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責、調整,更糟、更自責?這篇深度長文,教你如何走出惡性循環

2019-08-27   職場咖啡廳
分類丨職場、心理學、思維方式
字數丨3100字,閱讀約5分鐘

「如果人生是部電視劇的話,我的劇情就是每天都在責怪自己。」

朋友小Q最近生活的很喪氣。工作中的考核結果又不好,她覺得一切都怪自己:

工作和生活中,只要有點不順心,就會負能量爆棚,陷入情緒化的狀態中,然後把工作拖著不做。

拖到一定程度,又會陷入「自我懷疑-嘗試調整-情況更加糟糕-自我懷疑加劇」的惡性循環里,反覆折騰。

在網絡上看了一些大V的勵志文章,發現自己跟別人差得太遠,於是會更加焦慮。

為什麼別人看起來做什麼都得心應手,自己卻總焦頭爛額?
為什麼別人待人親切友好,自己卻經常自卑、迴避?
為什麼別人行動力滿分?自己卻總是心灰意冷?

人與人之間的區別,真的是寫在基因里、骨子裡帶來的嗎?

在《改變提問 改變人生》中,梅若李•亞當斯博士指出,在人生中頻頻陷入低谷的人,與那些工作生活順風順水的人,最大的區別就是是否有健康的「心智模式」,只要學會運用提問改變心智模式的方法,就能夠幫助我們有效的管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書中給出了一種工具和方法,叫做提問式思維(QT),它看似簡單,卻極有力量。

什麼是提問式思維?

就是察覺自己隨時隨地都在提問,並且察覺到自己提問的內容。

人類的大腦,無時無刻都在發問和回答,這個過程運算的速度太快,快到我們自己都難以察覺。

很多時候,我們意識不到自己在提問,也意識不到那些問題是什麼,而是直接通過行動來回答這些內心中的問題。

比如,早上穿衣時,你從衣櫃中選擇了一套昂貴的正裝。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思維是這樣的:心中飛快地閃過一個念頭,今天有部門例會,怎麼穿會更合適呢?(提問)這件最貴,而且效果不錯,上次還被同事稱讚了,就這件吧。(回答,決策)。

你發現了嗎?在思維的過程中,你不僅在不停地向自己提問,而且這些問題還是有選擇性的。

公司新來的實習生讓你感到不滿意,因為她做事慢,影響進度。幾天前交給她寫PPT的任務,今天還在吭哧吭哧地做個沒完。

如果早上堵車,心情不好,你的思維是這樣的:這個人怎麼這麼笨?還能不能用了?(問題)要是我自己早就做完了,煩死了。於是,甩了一個冷臉給她。(答案)。
但是,如果當天心情不錯,你想的可能會是「她這麼早就開始工作了,還是比較認真的。(問題:認真嗎?答案:認真。),或者是「她做的這麼慢,我可以指導一下。我今天有空指導嗎?(問題)這陣沒事,可以聊聊。(答案)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當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做出的提問通常充滿著負面的假設和判斷,這些問題又會放大情緒,導致自己不能理性的分析和判斷問題。

相反,當自己心情好的時候,更容易提出理性、有建設性的問題,也通常會有更優的解決方案。

想要更好的管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是讓自己無論心情好壞、境遇如何,都能熟練運用「提問式思維」,通過巧妙地提問,來轉變自己思維、行動和結果,做出明智的選擇。

根據自我提問方式的不同,我們可以把人劃分為兩種:評判者和學習者,請按照提示對號入座:

評判者:

  • 常常會向自己和他人提出這樣的問題:錯在哪兒了?該責怪誰?我怎麼會是這樣?我怎麼才能證明自己是對的?別人錯在哪?這事兒這麼發展下去會有多糟糕?
  • 面對問題時的心態:以批評指責為主,不靈活且頑固,自以為是,只從自我角度出發……主導情緒一般以自我保護為主。
  • 在關係中,看重輸贏,試圖在問題中尋找雙方的不同點、對和錯、同意和反對,然後尋找機會攻擊或防衛。

這樣的人,遇到問題時很容易指責自己和他人,沉浸在負面情緒之中,因此讓自己陷入更大的挫折和麻煩之中。

學習者:

  • 常常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什麼是可行的?我對什麼負責?我想要什麼?我能學到什麼?事實的真相是什麼?這件事有價值的地方在哪裡?
  • 面對事情時的心態:容易接受和面對,靈活且易適應,能夠為他人著想……主導情緒是好奇心。
  • 在關係中尋求雙贏,感覺自己與他人是密切相關的……試圖尋找共同點、真相和互相理解,尋找機會解決問題……

