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去那個菜市場,老闆娘問我準備過年回家了吧。
我點點頭。
想要告別,又太小題大做,笑一笑就好了。
最後,只是同往常一樣付完錢就離開了菜市場。
因為離開那座城市,自然也就再沒回去光顧過。
心裡卻對那個菜攤念念不忘,很是奇怪。
我又不是缺菜吃,怎麼會這樣?
仔細想來,懷念的不過是買菜時恰到好處的距離感了。
老闆娘的菜攤不是一進菜市場的第一個攤位。
我逛菜市場,看菜也看人。
其他的攤位打扮得也很乾凈利落,蔬菜堆的整整齊齊的,像擺放好的超市貨架。
沒有一點空隙,太壓抑。
蔬菜這東西不是超市裡包裝好的食品,蔬菜它摘下來後還是要呼吸的。擠在一塊看起來怪難受的。
我這麼想,就繞過了門口的攤位,往裡邊走去。
菜市場的檔口是一個口字形的,他們在口字上擺菜,人就在口字裡邊。
我走完口字的一個邊,拐彎,就看到了老闆娘的那個菜攤。
和別的菜攤不一樣,我不是被擺放的整齊的蔬菜震懾住了,而是看到了我想買的菜。
老闆娘看見,便扔了一個塑料盆過來,讓我選菜。
挑中了,就放盆里,最後一起結帳。
方便,舒坦。
選中這個菜攤,我很幸運。
因為,我和菜攤老闆娘之間一直保持了一種適當的距離感。
這不是一種很玄幻的感覺。
只是在信任的條件下,我可以按照自己想法選菜。
我相信菜攤里蔬菜的新鮮度,選擇起來也不用擔心買回去就是壞的。
我相信菜攤老闆娘的專業度,我選擇她作為我的蔬菜代理人,我對她經營的菜攤很放心。
因此,不用過多詢問的信任,讓我可以保持距離感去選擇,而且菜量也能在我的控制範圍之內。
有一回買小白菜,洗菜的時候發現菜葉里藏著一隻蝸牛。
就莫名的覺得這菜十分的新鮮。
有蝸牛的那片菜葉還是留給它了,最後帶到了一個草堆里,把蝸牛放生了。
現在想起來,買小白菜得到的不僅是入口的蔬菜味,還有放生蝸牛的小開心。
蔬菜的新鮮,在入手的時候就能感覺到,看得時候也看得明白。
新鮮的杵在那的蔬菜,是怎麼也忽視不了的。
有些蔬菜的生命力,冰箱的低溫都沒法阻擋。
那就是大蔥。
大蔥挺長的,每回老闆娘都會把大蔥深色那段彎折下來,好裝進塑料袋裡。可也是吃不完的,作為一種調料,不需要那麼多。
我每回只是切一段,放一點,剩下的就放回冰箱的冷藏格。
有一次,我發現吃著吃著這大蔥沒變少,反倒是變多了。
被切掉的大蔥杆子又往外長了一段。
儘管我不是刻意那麼做,但那兩顆大蔥我真的吃了挺久了。
它一直不停的生長,只要不把蔥白的地方切掉太多,就能繼續長。
實在是一件挺奇妙的事。
當然,其他菜是沒法這麼保存的。我只是驚訝於大蔥的生長力,沒想到把它放在一邊不吃,就能再度煥發活力。
想來是冰箱裡冷藏水分充足的緣故。
大白菜也屬於買回去一大顆,能吃好長時間的蔬菜,但它和大蔥就不一樣。等待,得把握著時間,一步步的吃到白菜心的時候,就得大白菜徹底告別了。
這些等待,是建立在蔬菜原本新鮮的基礎上,否則,等著等著蔬菜就壞了,那就只能追悔莫及了。
我想,如果我再去那個城市,去那個菜市場,去那個菜攤買菜。
也不過只是普通的買菜吧,但我賦予這事的意義可能就與以前完全不一樣了。
不僅是地方和人變得熟悉了,熟悉的感覺和適當的距離感也會出現。就像是驗證了回憶的真實程度一樣。
不過,應該是沒可能了。
食物與人,人和時間的關係都沒法回到從前。
如果再去了,可能又會有不同的感嘆吧。
說完了菜場老闆娘的菜,我又想談談食物的距離感。
有種食物是一下就讓我有了距離感的,原因就在於味道。
和這兩種食物結緣也與那座城市有關,更與那兩家相鄰的店面有關,還和這兩家店因為同一原因被要求搬離有關。
總之,十分的讓人意難忘。
一個是湯包,半透明的皮子裡裹著肉餡和湯汁。
到店裡都得現蒸,現蒸出來才有熱乎的氣,吃起來才有湯包的味道。
尤其是湯汁,吃到嘴裡就像一大團調料化開的感覺,最沖的是洋蔥的味,混在一塊就變成了帶著點甜膩的鮮味。
這湯包是一籠一籠的,吃到後邊往往有點膩了。
這味道鮮,吃多了倒也會膩。只是一開始的味道,讓人停不下嘴。
配著店裡的餛飩解膩,倒是剛好。只是兩個一同吃,就會有點撐了。
湯包店的隔壁是一家羊肉湯館。
我起初並不感興趣,只是早上經過那往湯包店去的時候,總看見這家店門口擺著新鮮的香菜,十分水嫩的。
一次,湯包館沒坐了。我就打包了份餃子,在隔壁羊肉湯館點了份湯。
剛落座,店裡的大娘就說隔壁的湯包賣的特貴,那么小個差不多要1塊1個呢。弄得我多少有點尷尬。
吃到這家店的湯,又是不一樣的體驗。胡椒味那個沖,就一路從嘴裡辣下去,還停不下嘴。吃著吃著,一身就暖和了起來。
一對比,打包過來的餃子倒是覺得沒什麼味道了。
從那回起,我就更常光顧羊肉湯館這家店了。
冬天天氣濕冷的時候,就這湯能給點食慾和溫補了。
有回搬東西,搬到整個人脫力,力氣再一點點回來的時候,想的竟然還是這湯。實在是挺有意思的。
一回,我再想去買的時候,發現店門口的鍋不見了,羊肉湯館和湯包店都關了門,門上貼著要求搬走的貼條。兩家店就不知道搬到哪裡去了。只剩下旁邊的一家包子店,早餐的時候排著隊,只覺得冷清了好多。
這兩種食物和我之間的距離感,來自地域的區別。它們帶來的是其他地方的口味,卻讓我的口味受到了衝擊。能感受到新鮮的滋味和不一樣的味道。
正是地域之間的距離感,創造了不一樣的食物和有意思的味道。
可能在當地人嘴中嘗來只是熟悉的味道,到了其他地方又會有不一樣的味道產生。
不僅是因為食材的變化,也是食客的變化。
有個詞叫「客隨主便」,客人跟著主人的感覺走,主人也會在意客人的感受。去店裡吃,多少有些這樣的感受。
少則是不吃香菜、蔥之類,大了是食物製作者對於整體口味和本地人口味的調整。
帶來新鮮的口味刺激,或許來自最開始的距離感。
而想要長久的用一種食物俘獲食客的心,這量就在於距離感的把握。
在羊肉湯館的喝湯的時候,有一個食客帶著自己的打包盒來,店裡的人就很注意湯碗的大小去給她調味。
對距離感的把控,在於不論碗大碗小,都能調出一個味道來。
這番在細節上的用心,實在是十分專業的。
保持平衡的味道,始終是固定的距離感,才能讓人相信與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