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丨抗拖延、時間管理、任務管理
字數丨2800字,閱讀約5分鐘
很爛的開始,是完成的一半。
不管你承不承認,事實就是如此。你說,開始都爛了,後面還能不爛嗎?其實未必。
如果用「爛的開始」,換來了一次完整的行動,那麼你可以說行動不完美,但不能說它浪費時間。
與之相比,更浪費時間的,是因為「爛的開始」而中途拖延、放棄,以及雖然開始挺好,但最終因拖延而「爛尾」的行動。
無數網絡作家,之所以從「這位太太」,變成了「這位大大」,不就是因為「下面沒有了」嗎?
今天咱們來分享一本「神書」。它神在哪呢?神在看完之後,我就對自己的「拖延症」放棄治療了,而且還和它成為了好基友。
約翰.佩里是坦福大學榮教授,也是一位哲學家,比較出圈的是,他還因為一篇文章獲得過「搞笑諾貝爾文學獎」。
在這篇文章中,他首創了「結構化拖延法」,並發表在了史丹福大學的官方網站上。
此文從一發表就備受關注,數年時間內,成為Google搜索中點擊量第一名的相關網頁,幫助了一大批的資深拖延症。
文章發表之後,佩里一直想為文章添加資料出書。
但是,鑒於他的拖延症,用時15年後,這本薄薄的小書才終於出版。
這期間,他為《結構化拖延法》建立了個私人網頁、售賣了主題T恤,還主持了一檔頗受歡迎的廣播節目——《哲學清談》,但就是沒把書給寫出來。
足見這位仁兄的症狀,可能比我等更加嚴重。
與其它專家、教授不同,佩里用親身經歷和經驗總結告訴我們:「你並不孤獨,沒必要為自己的拖延症自卑。想要戰勝它,不如先學會如何接收它。」
作者希望拖延者們不再從心理上「鄙視和對抗」拖延,而是學會接受自己的做事習慣,並聰明的利用它。
患有拖延症的患者,很多都有完美情結。
他們的普遍特點是,極少什麼都不做,常常在做一些「略微有用」的事,以逃避去做那些重要的事。
這樣的人,就是「結構化拖延人士」,如何聰明地利用這一點?佩里斯老中醫給我們開了一種「獨門解藥」。
把要完成的事列個清單,按優先級排出序列1234。
接下來重點來了:把清單上的頭條任務,放置「一個自我感覺很重要、而且有期限」的任務。
這樣,你就會為了拖延著不去做這個任務,而努力去完成它雖然不那麼重要、但其實也挺重要的任務。
儘管結果是,你沒有完成最重要的事,但是,同時卻做了不少別的事。
比如,佩里斯的清單上列有這樣幾個事項:
1.審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
2.改學生作業
3.填寫教科書訂單
4.閱讀幾份論文初稿
5.寫結構化拖延法文章。
因為不想做前面的1、2、3、4,佩里很快就把結構化拖延法這篇文章寫出來了。
那麼,對於清單最開頭的那幾件重要任務怎麼辦?