沒有誰一直是批判者或學習者,但有的人卻大部分時間都站在批判者的角度想問題和做事。

因《一起去看流星雨》而成功出道的小花鄭爽,因戀情、整容、演技等問題,頻頻登上熱搜。

有一次,鄭爽和爸爸共同上一檔綜藝,倆人因為鄭爽減肥的問題而起了爭執。鄭爽當時確實太瘦了,兩條腿看上去像麻杆一樣。

爽爸心疼她,讓她多吃點飯菜,她卻一直只吃西瓜,還對爸爸說:「吃成胖子就沒人喜歡自己了」。

有粉絲心疼她,說「小爽一直在努力,就是為了讓大家滿意,請大家不要再黑她了。」

鄭爽確實在努力,但鞭策她的動力卻是她內心中的「批判者」,所以外在的行為才會走向極端。

「暴瘦」是她為自己做出的一種選擇,在她的內心中藏著的問題是,吃成胖子還會有人喜歡我嗎?答案是無情的否定。

此前,她和明星張翰有著五年的戀情,在這段感情里,她愛得卑微。張翰在外地拍戲,鄭爽就暫停一切工作去陪他,在劇組為張翰洗衣服做飯,甚至為此推掉演出機會。覺得張翰太帥,怕自己配不上他,就自己偷偷跑去整容。

後來,和音樂人胡彥斌談戀愛,她還是一樣的卑微,雖然輿論如何說他倆的顏值不匹配,但她總是擔心自己配不上胡彥斌。

「卑微」是她內心中做出的另一種選擇,因為批判者指出的問題是,我配得上一個優秀的男友嗎?答案還是否定和打壓自己。

要改變心態,我們要做的事很簡單,就是訓練自己保持察覺,看看自己的角度是評判者或者學習者,並且讓自己逐漸從一個「憤怒的批判者」,轉變為「好奇的學習者」。

想要一直對自己保持察覺,其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沒關係,我們可以運用ABCC法則幫助自己固化這個行為習慣,不斷獲得更好的提問。

  • A(aware)覺察,我現在是處於評判者狀態嗎?在我的想法中,「問題」和「答案」分別是什麼?
  • B (breathe)呼吸,慢慢呼吸,感受身體,現在,我是不是可以停下來,退後一步,客觀地來看這件事?
  • C (curiosity)好奇,激發自己對現狀的好奇心,從一個觀察者的角度來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實的真相是什麼?
  • C (choose)選擇,現在,我的選擇是什麼? 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從觀察者的角度出發,我們便有能力看到「客觀事實」,而不是被自己一時的思想和感受所控制,從而更有能力進行處理。

小Q用這種方式寫下了她的ABCC觀察筆記:

A、覺察,最近狀態低落,我覺得自己陷入了評判者狀態,一直在通過責怪的方式來懲罰自己。
B、呼吸,現在我願意用ABCC的方式來看待這個問題,觀察自己。
C、好奇,我好奇事情的真相是什麼,我發現自己的內在提問是這樣的:我工作考核結果不好,是不是證明我是一個很沒用的廢物?是不是證明我不如別人,我應該懲罰自己?答案是:對,我必須懲罰自己,不然我會更加糟糕。現在,我看到事實的真相是,我用自責的方式懲罰自己,並沒有帶來什麼好的結果,我不僅更頹廢了,而且工作也沒有幹勁,這樣做一點好處也沒有。
C、選擇,現在我選擇對自己的情緒和狀態負責,做一些能夠滋養身心的事情,狀態不好時,我就去聽音樂、跑步或洗澡,而不是自責、逃避、更自責。

在我們生命的每時每刻,提問都是思維過程的一部分,情緒和行動就是它的計算答案。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既意識不到自己在提問,也意識不到這個複雜的過程的存在。

運用「提問式思維」和「ABCC」法則,能夠幫助我們保持對自己思想內容的覺察,當陷入情緒是,第一時間跳出來糾正自己。

通過聚焦學習而非評判,會使我們的生活更高效,更能達到自己的期望。

如果你真的願意抓住提問的真正威力,簡單的提問就可以改變你的整個人生。

我是一個愛讀書的職場人,頭條簽約作者。
我堅信「腦內千山萬水,不如腳下一步,哪怕是跌出去的一步。」
很多時候,困住我們的不是難題,而是想像。
通過閱讀、理解和嘗試,能夠幫助我們走出人生的重重迷霧。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共同探討職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