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家長智慧課堂 | 觀察是寫好作文的第一步

2020-02-04     江蘇莫愁雜誌社

假期延長,家長們別擔心。莫愁家長智慧課堂將繼續陪伴在您和孩子的身邊。

本期課程,我們特邀江蘇省婦聯「莫愁家庭教育」名師名家工作室專家、南京市江浦實驗小學教科室主任、南京市首屆德育工作帶頭人夏光清為大家講解作文寫作方法——觀察是寫好作文的第一步。

本期莫愁家長智慧課堂有錄音

點擊下方綠色符號即可收聽

我曾在家長會上做過一次小調查:「大家都看過薰衣草,誰能說說它具體長什麼樣子?」現場沒有一個人回答。我追問:「是不是一家人站在花叢中,拍一張照片,說一句『真美』,就完事了!」家長們發出一陣笑聲。

我們知道,寫好作文,一要多讀書,二要勤觀察。

關於觀察,不少家長可謂下足了功夫。為了讓孩子寫好大海,自駕去青島;為了讓孩子寫美草原,飛一趟內蒙古……可是,我們發現,孩子玩的時候開心,寫的時候依舊費神。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們還是先從「觀察」二字說起。

「觀」,是「仔細看」的意思;察,是「反覆體悟」的意思。

賈誼《道術》一文中有這麼一句:「纖微皆審謂之察」,意思是「微小之處都反覆推敲,才是觀察」。

孩子寫不好作文,一是觀察不細,二是觀察無序。

你欣賞薰衣草,是不是先看遠景,再察近景,不僅眼看,還有手摸、鼻聞,甚至耳聽風吹過時花的竊竊私語;寫的時候,可以按照觀察的順序來寫,先是粗寫,然後細寫。這樣層層深入,細微下去,才能叫「觀察」。如果只是「在人群中看了你一眼,很容易忘掉花的容顏」。

一次,我帶學生寫作文,恰逢下雨。孩子們坐在教室里,聽著窗外的雨聲,就是下不了筆。於是,我就帶著學生站在走廊里觀「雨」。

小雨淅淅瀝瀝,飄落時像一根根銀亮的斜線,濺入水窪處,泛起一朵朵雨花;遠處,一隻麻雀「嘰喳」著從雨中飛過,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近處,黃楊葉上掛著的水珠像一顆顆亮閃閃的星星……

此景此情,學生的感覺是什麼?他們非常興奮,很久沒有如此細緻地觀察過了,平日司空見慣的雨,今天看上去如此地神奇,作文寫起來多是一氣呵成。

可見,語文學習,本來是具有美感的訓練,作文絕不是隨意塗鴉,想到哪兒寫到哪兒的,是有其內在的邏輯、結構與規律的。

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是悠然的「物之察」;

陸遊「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是自豪的「意之察」;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是友情的「心之察」。

有的家長反映,孩子多觀察,多積累了,可總是寫不好。這裡還涉及到「在什麼前提下觀察,什麼前提下積累」的問題了,沒有目的的觀察與積累,往往是不見效果的。正如你備了很多菜,卻無法燒出美味的佳肴一樣,廚藝也是很重要的喲。

觀察是寫好作文的第一步。

那麼,究竟如何觀,怎樣察呢?

第一, 觀察,決不能僅僅局限於「用眼看」。

觀察事物時,要把五官全部調動起來:用耳朵聆聽,用身體感受,用大腦思索,這樣的觀察才會更細膩,更深刻。《心經》中,「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借用一下,就是要用人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來觀察世界。

思路一換無地寬。我們寫蘋果,用眼來感知它的形狀、顏色、大小,用鼻子來感覺它的氣味,用舌頭來感受它的味道,用耳朵來感受它落在桌面上的聲音,用觸覺來感識它的質地、紋理等。即使你品嘗一下,先品到的是甜味,接著是酸味,可能還有一點澀澀的味道,不可能只是「蘋果甜甜的」。這樣的觀察是不是就細緻入微了?寫形狀,也不能只寫「看到什麼」,還可以寫看到的「像什麼」,這是用意識來認識的,再寫一寫蘋果與一家人之間發生的故事,這樣的作文自然就寫得生動,寫得靈活了。

第二,觀察,一定要運用好「爛筆頭」。

也就是說,學著把觀察到的內容記下來。我們每天看到的挺多,思考的也挺多,如果不善於隨時記下來,觀察到的材料會付之東去,一些在觀察過程中有價值的語言、想法也會白白浪費掉。

學生寫《迷人的秋色》,什麼「秋高氣爽」「大雁南飛」,明顯缺少對生活的觀察,缺乏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現實生活中,他們根本就沒有看到過大雁排成「人」字形飛過。

在講解如何觀察秋景的方法後,我讓學生帶著筆走入校園。先感受一下陽光的溫柔,接著欣賞高大的梧桐樹在地面上影子的斑駁,再看銀杏葉像一隻只蝴蝶從枝頭飛落。特別是在水杉林,踏著一層落葉快速奔跑,那颯颯秋風和落葉一起舞蹈的情景,孩子們一輩子都難以忘卻。

習作倉庫里有了這麼多儲備,又有了「烹飪」這些素材的經驗,還愁寫不出好作文來嗎?

第三,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恆地觀察,不犯「腦熱病」。

三分鐘的熱度對於寫出好作文是沒有益處的。學會觀察,應貫穿於我們生活的每一天,這樣才能寫出妙文佳作來。

一位學生觀察了龍蝦後,寫道:「龍蝦身披盔甲,長長的鬍鬚一翹一翹的,仿佛在說:『我火氣大得很,別惹我! 』我剛伸出手指,龍蝦就瞪起又黑又亮的眼睛,揮動著剪刀似的大螯,慢慢向我走來,活像戲台上的一員武將……」

小作者抓住特點,有序觀察,語言自然就生動起來了。

生活中,一花一草皆題材。蹲下來,看看螞蟻是怎麼搬食物的;聽一聽,淙淙的泉水從石縫間流出來;看一看,上學時的孩子說些什麼,做些什麼。今天的街道與昨日有什麼不同?校園裡又發生什麼新鮮的事?慢吞吞的同桌為什麼像變了一個人?事情事情,觀察了「事」,也就容易悟出了「情」。

多年的實踐讓我說一句,

學會觀察是寫好作文的第一步。

1 編輯:巴恬恬

校對:張秀格

審核:黃妍虹

莫愁大觀園

有溫度 有態度 有深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3J1FHABjYh_GJGVSe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