竊門就是:要選對優先級最高的任務,也就是清單中的第一項,審閱申請。
這個最理想的任務有兩個特點:第一,它看似有明確的截止期限(但實際不做也不會死人);第二,它看似重要得不得了(但實際上也沒那麼誇張)。
在我看來,這種做事方法有點像養蠱:
傳說,古代苗人喜歡養蠱。
什麼叫養蠱呢?就是抓一群蟲子,什麼蜈蚣、蜘蛛、毒蛇、冰蠶、閃電貂、朱蛤......丟到一個容器里,蓋上蓋子。
不給吃的,讓他們自相殘殺,兇猛的殺弱小的,毒性大的吃毒性小的,等過了一段時間,揭開蓋子,最終活下來的那隻毒蟲,就是「蠱」。
這個蠱王,就可以拿去害人了。
列結構化拖延清單,就是把一些同樣有些困難的任務堆在眼前,其中再放一條自己最不願做(同時不是必須)的事項。
為了避免強迫自己吃掉蠱王,你就只能先吃其它毒蟲了。
社畜常規的一天又開始了,怎樣從滿滿的起床氣,變成滿滿的正能量呢?咱們可以運用「打勾大法」。
經過我的摸索,最簡單的日常「打勾」軟體,是微軟的Onenote,它是一個免費的筆記軟體,操作簡單。
假設你每天最重要的工作,是坐在電腦前面寫PPT,或是做報表,那麼你要給自己做一份類似這樣的清單,放在Onenote中,並且把它存儲為模板,每天新建一個頁面進行打勾。
1、關掉鬧鐘
2、別按「小睡」按鈕
3、起床
4、去浴室
5、別回來躺下
6、吃早餐、上班
7、泡茶
8、在桌子旁坐下,不要刷手機
9、打開電腦
10、不要不要在上網亂逛
11、打開Word文檔
12、找到PPT文件、打開
13、在ONENOTE中打勾
這樣的一份清單,就是一份你的專屬Routine(常規清單),它的內容包含了你希望自己做到的事,以及你不想自己跑偏的細節,通過對「應該」和「不應該」進行打勾,就能獲得一種有節奏感和規律感、計劃感的生活習慣。
而且,這種規律一旦養成,就會形成強大的機制推著人往前走。
當你一路打勾,勾到了第12項,找到PPT文件、打開時,你已經把自己推進了一個正向循環的軌道中,難以再因頭刷手機了。
等到你手捧一杯茶坐下,已經做完了一天中的七件事,能打七個勾,這感覺真好,真了不起,能給一天的開始提前注入成就感和秩序感。
有人甚至說,「就算這一天其他什麼事都沒有做成,但只要完成了自己設定的幾個上Routine,就不會再有悵然若失、這一天毫無成就感的情緒產生。」
除了晨間Routine,你還可以給自己總結午間Routine、睡前Routine,經常修改和完善它們,它們就會變成你行動的強大助力。
我承認我愛拖延,我承認我可能永遠也改不了,我願意接受這樣的自己。
這句話,你敢說嗎?其實,真的說出這句話,真的接受這樣的自己,是一種勇敢。
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兩種人,一種人是右撇子,一種是左撇子。
還有兩種人,一種是嚴重拖延的,一種是偶爾拖延的。他們之間的區別,就如同左撇子和右撇子。
很多高效、自律的方法,其實是給大多數的「右撇子」設計的,比如像柯林頓、喬布斯這樣的牛人,而如果你恰好是一個「左撇子」,就很難掌握那些「看起來有效」的方法。
因此,與其逼迫自己、承受失敗、陷入自責,不如根據自己的特性去尋創造更適合自己的好方法。
接受自己是一個「結構化拖延者」,你的自我感覺會好很多,行動力反而會增強。
因為,對理性境界的完美苛求,往往會帶來不必要的不快樂。
為當內疚和絕望的陰雲消散之後,我們就更容易看清究竟是何因素阻礙了行動。
比起千方百計的改掉拖延的毛病,還不如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正事上,去做更加重要的事。
拖拖拉拉不是罪,不必為此負罪,沮喪和罪惡感只會加重拖延的慾望。
我們應該做的,是接受自己,巧妙利用自己拖延的習慣,去做儘可能多的事情。
研究表明,大概70%-80%的人都有拖延症。差不多每個人都有想做而沒做的事,都有一再擱置的計劃,都有很多想法,最後無法實現。
「結構拖延法」,是一門利用自己的消極特徵、讓它為你服務的藝術。
運用結構化拖延法,創造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放在你清單的首位,它的重要性和難度讓你想逃避,進而有動力完成清單上的其它事情。
然後,再給自己列幾個日常Routine,幫助自己建立規律的工作和生活習慣。
最最重要的是,要想約束自己的拖延症,先坦然接受自己是一個「結構化拖延者」吧。
我是一個愛讀書的職場人,頭條簽約作者。
我堅信「腦內千山萬水,不如腳下一步,哪怕是跌出去的一步。」
很多時候,困住我們的不是難題,而是想像。
通過閱讀、理解和嘗試,能夠幫助我們走出人生的重重迷霧。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共同探討職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