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紫夢(爸媽精讀主創)
當代父母,談「機」色變。
手機在成人的世界中是溝通、智能設備。
它既實現了通訊、購物、拍照等功能還可以隨時隨地幫助你進入工作狀態,不會一不小心就丟掉一個億。
在孩子的世界中手機卻成了毒藥,只要孩子的小手伸向手機。
家長就大驚失色,直呼「放下」。
一旦孩子哇哇大哭,又手足無措。
給也不是,不給也不是。
在2017年跨年演講《時間的朋友》中。羅振宇講了一個讓他非常震撼的瞬間。
他說:有一次我在一個朋友家裡,朋友的孩子,正在做作業。
做作業,這對我的少年時代,那是多麼神聖的事情。
但是那個孩子,一邊做作業,一邊放著電影,一邊跟同學在聊天。
手機、電腦、iPad,三頭開火。
你說我怎麼看得慣呢?我說這能行嗎?
他爸跟我說,你甭管他,這孩子是學霸,學習成績好著呢。
他們這一代人就這樣,他們就能做到。
他們這代人,大腦接收信息的帶寬,跟我們是不一樣的。
就像你的父母那一代人,看你天天在微信的各種群里跳來跳去,同時處理那麼多信息,你父母也不理解。
對,你父母那代人,跟我們這代人處理信息的帶寬是不一樣的,我們跟下一代人,它也不一樣。」
下一代孩子就是可以接收這種高強度、強刺激,多通道的信息技術。
這就是我們即將要面對的一代人。
科學技術的發展從來不會無原因的去毀掉一個人
20年前,人們驚呼電視會毀掉下一代。
10年前,人們驚呼計算機會毀掉下一代。
現在,人們驚呼手機會毀掉下一代。
但是人類發展證明,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毀掉下一代。
除了上一代。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帶來的誘惑,主要來自於家長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行為差異,家長這邊在強制孩子不要玩手機,自己卻很誠實,手機不離手。
孩子一邊祈求「手機,能不能把我爸爸還給我?」一邊想去探尋手機里的世界。
手機為什麼能讓我的父母深陷其中,而不願意陪我看一會兒書,玩一會兒玩具呢?
這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電子產品終將成為他們這一代人生活的一部分,讓孩子適當地接觸,不僅能拓寬獲取知識的渠道,還能訓練孩子的手腦配合能力,刺激大腦發育。
英國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中,對2-3歲的寶寶做過一個測試。
3名技術使用者寶寶和3名非技術使用者寶寶,讓他們分別走直線、畫直線和搭積木。
在走直線的測試里,6位寶寶都做的非常好。
在畫直線和搭積木的測試里。技術使用者寶寶明顯做得更好。
認知心理學家蒂姆史密斯博士說,那些會使用平板電腦的孩子,有著更好的精細運動能力。
他們不僅僅是在看視頻,他們還會去控制、滑動電子屏。這都能更好的幫助他提高手眼協調能力。
這樣說來,我們就要任由孩子們接觸電子產品,玩手機嗎?
當然不是,一個明智的家長是讓孩子有效、合理的去接觸電子產品。
「堵」不如「疏」
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
好奇心是人的原始慾望,嬰兒出生不久就開始產生好奇心,會探索世界,對一切新鮮事物抱有極大的熱情。
當孩子發現,在生活中有一個叫手機的產品,能吸引每一個人的眼球,他當然也不會錯失與手機親密接觸的機會。
這個時候家長開始禁止,反而勾起他的逆反心理,這種心理現象也被稱為「禁果效應」。
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告訴孩子,你理解他玩手機的正常需求,但是不能沉溺其中,電子產品是工具,不能讓他們「綁架」我們的生活,使用者才應該掌握主動權。
家長可與孩子簽署「手機使用協議」,規定使用手機的場合和時間。
好的規矩離不開嚴格的執行,家長陪孩子一起遵守約定,從小就讓孩子形成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時間觀念,培養他合理規劃使用手機的能力。
立志言為本,修身行乃先。
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也是他人生路上最寶貴的財富。
以身作則
做孩子的楷模
武亦姝在參加了《中國詩詞大會》並奪冠之後家喻戶曉,又以613分的成績考入清華。
路人紛紛點贊,又是別人家的孩子。
但在武亦姝的背後也有一位「別人家的爸爸」。
武亦姝的父親每天下午四點半就關掉手機,意志非常堅定,只為了陪伴孩子。
教育家馬爾庫沙說過,孩子的目光就像永不休息的雷達一樣,一直在注視著你。
你抱著手機,聊天、購物、打遊戲、刷抖音,卻要求孩子去看書、寫作業。
只許自己放火,不許孩子點燈,是許多親子問題的根源。
家長只有管理好自己的行為,才能正面去影響孩子。
放下手機和孩子一起暢遊書海,孩子也會體會到父母的用心,願意跟上父母的腳步,齊頭並進一同成長。
用心陪伴
方能放下手機
閨蜜的娃上高中了,但幾乎很少見他玩手機,和他暢聊了一次才知道,原來是他的父母為他創造了一個沒有手機也趣味橫生的家庭環境。
高中生活很緊張,你不要打打遊戲放鬆一下嗎?
沒有時間啊,回家做完作業,我會和父母一起看書,聊天、下棋、運動。周末
就去踏青、看電影。當然啦,一些對學習有幫助的app我也會用到的。
在飯店曾注意到一對吃飯的母女,飯菜已經端上來了,母女兩人各抱著一個手機,一手拿手機,一手拿筷子,全程無交流。
如果一個孩子一直玩手機,不是手機有多好玩,而是只有手機和他「做伴」。
我想如果這位媽媽,願意收起手機與孩子邊吃飯邊聊聊一天中的趣事,孩子也會心甘情願放下手機的。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陪伴。
且在這個陪伴的過程里,用心投入,傾情融入。
在陪伴的過程中和孩子一起去發現新的愛好和興趣,找到更健康、更有益的學習和放鬆方式。
孩子不僅不會沉迷於手機遊戲帶來的虛擬快樂,還能與父母的距離拉的更近。
當孩子和父母一起走遍大好河山、閱盡書籍萬卷、感受自然風光、體會生活真諦。
孩子又怎會迷戀那幾寸螢幕。
我們無法拒絕科技的進步,也不能放棄科技給生活帶來的改變。強行放棄現代文明,是文明後退的表現。
電子產品這把雙刃劍終將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它不該被妖魔化,應該是以類似字典、百科全書、知識手冊等工具書一樣的形式所存在。
堵住孩子接收快速掌握信息的渠道,不是改變他們對電子產品依賴的最佳方式。
如何掌握好這個度,需要家長運用好自己的智慧,正確引導,給孩子充足的愛與理解。
作者簡介:紫夢,富書專欄作者,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80後,教師,女兒奴。愛生活,愛平凡中生長出的幸福美好。本文首發爸媽精讀(ID:bmnfrc),轉載請加微信fushujr
註:文章配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w09rG4BMH2_cNUgeH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