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室互動群里,有位家長提出了一個疑問:自己家孩子看書並不少,為啥這段時間輔導作業時發現,
他連個看圖寫話都那麼費勁呢
?孩子無辜的說:
「我就是不知道該寫啥啊?」
幾乎所有老師都會告訴家長,作文寫不好,是因為孩子書讀的少。我們的古人也有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的說法。
那為什麼自己家娃看了那麼多書,下筆寫作,文辭卻仿佛卡在了筆尖?
事實上,
「讀的多就一定寫得好」
是個誤會。從閱讀到寫作,並不是一個往水壺裡加水,再倒出水,而是加水倒酒。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轉化的過程
。
也就是說讀書的時候,需要爸爸媽媽用正確的方法帶領孩子,幫他們汲取書中的「精髓」,再轉化為自己的語言。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爸爸媽媽如何幫助孩子,用讀書的方式,提升寫作能力。
親子共讀善用CROWD原則,提升孩子寫作能力
該如何陪孩子讀書,才能幫助他們提升寫作能力呢?在
《美國共同教育大綱》中,教育專家建議家長,想要提升孩子的寫作能力,讀書就要「精讀」。
這樣才能在閱讀中充分汲取知識,鍛鍊思辨能力。
為此,教育專家們還專門為家長們提供了
「CROWD原則」
作為幫助孩子閱讀的指導方法。下面我就結合實踐和大家聊聊,該如何在親子共讀中運用「CROWD原則」?
C:completion完整內容的提問
讓孩子就完整的內容進行概括。對於妹妹那樣低齡的孩子,我們可以在給她讀完短篇故事時
,要求她回顧一下情節。
開始可以接連不斷的提問題,比如這個故事發生在哪裡?主角有誰,起承轉合如何發展?關鍵性的對話等等。
這樣可以幫助孩子鍛鍊表達能力和故事思維。
對於哥哥這樣四五年級的孩子,完全可以在問他最近看什麼書時,
順便問一句:那本書是講什麼的?
R:
recall
復盤式提問
在一起讀完一本書之後,
幫助孩子進行「復盤」。
在我家,如果和孩子一起讀的書比較偏科普,
我們就會嘗試用思維導圖畫出來
。如果是故事,我們就會時常一起回顧關鍵情節點。比如看完《夏洛的網》後,在準備聖誕節裝飾時候,就會問「威爾伯在聖誕節要被做成什麼?」孩子們會搶答「燻肉火腿!」。
這樣做並非要讓孩子記住那些無關緊要的情節點
,而是為了給他們搭建「文化階梯」,
日後的閱讀中,如果遇到那些約定俗成的「梗」孩子也比較好理解。
O:
open-ended開放型問題
在讀書的過程中,
孩子是不是有思考,是不是有自己的看法,對寫作十分重要
。寫文章講究有感而發,看了那麼多書,都沒有自己的看法,無論學會了多少華麗詞語,都不能算是會寫文章。
孩子年級越是高,開放性問題越要多問
。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問,也可以在整本書結束後問。
比如,你覺得這個人物是什麼性格?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在我和兒子的閱讀中,我們還會經常問這個問題:「如果是你寫,你會讓情節怎麼發展。」如果孩子一開始不知道怎麼回答這類問題,
我們可以先自己回答一個版本的答案,再鼓勵孩子和我們探討。
W:
wh-question特殊提問
抓住主題思想的
六要素":什麼(what),在哪兒(where),什麼時候(when),為什麼(why)、誰(who)怎麼做(how)。
Wh-式的提問即上面所說的「六要素」。
可以用來幫助孩子對讀的內容,進一步深度思考。
但對於幫助寫作的閱讀而言,僅僅隨口問幾句,顯然是不夠的。
我們需要將書本的結構做個梳理,即便是簡單的故事,也能看到作者組織材料的脈絡。
比如孩子需要寫一篇出遊的記敘文,就完全可以借用繪本或故事書中的結構,讓整個過程更有衝突和張力,而不是平鋪直敘的去寫景色。
D:
distancing question拓展問題
有位粉絲私信問:「
都說讓孩子讀經典,那些發生在幾百年前,甚至幾千年前的經典,究竟和孩子的生活有什麼關聯?他們怎麼能消化成自己的東西呢?」
我的回答是,你可以試試,在親子共讀時,用拓展問題作為經典和現實生活的橋樑,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我還跟她列舉了自己生活中的例子,方便她理解和使用。
比如,我第一次給兒子講《賣火柴的小女孩》時,因為故事發生在那個時代,而且內容太過慘烈。在讀完之後兒子陷入了沉思,
問了好幾個關於那個時代的問題,後來我們聊講到了「孤兒」和「福利院」的話題,
還一起查了相關書籍,關於如何幫助那些沒有家人的小朋友。
上學後,兒子寫了一篇自己穿越時空去幫助賣火柴小女孩的作文,還被老師當作範文,在全班朗讀呢!
孩子6歲後,仍需親子共讀
在《閱讀力》一書中,作者指出:學習發生在你與孩子的互動中,而不是內容本身。
為小學生的家長做親子共讀推廣的時候,很多家長表示疑問:他們都已經會拼音了,一般的書都能看了。還需要像小時候那樣,手把手的念繪本給他們聽麼?答案是肯定的,
即便孩子已經到了小學階段,還是需要父母和他們共同閱讀。
首先,共同閱讀能讓你知道孩子在看什麼書。
我和兒子保持著每晚半小時的共同閱讀習慣,從開始的我選書讀給他聽,到後來的他選書讀給我聽。平時我也會推薦一些好書給他。
並不是所有書都值得孩子花時間來讀,也並非所有書都對寫作有所增益。
不止一位爸媽跟我聊起,看似孩子在看書,其實一看都是爽文。保持親子共讀的習慣,
能讓我們第一時間了解孩子究竟在讀什麼
。
其次,孩子需要一些「超綱」閱讀。
剛上小學的女兒,讀的都是帶拼音的故事書。家裡有些書她想看,但是看不懂。孩子也需要我們讀一些「超綱」讀物,用來豐富他的語言系統和知識體系。
因此,爸爸會在早飯前給他們讀《三聯生活周刊》和手邊正在讀的人物傳記。兩個孩子聽的津津有味,還常常會問爸爸:
「為什麼呢?」
最後,「互動」有助於輸出。
在寶寶學說話的時候,早教專家都會建議爸爸媽媽給孩子讀繪本,並且在讀的時候多多提問,和寶寶充分互動。讓他們逐漸在對話中掌握語言。和小學的孩子討論讀書的內容,也有相似的作用。
讀過的書,只有再一次的輸出和分享,才更容易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儲備
,在寫作的時候才能嫻熟運用。
媽媽來叨叨:
我們都知道,孩子作文能力的提升,和閱讀有很大關係。但是如果只讀不想,那麼讀書也最終會成為打卡式的完成任務。和孩子一起讀書,在共讀後合理的提出問題,不斷引導孩子思考,建立這個習慣。下筆有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兒了!
一位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往期精彩內容推薦:
從小學畫畫的孩子,和不學藝術的孩子,成年差距立現
坐不住的孩子是專注力差嗎?父母做好這幾件事,是對專注力的保護
這樣「陪讀」只會事倍功半,多數家長都做錯了,正確方式學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