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你連4500元都不給我」

2019-09-05     江蘇莫愁雜誌社

作者:劉娜

來源:閒時花開

ID:xsha369

01

有個大一女生,因為吐槽父母給的生活費太少,遭到全網熱議。

姑娘的吐槽並不長,全文如下:

「本人女,大一,目前在某新一線城市上學,但是我覺得我媽給的生活費太少了。


高中的時候,她特別大方,給我補課什麼的補習班4000、6000的眼睛都不眨就給我交了。現在大學了一個月就給我2000,每次我都是月底就空了要去吃食堂。


我學費大概一年3萬加上住宿費,我想每個月讓媽媽給我4500,她拒絕了還給我發脾氣,認為我根本花不了這麼多。


可是,女孩本來就花錢多啊,護膚品什麼的,還有買新衣服,要是男孩肯定就花不了這麼多了,再說高中肯給我好幾千補課,怎麼大學就不給我了呢?


同宿舍的我感覺她們都挺有錢的,用的也都是好的,為什麼媽媽偏偏不給我呢?


大家大學時期的生活費都是多少?明明就是2000不夠花的……」

首先,我認為,這個吐槽,應該是老段子了。

因為,從姑娘「月底空了就要去吃食堂」能看出來——2019級大一開學新生,都還沒上夠一個月。

但是,這個吐槽之所以在網上引發這麼大熱議,甚至留言區里一水兒對吐槽姑娘的嘲諷和攻擊:

「你大學畢業一個月能掙4500嗎?」


「垃圾,怎麼不勤工儉學嗎?」


「委屈你大爺!」

為什麼大家對姑娘的吐槽,這麼反感?

下面這個數據,或許能解釋這個問題。

恰恰就在姑娘的吐槽遭到全網攻擊的同時,CNNIC發布的第44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也被推上熱搜。

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8.54億,但超過7成的網民月收入不足5000元。

在工資不到5000的大部分網民看來,一個大學生每個月索要4500元的生活費,真是太高了,2000元就不少了。

但,多與少,不過相對而言。

如果,這個姑娘家境優渥,父母都是年薪百萬乃至千萬的白領金領,她一小就穿金戴銀,如今到一線城市讀書,所在地物價極高,所學專業耗費又大,這每月4500元的生活費,真不算個啥事兒。

但如果,這個姑娘家庭一般,甚至算是窮人家的孩子,父母一個月累死累活還掙不到5000元,她上大學後,要在學校外下館子,要每個月買護膚品,買花衣裳,要每個月4500元的生活費,這的確就招人罵了。

所以,大一女生索要4500元生活費,到底是高還是低,這個事件本身,並沒有標準答案,也不必道德綁架,大部分旁觀者的評論,折射的都是自己的財務狀況和生活水準。

我之所以把這個姑娘的吐槽單獨拎出來寫篇文,是她吐槽中有這麼兩句話,讓我很不舒服。

第一句是:

「高中時肯給我好幾千補課,大學時怎麼就不給我了呢?」

第二句是:

同宿舍的(室友),我感覺她們都挺有錢的,用的也都是好的。

這兩句話,第一句透露出了「你有錢,你該給我」的理所當然,第二句透露出「別人有,我也要有」的攀比虛榮。

我覺得,這兩種心理,才是這個事件表象之下最致命的問題:

為人父母,我們有沒有和孩子好好談過錢?我們的孩子,到底有著怎樣的金錢觀?

02

小時候,你不和孩子好好談談錢。長大後,孩子可能要了你的命。

這不是玩笑,而是事實。

今年6月1日,76歲的日本前農林水產省事務次官熊澤英昭,將自己44歲的兒子熊澤英一郎殺死在家中後,主動向警方自首。

據熊澤英昭供述,殺人的動機,是兒子好吃懶惰,揮霍無度,且有暴力傾向,為不再給周圍人添麻煩,作為父親,他將其除掉,以免後患。

高官殘忍弒子的背後,是親子長年累月的戰爭。

案件曝光後,熊澤英一郎社交帳號被曝光,也將隱藏在這個家庭的深層問題,推到水面:

44歲的熊澤英一郎,常年和年邁的父母生活在一起,整日沉迷於網絡遊戲,一個月信用卡開銷就超過32萬日元(摺合人民幣2萬元),還炫耀自己花的錢「比很多父母拚命賺的錢還多」。

這位揮霍無度卻一事無成的中年男人,在和父母發生爭執時,不僅指責父母「你們既然把我生下來,就應該負責到我死前最後一秒」,而且幾次發布「如果有殺人許可證,第一個要殺的人就是愚蠢的母親」這樣的言論。

最終,這個啃老無度的巨嬰,慘死在親生父親刀下,以父子兩代俱傷的悲劇,昭示人間:

哪怕你身為高官,哪怕你家財萬貫,你也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和他好好談談錢。

玻璃大王、中國首善曹德旺先生,從1993年至今,累積捐款80多億。

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多給子孫們留點錢時,曹先生說了這樣一番話:

「千萬別想把錢留給子孫,子孫們要自己去掙得自己的榮耀和財富。


如果你連這點信心都沒有,你家業再大,也不算合格的父母。如果你有這樣的信心,你還為子孫擔心什麼?


