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幾天時間讀小馬宋的這本《朋友圈的尖子生》。這本書出版也有一年多了,當時在公眾號看到他在賣,沒有下定心買。最近又看見曹將在說這一本書,讓我又想起了它來。想著,過了這麼久,孔夫子舊書網應該有二手的買了吧,於是買來看看。
這本書里講述了十三個成功的故事
這本書的賣點其實很簡單,就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是怎麼獲得人生成功的。如果你不想聽到成功這兩個字,覺得太過了,也可以替換成有趣。因為這些故事的主人公不僅成功還有趣。
說起來這十三個人都是小馬宋朋友圈裡的人物,多少與他有些關係,而一個人成年以後聯繫得最為緊密的,其實是職場。所以這些人多少與小馬宋的職業有些關係。在我的理解里,小馬宋主要是做廣告的,目前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做品牌諮詢和營銷,曾經在奧美(廣告公司)、第九課堂、羅輯思維、暴風影音工作過。而這些人就是他在不同工作時期結識的人。
小馬宋認為自己和誰都能聊得來,至少他們不會討厭他,所以結識這些朋友也與他的性格有很大關係。我估計這也是我沒法複製的一點,所以我還是看書吧。
講述十三個成功的故事的目的
在自序里,小馬宋就講的很清楚,這不是一本講述賺錢的書。我的理解是人的成功是不能複製的,賺錢的時機和方法也與人本身有很大的關係與限制,其實借鑑的意義不大。以前我曾經買過一本舊書,教人怎麼賺100萬的,可惜在寄送途中丟失了,我也一直不知道那本書里講的是什麼內容。
這十三個成功故事的目的是「為你呈現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領域的人,記錄他們的生活和狀態」,在這本書里,你可以知道他們是怎麼面對職場的選擇的、採用了什麼樣的思維以及如何過好生活。
所以我就取了一個標題,叫「我想知道他們為什麼擁有成功的思維」。
我只說其中幾個對我比較有影響的人物的思維,其他的如果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還想了解可以去買這本《朋友圈裡的尖子生》,噹噹可以買到的。
因為篇幅的原因,故事只能用一個我感觸比較深的思維把它給講出來,難免有點以偏概全的感覺,而故事主人公提出的建議、做出的行動往往植根於他們所在的環境、認知和場景里,所以思維可以借鑑,但是否實踐還是要看自身的所處的處境,不可盲目。這段話是對我自己的警示,也是對可能看到這篇文章的你說的。(雖然我知道肯定沒幾個人看到啦,不過還是謹慎一點好。)
李倩:世界上的成功分為天才型成功和思維型成功兩種
「李倩是青山資本的董事總經理,主要負責青山資本投資和投後管理工作。」
和小馬宋的結識途徑:在行(一個職場服務APP)的行家微信群
在李倩的故事中,我感嘆她在騰訊的任職經歷從網站編輯轉型做了BD,直到成為了騰訊新聞頻道的主編,卻選擇了離開騰訊。8年的時間誒,從我現在的眼界去看,李倩這麼長一段的職場經歷實在是讓人羨慕的,也許在這種情況下,就沒法選擇跳出環境了吧。
她是一個拆分思維框架的人,將世界上的成功分為天才型成功和思維型成功兩種,很容易就把人套了進去。這對我來說是個新想法,尤其是指出了人對於「天才型成功」的誤區想法,實在是會心一擊。如果一個人沒有勤奮,又天天聽了思維型成功人士的說法,把天才型成功當成目標,就會走入誤區。
人要分辨自己的處境、自己的能力和天賦是件難事,但也不能就這麼混著,要找到自己的判斷依據,找到自己的標準才行。有了判斷的依據,才能做選擇。這是李倩的思維邏輯。
我覺得在這方面看的還是太過簡單了,還需要多想想。
離開了騰訊的李倩,才開始了自己的厚積薄發之路。她接觸的人的層面不一樣,開始不斷的思考最優的路徑,去尋找最短的路徑以及看最好的人。
說來,最近剛好接觸到了胖鯨智庫的課程,今天剛聽了主持人做廣告公關品牌諮詢的前輩Cici的談話,主要談的內容里有一部分是品牌和KOL的對接,是我最近比較感興趣的內容。主持人很明確的問Cici自身差異化的優點在哪,Cici說是對接的KOL認她這個人。
因為接觸KOL的時間比較早,最初的時候可以直接與KOL對接,在對接的過程中就產生了情感的聯結。通過熟知的關係,對Cici的個人品牌也會有增強,而這就是Cici本身的身份資產,也是她的優勢。主持人又問Cici有沒有自己想做KOL的想法,Cici說自己有想過,但做KOL的視頻、拍攝都需要時間,和現有的工作沒法兼有。
從Cici的回答可以看出她的思考框架,思考的維度也有很多,還是很有幫助的。Cici所接觸的人通過她的個人能力成為了她本身具有的資源,她在不斷思考的最優路徑、選擇對品牌有幫助的KOL也是非常有利於積累個人品牌資產的。從她的思考中,我覺得可以借鑑很多,在這也感謝胖鯨智庫組織的課程,實在是有幫助的!
劉丹尼:在談判過程中一定要跟坐在你對面的那個人,包括你自己,一定要弄清楚,你到底想要什麼
劉丹尼是我一直在微博關注的人。他做的樂純酸奶我也有關注過,當時看微博上說的口味如何,也有想買過,但奈何距離太遠。小馬宋和劉丹尼也是因為樂純酸奶結識的,那時候小馬宋已經自己開了公司在做品牌諮詢了。
劉丹尼是沃頓商學院的學歷背景,曾經在黑石投資公司任職過,是一份非常好的工作吧,年薪百萬。但他卻在實習時,了解了黑石投資的整體流程之後,開始動搖了。
最近有一個新聞,剛好是畢業季嘛,華為給畢業生的年薪是兩百萬,在微博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給畢業生的這麼高的年薪值不值。
選擇離開黑石的劉丹尼無疑是做了一個違反常理的決定,他去創業了,做了連客,一個類似微博+淘寶的平台,一年賺了幾百萬,沒有成功。因為與他一起創業的人,每個人單獨出去賺錢都可以年薪百萬,這樣看上去有點不值。
劉丹尼是一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所以他選擇了自己的道路。談判的核心就是知道談判的對方和你自己,都弄清楚道理想要什麼。如果糾結於表面的東西,就無法發掘真正想要的東西。
我對這一點有些感悟,或者說這一點的思考對我有些幫助。而具體有什麼幫助,還需要我多想一想看看。本來打算到這就落筆,最多寫個未完待續。一起身,又想起點東西,暫且寫上。
最近看了個TED的演講,意思就是把那些無關緊要的東西不要太在意,放進一個壞事兒存錢罐里,不要去管它。因為這些壞事兒影響不到你,就在那放著也不管你啥事。可就是一想起來吧,太占空間了。如果總把思考的精力放在這個壞事兒上,一點進步也沒有,還總給自己添煩惱,且放那別卻管它。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是正理。
切記切記,不可沒有場景,沒有個選擇的依據就瞎做決定。
朋友圈的尖子生
作者: 小馬宋
出版社: 重慶出版集團
副標題: 用朋友的視角觀察十三個有趣有料的人生
出版年: 2017-9
ISBN: 9787229126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