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穿越歷史的長河回望這70年,大家會看到一個怎樣的中國?
70年,中國曾經一窮二白,如今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地位顯著提高;70年,中國走完了已開發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人民安居樂業,不可能在奮鬥中變成了可能。
70年的翻天覆地,中國是怎麼做到的?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長安君開闢【中國為什麼行】專欄,用事實來告訴你答案——
「從1949年至今,通過執法合作、司法訴訟、協商捐贈、搶救徵集等方式,已成功促成了300餘批次、15萬餘件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回歸。」
這是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17日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主辦的「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透露的。
17日,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主辦的「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開幕,《伯遠帖》、《五牛圖》、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等一大批珍貴文物亮相。
9月17日,觀眾參觀山西聞喜西周春秋青銅器。
此次展覽以新中國成立以來文物回歸典型案例為呈現重點,以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制度建設為串聯主線,通過回歸文物和文獻影像等輔助展品的展示呼應,勾勒描繪出流失文物七十載回家之路的壯麗圖卷。
展覽分為四個部分,序章為「圓明夢歸」,以圓明園獸首銅像由散到聚的今昔對照為引線,折射中華民族從屈辱危亡走向復興的歷史進程;第一單元為「革故鼎新昔往今歸」;第二單元「多措並舉殊途同歸」;第三單元為「協和萬邦四海歸心」。
元代灰陶馬車。國家文物局供圖
他表示,此次《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通過流失文物回歸故事,從一個獨特側面講述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有力地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
《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是中國首次對流失文物回歸工作進行全景式展現。
為做好展覽籌備工作,國家文物局系統梳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300餘批次、15萬餘件回歸文物情況,精心遴選25個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歸案例,統籌調集全國12個省市、18家文博單位的600餘件文物參展。
在上述文物中,便包括《伯遠帖》、《五牛圖》、王處直墓浮雕石刻、龍門石窟石刻佛像、秦公墓地金飾片、皿方罍、圓明園青銅虎鎣、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等珍貴回歸文物,挖掘講述文物回歸的曲折歷程與精彩故事。
本次展覽將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至11月下旬。為保證文物安全,部分珍貴書畫將交替展出真跡與複製品,伯遠帖、五牛圖和瀟湘圖、祥龍石圖等四件書畫真跡各展出一個月,中秋帖、韓熙載夜宴圖目前正處文物休眠期,此次展覽展出複製品。
資料圖:圓明園猴首、牛首、豬首、虎首。
9月17日,觀眾參觀《伯遠帖》
9月17日,觀眾參觀《五牛圖》(韓滉《五牛圖》卷,唐代,故宮博物院藏)。
從英國追索的青銅虎鎣。
從美國追索的王處直墓浮雕石刻。
曾伯克父青銅組器可謂是現場亮點之一。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副司長鄧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這組器物的特點:一個是整個銘文裡面寫著「曾伯克父」,如果細看的話每一件都有,最多的是這個簋,上下對銘一百個字,而且它直接講它叫「自作大寶簋」,像這種的是第一次發現。
觀眾參觀從日本追索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
這組器物的保存狀況非常完好。鄧超舉例,它整個鏽蝕層有三層,底層是紅色的,中間是綠色的,最表層是這種藍色的結晶。紅的是銅銹,綠的是孔雀石,藍的是藍銅礦。
回顧文物追索工作,鄧超說,文物追索工作,是一個既有機遇挑戰,又充滿了遺憾的工作,但遺憾背後都是一種責任感,「但凡國寶,雖遠必追。我們現在有能力、也有決心把事繼續做好」。
70年,15萬件稀世珍寶,它們是怎麼被追回的?
山西省聞喜縣公安局局長張少華和他帶領的專案組能告訴你答案。
前段時間,刷屏網絡的周武王時期的兩件青銅重器「義尊」與「義方彝」就是被他們追回的——
不僅這兩件,他們追回的文物幾乎是一個博物館——
而他們面對的罪犯不僅有盜墓賊,還是一個個全副武裝的涉黑團伙!
2016年初,張少華剛剛到任聞喜縣公安局局長時,沒有這些「光環」,相反,還是個有些「憋屈」的公安局長。下車伊始,他就發現聞喜並不簡單:
自己精心組織的抓捕行動經常會走漏風聲,有好幾名同事在查案過程中被構陷進監獄。明明是掃黑,卻把掃黑民警「掃」掉了……
張少華和戰友們鎖定了當地「侯氏兄弟」涉黑團伙,這個團伙不僅在當地瘋狂盜掘古墓葬、倒賣文物,還販賣毒品、尋釁滋事、開設賭場、非法拘禁,可謂無惡不作。「侯氏兄弟」甚至囂張地放出話來,在社會上流傳:
「敢動侯家,讓你三個月捲舖蓋走人!」
有一段時間,張少華和辦案民警經常收到電話威脅,被跟蹤和盯梢。為防不測,張少華總隨身攜帶一支手槍和兩個上滿子彈的彈夾。
他在高速路上曾經被車跟蹤,「試圖造成一起車禍」,張少華連開三槍,才逼退了跟蹤者。涉黑涉惡犯罪團伙還多次在其住處和鄉下老母親的家門口,擺放冥幣,張少華都輕蔑一笑,並把冥幣送到老父親墳頭,燒掉。
張少華組建了自己的核心辦案團隊後,經過縝密偵查,發現當地黑惡勢力和「保護傘」沆瀣一氣,而這個「保護傘」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副局長景益民!
辦案的艱難張少華很少會主動道出,但其中一個細節足以說明問題:
局裡負責查看監控視頻的輔警甚至都是「保護傘」中的一員,把本該對準國保墓區的視頻監控螢幕,全部調成公安局辦公樓攝像頭,對準張少華的辦公室,監視他的一舉一動。
專案組的民警們有個微信群,每天不管工作到多晚大家都會在群里說句話,報個平安,張少華說,這麼做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讓兄弟們知道,這個人還活著。」面對這想想都讓人後怕的場景,張少華卻說:
「我不害怕,我也不能害怕,因為我是警察,我身後就是老百姓。如果連我都害怕,我身後的老百姓該怎麼辦?」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張少華和戰友們頂住各方面的壓力,一舉打掉了「侯氏兄弟」犯罪團伙,揪出了隱藏在公安局中的17名「保護傘」,該案涉案之廣、影響之大超乎想像。
目前,涉黑團伙的主要成員和「保護傘」已經受到法律的嚴懲。
張少華和專案組的工作卻還有沒結束,掃黑、追繳文物等等工作正在有序開展。
70年,無數像張少華一樣的政法幹警奮鬥在追索文物第一線。
15萬餘件文物,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政法隊伍守護你我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