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不在聲高:吼孩子前,你可以試試「ABCDE」法則

2020-08-08     育兒小香

原標題:有理不在聲高:吼孩子前,你可以試試「ABCDE」法則

前幾日,寶媽群里,有人推送了一本德國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裡面大概講述的是:

一隻小企鵝,它被媽媽的吼叫嚇得「四分五裂」:

腦袋、肚子、翅膀、腳、尾巴,散落在世界各處,

它的內心裡充滿了恐懼與不安,想要逃離媽媽。

於是它跑啊跑,跑到了撒哈拉沙漠……

在做了父母后,你是否變得易怒了呢?面對一個讓我們束手無策的淘氣包,你是否有一種「孩子該打就要打、該罵就要罵、不吼不叫不痛快」的衝動?

但是,吼叫後自己痛快了,可是就像繪本的結尾:小企鵝在媽媽的幫助下,把丟掉的部分找回來並縫好了。但是傷害了孩子,就算再把傷口修補好,畢竟還會留下傷痕的!

為什麼不提倡父母通過吼叫達到教育的目的?

哈佛醫學院附屬醫院的精神病學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對「父母言語攻擊對孩子的傷害」研究了十餘年,結果表明

經常遭受父母言語暴力的人,腦結構會受到損傷

孩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們會折射出父母原本的樣子。

我在一篇寫原生家庭的文章下看到兩個留言很受觸動:

@思木南:我的原生家庭是那種吵鬧不堪的家庭,所以造就了我現在這種性格,雖然我內向安靜,但是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每次孩子犯一點錯,我就會大發雷霆,雖然自己知道這樣不對,但我沒有辦法控制自己。

@悠呦呢:

我家樓下到底住了什麼樣的一家人?現在小孩爸爸開始訓他,總能聽見為了作業訓他,還帶著髒字!可悲的一家人,教育不是靠吼叫唬住他!他家孩子已經會懟他了,而且也帶著髒話。

其實,我的原生家庭也是充滿了吼叫。父母易怒,我和弟弟稍微做錯了事,一頓毒打或者臭罵劈頭蓋臉而來。有時什麼也沒做,莫名其妙就挨罵了在這種環境下,我也變得很易怒,而且情緒一旦上來,還會摔東西。

我每次都想克服自己不能發火,可惜都以失敗而告終。有一次和父母吵架,我說:

「我以後絕對不會像你們這樣,隨便對孩子吼叫、發脾氣的!」

我媽說:

「誰都是這麼想的,我之前被你姥姥姥爺罵的時候,就這樣想,現在不也是做不到。一代一代的人都是這樣過來的,總是不服氣,遲早要吃虧。」

《兒童發育雜誌》

發表過一項研究結果,父母衝著孩子大吼大叫孩子焦慮、壓力

抑鬱的程度

行為問題也隨之增加。

發小金枝的父母對她非常嚴厲,但是又缺乏耐心。只要金枝考的不好,或者做的事情不合父母的心意,父母的批評聲、吵罵聲就會劈頭蓋臉而來。記憶最深的一次就是,小學時我去她家寫作業,她不知道月亮從哪邊升起,但是因為怕說錯了會挨罵,一直不敢回答。阿姨沒有了耐心,又是吼她,又是打她後腦勺:

「太陽從哪邊升起的,月亮就是從哪升起的?」

「說啊!啞巴了?」

「笨死你了」

「……」

後來阿姨徹底失控了,把金枝的書撕成兩半,還把她的書包扔出去了……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金枝,總是要小心翼翼的。她總是給自己很大的壓力和很高的定位,比如成績一定要第一、上了大學後就經濟獨立了,因為這樣,父母很開心。

而且,多年的相處,我很明顯感覺到,她很特別容易崩潰,一道題做不出來就會拽頭髮、扔筆;我也總是在她的手上看到各種微小的傷口。

可見,吼叫造成的許多危害是不可逆的,而且吼叫往往只是短期內有效果,卻不是有效的教育方式。

記不起在哪看到的評論:

關於小時候家庭最多的記憶就是父母親的爭吵和打架,雖然近十年來父母很少再爭吵,但26歲的我渴望有一個自己溫暖的家庭,但同時又害怕有自己的家庭。

嘗試「ABCDE」五步走,做零吼叫父母

《不吼不叫:如何平靜的讓孩子與父母合作》書中寫道:吼叫往往達不到教育的目的,而只是通過威脅或者恐嚇阻止某些行為,只是表達了你的負面情緒。

其實,大多時候,吼叫只是情緒的宣洩方式之一。

如果你意識到自己要忍住不住吼叫了,不妨試試親子教育專家羅娜·雷納提出的「不吼不叫的A—B—C—D—E法則」

1.自問(Ask)

問自己「為什麼要發脾氣?」

「這件事值不值得用發脾氣來解決?」

「為什麼不能換一種方式解決呢?」

在這些自問的過程中,你的情緒也會慢慢平靜下來。

2.呼吸(Breath)

生氣時,大腦的某個特定區域會釋放化學信號(某些神經遞質),然後這些信號通過神經系統刺激內分泌系統分泌某些種激素,比如腎上腺素。

每次我和孩子說話聲音稍微大一點,他就會提醒我:

「媽媽,深呼吸。」

3.平靜自我(Calm yourself)

在前兩個步驟的基礎上,努力平靜自己,當然不要過於壓制自己的情緒,否則會得到「火山爆發」的結果。

Tips:也可以自己獨處一會兒,或者刷刷手機,看一下搞笑的視頻來轉移注意力。

4.確定孩子的需求(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

明白孩子需要什麼,他們為什麼會表現出「叛逆」的行為,以及自己的方法是否真的適合教育孩子、孩子未來的發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方式等。

我們一門心思要給的,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這點家長要清楚,知道孩子的需求,是教育的先決條件。

5.同理心(Empathize)

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像和感受被吼叫的心理。相信每個家長小時候也都有被誤解、被吼叫經歷,那時候的我們,多麼的孤單和無助……

所以,吼叫孩子之前,嘗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感受他的感受,去理解她的行為。

父母情緒穩定,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大量的調查表明,父母情緒穩定,孩子更具幸福感以及安全感。

情緒化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大多比較敏感和「玻璃心」,沒有辦法接受自己的不足,喜歡逃避現實。更可怕的是,在孩子長大成人之後,會無意識的模仿自己的父母,用父母曾經對待他的方式去對待別人。

前幾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個育兒博主的視頻:一位媽媽問她,孩子老是不聽話怎麼辦?她回答說,吼一頓就好了,沒有什麼比吼叫更好更有效的方法了。可是話鋒一轉,她又說,吼叫雖然管用,但也會讓孩子有「

吼叫依賴症

」,即你不吼,我就不動、不做、不上進。

心理學上,有概念叫「南風效應」,是法國作家拉·封丹提出來的。說的是南風和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穿的衣服「脫掉」,結果北風凜冽讓行人裹緊了大衣,而南風則徐徐吹動,人們覺得有些熱了,紛紛脫掉了大衣。北風刺骨的寒冷,卻沒贏得最終的勝利。

如上,我們在處理親子關係時,也如同「南風效應」,相比大聲的吼叫,放低音量、好好溝通,甚至給惶恐不安的孩子一個擁抱,或許就會阻止一場家庭紛爭,孩子也因此越來越出色。要知道,

感人心者,可先乎情。

媽媽來叨叨:

有理不在聲高,就像

蘇霍姆林斯基說

的那樣,

我們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兒童的心靈。

你會對孩子發脾氣嗎?試試上面的五步驟吧!或許,你會看到另外一個你和一個更好的孩子!

一位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往期精彩內容推薦:

史丹福教授:家長表揚孩子的方式,影響其思維高度,夸也是門學問

隨意鼓掌會削弱寶寶的「內在動機」,用對掌聲,這幾點很關鍵

李玫瑾教授:養男孩「三捨得」,家長放開手,他才能更優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m_0XMBd8y1i3sJojT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