我相信我曹德旺的孩子,將來肯定比我更有錢。

比財富更重要的,是你以怎樣身體力行的教育,傳給孩子一個值得信賴的金錢觀。

不僅僅是曹先生,那些在全球擁有巨大財富量的大佬們,都非常注重對孩子金錢觀的培養。

台塑集團創始人王永慶,因嫌電話費太貴,而給孩子們寫便條寫信,教導孩子們每一分錢都該用在需要的地方;IBM前董事長托馬斯·約翰·沃森,要求兒子從上初中起,就做好每周零錢的支出計劃,那小子最後成了IBM出色的繼承人;

洛克菲勒對5個子女的零花錢極其吝嗇,誰想得到這筆錢,誰就要做家務獲得,還要老實交代每筆錢的用途;而承諾捐出大部分遺產的比爾·蓋茨,更是用父親教育他的話,明確教育孩子們:

「不是我們很有錢,而是我很有錢,你擁有的是我對你的愛,你的錢要自己去掙」……

當大佬們,都用正確到近乎苛責的方式,告訴孩子們如何看待金錢和血脈時,我們普通人,甚至包括一些窮人,又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呢?

當深圳10歲的女童,把父母辛苦攢下的200萬買房錢,全部打賞給喜歡的男主播;當渭南32歲的兒子,為了騙保發橫財在父母碗里下了毒,一次毒不成,再毒兩次,直至把父母毒死;

當上海48歲的海歸兒子,7年不出去工作,卻問患有尿毒症的80多歲母親要生活費;當我們校園裡越來越多的孩子,因為一部手機、一個包包、一次整容,身陷網貸陷阱,欠下巨額債務,選擇縱身一躍……

我們,身為父母的我們,是否意識到這樣一個問題:

關於金錢,我們和孩子談得太少了。

我們的孩子,根本不知道錢從何處來,到底怎麼用,如何才算真正地擁有財富,也壓根兒不清楚,父母、我和金錢,到底有著怎樣的關係。

很多父母甚至覺得,談錢是對親子關係的傷害,是對血脈親情的褻瀆,會讓孩子低看自己。

所以,有的父母為了維護自己的臉面和尊嚴,甚至為了給孩子一個「咱家不缺錢」的假象,寧肯打腫臉也要充胖子,寧肯自己吃糠咽菜也要孩子穿金戴銀,寧肯自己人後淒涼也要讓孩子人前輝煌。

我們都忽略了這樣一個真相:

金錢教育,不在於給孩子多少錢,而在於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

03

有個窮孩子問父母:

「爸爸媽媽,我們家是不是特別窮?

為什麼別人家孩子,都住別墅,穿名牌,吃西餐,出國旅遊,我要和你們住在這租來的房子裡,喝著白米粥,穿著地攤兒貨,整個暑假只能在家哄弟弟妹妹?

要是你,會怎麼回答?

你是氣憤地把孩子拉過來打一頓,罵他:「你這個沒良心的兔崽子,老子小時候比你苦多了,吃糠咽菜,下地幹活,也沒有像你這樣好吃懶做……」

還是一臉苦澀地說:「是的,我們是窮人,人家是富人,我們這些窮人怎麼能和人家富人比呢。」

抑或,你坦誠地對孩子說:

「每個人家境不同,窮富有別,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儘管我們現在窮,但爸爸媽媽都在努力工作,你也要好好學習啊,我們一家人一起想辦法,總有一天會過上想過的生活。」

你的回答里,藏著孩子的金錢觀。

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都應該如實地告訴我們的孩子:

金錢不是天上掉的,而是雙手掙的。

好財富,來自踏實的勞動。

孩子小時候花的錢,來自父母的勞動,父母心甘情願,但不代表這錢來得容易。孩子長大後要花錢,要靠自己的勞動去掙。

除此之外,沒有捷徑。

渴望更多錢沒有錯,錯的是心術不正。

不要壓抑自己對金錢的渴望,這是一個正常人本能的嚮往。掙更多錢,給在乎的人更好的生活,讓家人花錢時不作難,這是我們努力工作的原動力。

但這一切,都以不違法、不害人為前提。

你的野心,要配得上你的能力。

住大房子,開好車,穿名牌,用奢侈品,這不算炫富,只要你有這個實力。

怕就怕,你用父母的血汗錢過精緻生活,還嫌父母給得不夠多,不夠快。

又或者,你為了營造自己是公主或王子的虛假門面,最終陷入債務危機,毀掉餘生經年。

能力配不上野心時,就要悶頭趕路,努力學習,錘鍊本領,好好掙錢。

錢很重要,但沒有你的命重要。

任何以性命為代價的錢,都不要去碰。如果有人因錢的問題,威脅你的性命,請務必告訴父母,一起想辦法。

愛你的人,配得上你的求助和信賴。因為,他們願你好好活著。

高財商的人,都需要點狠心。

不管是父母和孩子之間,還是愛人和朋友之間,抑或是兄弟姊妹之間,都務必牢記一個原則:

決不給吸血蟲當宿主。

很多家族最後沉淪,很多婚姻最後成殤,很多朋友最後反目,都是因為,好人沒有膽量和壞人果斷切割,最後一同溺亡。

04

最後,回到開頭的那個話題上來:

「我,一個大一女生,每個月向父母要4500元的生活費,為什麼全國人民都罵我?」

答案是:

如果你媽願意給你4500元的生活費,沒有人有資格說什麼。

如果你媽不願給你4500元的生活費,那是她覺得2000塊錢對你很適合。

如果你媽沒有能力給4500元的生活費,已經18歲的你還有什麼好抱怨的?

是的。

如果每個家長和孩子,能從這4500元的生活費里,明白了點什麼,那麼這場爭論就很值得。

閒時花開(ID:xsha369):作者劉娜,80後老女孩,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能寫親情愛情故事,會寫親子教育熱點,被讀者稱為「能文藝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編輯:閆 清

審核:楊易霖

莫愁大觀園

微信號:mochouzazhi

有溫度 有態度 有深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peGGW0BJleJMoPMfb2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