產後抑鬱的症狀。

產後抑鬱的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沮喪消沉,體力不支,疲憊而無力照顧嬰兒,極度焦慮,後悔自責,以及出現強烈的無助感、孤獨感等。

除去雌激素、孕激素在懷孕前後的劇烈變化這一因素外,家庭環境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影響源之一。

夫妻關係不和諧,孩子的性別與自己或親人期盼的不相符等因素,都可能導致女性出現較為極端的抑鬱情緒。

6、更年期和絕經期。

同樣,在此期間女性的生殖激素會發生迅速波動,抑鬱症的風險也會大幅增加。

03

從「女性抑鬱」看女性的特質

女性相較男性,確實是距離抑鬱更近的群體,但這並不代表女性群體因此具有很大的劣勢。

暫且拋開社會因素不論。

目前普遍被認可的兩項引起「女性抑鬱」的主要心理原因,恰是與女性情感太過發達相關。

1、女性的共情能力更強。

在漫長的進化史上,女性逐漸獲得了一種能力,來保證年幼的嬰兒及時獲得生理上的需要,如食物、溫暖等。

她們的大腦似乎更擅長去理解別人面部表情所傳達的信息。

而腦神經科學領域的一項實驗對此作出證明,女性天生擁有更活躍的鏡像神經元(註:一種能模擬他人動作和情緒的神經元)。

翻譯過來說,也就是——她們的共情能力會比男性更強。

在日常的社交過程中,大部分女性往往會不自覺地在大腦里,對他人的言行進行無意識的「內模仿」,試圖「以己度人」——體會他人的處境,感知他人的情緒。

但「共情能力強」顯然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女性在溝通和交流中往往是更善於傾聽、撫慰的那一方。

另一方面,女性相較於男性,情緒更敏感,更容易受到他人抑鬱情緒影響。

2、女性在處理抑鬱情緒時,偏好於「內部消化」而非「暴力解決」。

通常情況下,男性在面對應激事件所採取的生理反應更偏向「暴力」。

他們易感到憤怒、不安,十分激動,甚至難以自控,往往採取諸如酒精、參與運動賽事或性行為等使自己「分心」的方式,進行自我醫治。

而女性抑鬱常伴有「反芻」的思維,也就是會「更加糾結」。

應激事件發生時,她們存在顯著的內疚感,傾向於責怪自己,極力探求自己處於當前狀況的原因,這讓她們反覆沉浸於負面情緒中。

此外,女性也更傾向於通過食物、向朋友傾訴等「內部消化」的方式對情緒進行自我醫治。

但這並不是說女性沒有侵略性,而是她們往往將矛頭對向了自己。

輕度的內疚感,使得她們不斷地在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斷反思自己能力或者性格上的缺陷。

只是當內疚感持續增強,演化到自我懷疑和絕望的境地時,她們也就離抑鬱愈來愈近了。

這一點常可見於各類案件的受害者身上,她們往往在內心裡將遭遇看作是自己的過錯,在此基礎上,社會輿論的推波助瀾更容易將其逼向險境。

04

如何遠離「女性抑鬱」

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們,正在高度關注著「女性抑鬱」這一話題。

他們呼籲民眾維護女性應得的權益,關注女性群體的不平等遭遇,給予女性必要的支持,使她們能夠感受到來自社會與他人的力量。

(去年的一場街頭女性運動,

圖中男性手舉的牌子上寫著「女性,屬於她們自己」)

與此同時,專家們也呼籲女性個體關注自身的身心健康,鼓勵女性注重自我成長,積極採取適當措施進行心理調適。

那麼,作為女性,從自己出發,我們可以採取何種手段,來認識和自己發達的情感,避免自身陷入抑鬱呢?

Tip 1:向愛與信任的人尋求幫助和支持。

抑鬱時,女性傾向於逃避和自我孤立。

而抑鬱所帶來的負面情緒會讓我們對於一些平常的瑣事都變得無法容忍,進而導致與他人進一步疏遠。

因此,如果我們察覺到自己有抑鬱的症狀,應儘快向自己信賴的親人、朋友等尋求幫助與支持,考慮他們提出的建議。

從關心我們的人那裡獲得精神及生活上的支持,對克服抑鬱有很大的幫助。

Tip 2:培養更健康的飲食習慣。

「We are what we eat.」

這句西方的諺語——食物能夠直接影響到人的情緒——不無一定的道理。

研究表明,改變飲食和補充營養可以幫助改善抑鬱症狀。

具體的飲食建議包括:

  • 減少鹽和垃圾食品的攝入;
  • 確保飲食中含有適量的鐵、葉酸和B族維生素,缺乏這些元素容易引發抑鬱(常見於柑橘類水果、綠葉蔬菜、豆類、乾果、紅肉和雞蛋等食材中);
  • 吃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該成分在穩定情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來源:富含脂肪的魚類,或海藻、亞麻籽和核桃)。

Tip 3:採取適當的方式發泄情緒。

生活中不可控的事情有許多,我們往往無法一昧地採取逃避措施,學習如何更好地管理壓力才是更有效的做法。

為了避免抑鬱,我們應當做一些能讓自己放鬆和充滿活力的事情,來轉移注意力。

如:

  • 散步、健身等運動。研究表明,適度的運動能幫助人們提升體內的精力水平,減少疲勞感,保持活力;
  • 嘗試瑜伽或者冥想。每天的放鬆聯繫有助於緩解抑鬱症狀,減輕壓力,增加幸福感;
  • 通過音樂、藝術或寫作等,創造性地表達自己……

將負面情緒及時發泄出來,是維持心理健康的關鍵。

Tip 4:挑戰自己的邏輯誤區。

抑鬱會讓周遭的一切都變得消極,包括人們看待自己的方式和對未來的期望。

在沮喪時,我們的「反芻」思維很有可能將抑鬱情緒惡化。

這種悲觀的思維框架,很難通過他人的一句「你要振作,樂觀一點」就能擺脫。

但我們可以讓自己繞過一些邏輯誤區:

  • 不要僅因一件事出了問題,就忽略其他所有做得不錯的事兒,直接認定自己「一無是處」;
  • 不要在沒有實際證據的情況下,就對現狀做出最為消極的解釋;
  • 不將自己的個人感受等同於現實,如,「我感覺自己是個失敗者,我什麼都不行」,用「我的感覺很不好」來代替「我真的很糟糕」;

我們可以試著去挑戰自己的慣性消極思維,比如,問自己——有沒有什麼證據能證明我的這種想法呢?

只有當我們為自己建構一個客觀的自我評價體系,外界的否定才不能輕易將我們擊倒。

Tip 5:尋找專業人員的支持

當我們的自助治療沒有產生足夠好的效果時,就應該及時預約專業心理醫師了,與他們面對面交談、談論自己的感受,並尋求幫助。

當然,很多心理醫師也提供網絡上的在線治療,這是陷入抑鬱的人群的福音。

因為對於他們來說,有時,起床並走出家門已經是一件太困難的事情了。

最後,如果你是男性,你發現愛人、家人出現如上「女性抑鬱」的情況,並想要提供一些幫助的話,這裡也有一些Tips:

  • 儘管很難設身處地,但嘗試別忽視她的感受。
  • 諸如「你能不能積極一點兒」、「只要繼續努力總會有收穫的」這樣的話,可能起不了太大作用。
  • 用「可能我無法理解你的痛苦,但我願意陪伴你共同度過這段艱難的時期」之類的話代替。
  • 並且,身體力行地為她提供情感支持、理解、耐心和鼓勵。

女性抑鬱,是一個文化副產品,需要所有女性、身邊的男性以及社會共同努力。

或許它無法消除,但正視、承認它的存在,對女性來說,就已經是一個極大的治癒。

Referenc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Beery, A. K., & Zucker, I. (2011). Sex bias inneuroscience and biomedical research.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35(3), 565-572.

Dennerstein, L., Morse, C. A., & Varnavides, K. (1988). Premenstrual tension and depression—is there a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Obstetrics & Gynecology, 8(1), 45-52.

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R]. WHO, 2017.

Gregory, C., Depression in Women: Types,Causes, Symptoms, and Treatments [EB/OL]. https://www.psycom.net/depression.central.women.html,2020-02-21.

Haggerty, J., Women & Depression [EB/OL]https://psychcentral.com/lib/women-and-depression/, 2020-02-01.

Nolen-Hoeksema, S., Girgus, J.S. (1994). The emergence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depression during adolescen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5(3): 424-443.

中國職場女性心理健康綠皮書[R]. 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 2019.

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R]. 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 2018.

2020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R]. 智聯招聘, 2020.

生命的根本需求

是渴望被看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05Fe3IBiuFnsJQV24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