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丨心理復原力、焦慮、自我管理
字數丨2600字,閱讀約5分鐘
成年人的不安,都不會太少。
深夜失眠看著手機,差一刻就到5點了。
每當這時,就會渴望給自己找個溫曖的樹洞,修復情緒上的不安。
但是,這樣的樹洞去哪裡找呢?
久世浩司是寶潔公司日本地區的化妝品銷售主管,他也是一個曾經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的人。
第一次被派駐到國外工作時,因為不習慣生活與氣候,以及被工作中各種麻煩折磨,他陷入了深深的悲觀和消極中。
但是,作為領導,他不想暴露自己的軟弱,於是總是偽裝……久而久之,出現了各種身體問題。
有一天,妻子問他「有沒有發現,兒子最近有點兒奇怪?」,他搖頭,表示沒發覺。
妻子告訴他,兒子對她說「爸爸的眼睛,像幽靈一樣可怕」,根本不敢看他。
他這才頓悟,原來自己因為壓力大,連表情都消失了,變成了令自己的孩子害怕的人。
這件事讓他痛下決心,決定學習和改變自己。
在《復原力》中,他總結了一套普通人應對焦慮和不安的方法,其核心就是提升自己的「復原力」,讓自己在面對逆境、困難或沉重壓力時,擁有自我調適的能力。
什麼樣的人最容易感到不安?
通常是勤奮、認真的人,因為他們喜歡思考未來,並且害怕失敗。
但是,長期陷入焦慮和不安中,會引發各種問題。
它會局限我們的視野,打擊我們的自信心,降低工作效率,導致頭痛、神經緊張、睡眠不好。
肌膚缺乏光澤的顯老之人,很可能就是受到了不安的影響。
訓復自己從不安中恢復如常的技巧,就是復原力。
英國積極心理學家博尼韋爾博士認為,復原力可以通過學習掌握。
方法就是,每當遇到困難和挑戰時,通過適當的練習增強自己的心理肌肉。
擁有較復原力的人,即使感到不安、精神消沉,也不會一直沉淪,而是能很快觸底反彈、重新振作起來。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3種提升心理復原力的有效方法:
不安是喜歡亂吠的狗,你要學會訓練它。
作者把最常見的不安感,總結成了兩個狗:「擔心狗」和「死心狗」。
「擔心狗」總在擔心未來可能發生的壞事,「死心狗」則認為,自己無論做什麼都不會順利。
每當「狗」來時,就是我們練習這套功法的最佳時刻:
首先, 對不安等消極情緒,察覺、直面、接納。
最簡單的辦法是用筆寫下來,「我感到不安,喉嚨很痛,因為要做的PPT現在還沒開工,截止日期馬上就要到了.......」
第二步,看見情緒的產生契機 :「臆斷」。
臆斷,就是用曾經的負面經歷,來解讀當下發生的事件。焦慮不安時,就是擔心狗和死心狗冒出來咬你了。
這時,你需要自問三個問題:「狗」說的是真的嗎?「狗」理解事物的方式正確嗎?有不同於那條「狗」所說的,其他看法嗎?
對此,我也比較有心得。每當要打「狗」時,就給它10連擊,這10個問題分別是:
1、我沒有沒把問題災難化?
2、我是不是在用「應該怎樣」來要求自己?
3、有什麼證據證明事情要完蛋了?
4、我是不是又跳到未來去了?
5、最壞情況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6、最糟的結果是啥?
7、我現在的想法對我有用嗎?
8、我的想法允許自己做一個普通人了嗎?
9、消極的事情,有沒有積極的影響?
10、外星人會怎麼看待此刻的我?
問完這10個問題,情緒通常能消解一半。
第三步,排遣情緒。
情緒好轉後,給自己安排一些轉移注意力、排遣心情的事做。
比如聽音樂、散步、沐浴、逛街、看綜藝等待。
對於不安,一個有效的控制手段是:積累小成功。
像「嬰兒學步」一樣,通過積累小成功,不斷掌握新階段、新工作的技能。
一次次小小的成功,能夠幫助我們產生「自我效能」的滿意感和安全感,讓自己對新工作不那麼的畏懼和不安。
今年8月,中國國家科學院公布了新增的一批院士候選人名單,其中有來自浙江大學,年僅45歲的教授胡海嵐。
胡教授此前榮獲了IBRO-Kemali國際腦研究大獎,為亞洲第一人。
她的團隊所發現的「勝利者效應」,正是「累積小成功」這一方法是最強佐證。
「勝利者效應」是指:「如果能夠先戰勝一個較弱的對手,那麼之後在面對強大對手時的勝算,會比最初就直面強敵大很多。」
此前,這一現象在動物動物實驗中多次得到了驗證。
深入研究後,胡海嵐博士發現了這一現象的生物機制:生物大腦皮層中的某一神經環路,在「勝利者效應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獲得勝利之後,此神經環路的突觸連接程度會顯著加強,進而影響後續表現。
當科學家們在實驗室中,人為加強小白鼠相關組織的連接程度時,它們會更加積極地進入戰鬥。
最神奇的是:在「逆襲」六次之後,即使沒有人為外部的激活,本身較弱的小白鼠也可以戰勝強大的對手,在戰鬥中取得勝利。
這個效應告訴我們,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只要學會累積小成功,就能迎來更大的成功。
拳擊手Mike Tyson在其結束三年牢獄生活後,被經紀人安排先與幾位實力平平的無名小卒進行比拼,獲得了勝利。
這便是在利用了「勝利者原理」,為重登拳王寶座做鋪墊。
在工作中,我們也可以給自己設定一些難度低、易達到的目標,然後再慢慢提升難度,幫助自己形成累積成功的「神經環路」。
這樣,不安就會慢慢減少。
不安時,用這個方法可以快速平靜下來:
在一呼一吸之間感受身體每個部位的變化,體察身體的舒適度,明白不安使自己的身體哪一塊最不舒適,這樣呼吸練習結束後,就能夠對症下藥,對各種不適一一擊破。
比如,覺察到呼吸急促、喉嚨很乾,那接下來就有意識地放慢呼吸去做事,並且多喝水。
你承受的痛苦其實並不比他人多,之所以會感到難以忍受,是因為內心的敏感和脆弱。
通過練習,我們能不斷提升自己的「復原力」。
即使面對逆境、困難或沉重壓力,也能快速反彈和恢復。
我是一個愛讀書的職場人,頭條簽約作者。
我堅信「腦內千山萬水,不如腳下一步,哪怕是跌出去的一步。」
很多時候,困住我們的不是難題,而是想像。
通過閱讀、理解和嘗試,能夠幫助我們走出人生的重重迷霧。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共同探討職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