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萃取率為什麼22%之後是苦的?

2020-09-15     咖啡文化

原標題:咖啡萃取率為什麼22%之後是苦的?

一杯咖啡是否好喝,單從沖煮方面來講,取決於兩個因素:咖啡的萃取率與濃度。 咖啡的萃取率是決定一杯咖啡風味的多少,咖啡的濃度則決定一杯咖啡味道的濃淡。

一杯咖啡的萃取率如果高於22%之後,咖啡風味必定是苦澀難喝的,這是因為萃取出咖啡中的高分子量物質,這些物質風味以苦咸、甘苦、煙草、焦炭為主。

咖啡的萃取率與濃度

咖啡萃取率的標準是全球咖啡協會都公認的:一杯咖啡中,可溶性的物質只占咖啡豆重量的30%,也就是說咖啡的萃取率最多只能為30%。根據美國咖啡協會的民眾試喝調差:咖啡的最佳萃取率是在18%-22%

咖啡的濃度幾大咖啡協會都有不同的標準,因為每個國家的咖啡文化都有差異:

  • 美國精品咖啡協會:1.15%-1.35%
  • 歐洲精品咖啡協會:1.2%-1.45%
  • 挪威精品咖啡會:1.3%-1.55%

所以我們可以確定,咖啡的最佳濃度是在1.15%-1.55%。

咖啡不同極性與分子量的風味族群

什麼是極性分子高低?

極性分子指一分子中,原子的陰電性差異,差異越大,極性越高,水溶性也越高。

就咖啡芳香物而言,淺焙含量較多的低分子量有機酸,以及中焙含量較多的中分子量焦糖和巧克力風味物,極性都比較高,水溶性也較高。

但深焙的高分子量苦咸物的極性較低,溶水速度較慢。因此,萃取不足的咖啡,容易凸顯有機酸的尖澀,但萃取過度會溶解出更多的苦咸滋味。

低分子量且極性高的滋味物與香氣

低分子量且極性高的滋味物與香氣:揮發性與水溶性最高。 檸檬酸、蘋果酸、醋酸、甲酸、乳酸、酒石酸、綠原酸、奎寧酸等有機酸和水果花草風味的酯類、醛類和酮類,以及梅納反應初期的穀物與稻麥味。還有甜美的低分子量焦糖成分,但容易被淺焙較強的酸味抑制。

這些低分子量的滋味與香氣是淺焙咖啡常有的風味,由於質量較小且極性高,最易揮發與溶解,在沖泡過程優先釋出。

中分子量且極性適中的滋味物與香氣

中分子量且極性適中的滋味物與香氣:揮發性與水溶性次高。 以梅納反應中段與焦糖化產生的味譜為主,包括:焦糖、奶油糖、奶油巧克力等優質風味,但低分子量焦糖成分,進入中焰階段已轉變為微苦的中分子量滋味物,香氣迷人。

當然也有不好的滋味,如:「綠原酸內酯」的苦味。這都是中焙至中深焙最常出現的味諧,屬於中分子量且極性適中,是第二位被萃出的風味族群。

高分子量且極性低的滋味物與香氣

高分子量且極性低的滋味物與香氣:揮發性與水溶性最低。 梅納反應後段與乾餾作用衍生的亞硝酸鹽、雜環族化物、碳氫化物酚類化合物。風味以苦咸、甘苦、酒氣、辛香與焦嗆為主,包括樹脂、巧克力、煙草、硫醇以及苦味的焦油、焦糖素、苯基林丹化等。

進入中深焙至深焙,最常出現這類高分子量的味譜。基本上,高分子量且極性低的咖啡風味最不易溶解,會在沖泡的最末段或過度萃取時出現。

無論哪種烘焙程度的咖啡豆,均含有低、中、高三種分子量的化合物。淺度烘焙的芳香物以低分子量較多,中度烘焙以中分子量居多,深度烘焙則高分子量最多,從而造成了咖啡風味因為烘焙不同而產生的差異。

如果你是新手小白,應該多了解咖啡豆的特性,包括咖啡豆的品種、處理方式、烘焙程度、新鮮度,以及沖煮咖啡時的研磨度、注水溫度、繞流方式等,因為這些才是真正決定咖啡風味的關鍵因素。趁著周末有閒,選一款好喝的豆子多多練習吧~

文源自北啡咖啡(northfei),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NdWj3QBURTf-Dn58Y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