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願望》:一個男孩成長為男人,要背負多少難以啟齒的秘密

2019-09-22     陳妍媽媽

《小小的願望》終於在改名延期後和觀眾見面了,知道很多人會說,韓版的很好看,因為這類體裁本身就是韓國喜劇不會失手的體裁,無論是《色即是空》還是《夢精記》這種露骨又不油膩的處理,在讓人爆笑的同時又覺得合情合理。

我沒有看過韓版,所以單純從觀影的個人體驗而言,我覺得電影特別適合一個人想放鬆的時候看。不去猜測劇情,不去對比角色,只是靜靜地坐在那裡,隨著故事中人物的起伏坐在那裡哭哭笑笑。

雖然劇情推進和大的主線都跟韓版一樣,但如果仔細比較一下還是可以看出導演的良苦用心。

比如,加入了更多的籃球元素。

作為一個《灌籃高手》的鐵粉,電影里無處不在的灌籃高手元素就很拉分。高遠床頭擺的櫻木花道、流川楓、三井的玩偶看到就很想要。

對於一個青春期的男孩來說,籃球這種運動是一種活力的象徵,就算不是特別喜歡,但也一定不會陌生。而《灌籃高手》之所以被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喜歡,不僅僅是因為它中二誇張的人物設定,更重要的我們每個人在青春期的時候,都需要像櫻木花道、流川楓,又或者赤木剛憲那樣,有一種為了一個目標而拚命努力的感覺。這個細節也將劇中三個男生的形象襯托得更加飽滿。

特別是高遠約會小姐姐時,張正陽把自己珍藏的喬丹鞋借給他穿,穿的時候才發現高遠的腳已經腫得塞不進鞋了,縱使有萬般不舍,他還是用剪刀把球鞋剪開。

這部電影我覺得最難得的地方在於,它是一部沒有女主角的青春片。並全部從男生的視角呈現了青春的樣子。之前看過的許多同類題材電影比如《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我的少女時代》等等,大多是從女生角度,或者是從男女生戀情的主題來展示青春的故事。

男孩的成長一直是個迷,仿佛他們就該一夜長大,走進家庭扛起所有的責任,可是又有多少人關心他們一路是怎麼成長的呢?男孩因為皮實抗造,所以他們的成長往往長期被嚴重的忽略。這部男生思維的青春電影,讓我更多地去思考該如何和青春期的男孩交流。

比如,電影里高遠像變成大人的願望只有兩個朋友和爸爸知道,為了不讓媽媽撞破,爸爸還不惜出手打了媽媽,因為他們不想讓高遠丟臉。可見,對於人類正常的生理需要,即便是男生也會有羞恥的感覺,即便對日夜陪伴,最親最愛的媽媽也不能說。

作為一個男孩的媽媽,我不禁也會想將來該怎麼接納兒子這方面的成長。

三個主演雖然坊間番位之爭的傳聞此起彼伏,但是不得不說這三個選角還是非常給電影拉好感的。

三十而立的魏大勛,把張正陽演出了一種呆萌感,被賈冰飾演的爸爸用撞球棒打到太陽穴後,兩眼透紅的樣子,真的好搞笑。

年近三十還在演高中生的王大陸,看似中二實則最講義氣。其中有一個片斷是他發現一對裝病騙錢的父子假裝不能動躺在地上,王大陸飾演的徐浩聯想到兄弟高遠,就特別生氣地衝上去,揭穿他們騙人的把戲,還大聲質問,「你能站著為什麼要躺著?」

年紀最小的彭昱暢應該是做貢獻了他出道以來最好的一次演繹——只用眼神和台詞就完成了所有戲份。他被爸爸推著長跑,最後翻進溝里。被兩個朋友帶去海邊,結果插在沙子裡,雖然是很慘,但也是全劇最好笑的部分。

不管男生還是女生,青春誰不想和喜歡的人做喜歡的事,比如打籃球,比如談戀愛。可是總有那麼一部分人的青春是特殊而別致的,比如高遠。

在知道自己時日無多的時候,他說出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願望,其實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幫身邊所有愛他的人,用幫他實現願望來減少內疚和悲傷。

死亡其實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所以那些喧囂的葬禮只是活人的鬧劇,而對於當事人而言,想追求的不過是心靈最後的平靜。帶著家人親友們的愛,安靜得體地離開。能夠在死之前還處處為他人設想的人,就已經是大人了。所以那個洗頭房的小姐姐才會說,你不需要再做些什麼來證明自己是大人。

如果命運就是這麼安排的,那就只有坦然接受,這就是高遠最後的想法。但是他不想身邊的人就這樣悲傷地看著他離開。即便生命時日無多,也希望活成別人的願望。在最後的日子裡他讓徐浩、張正陽把實現他的願望當成了自己的願望,這樣日子就會過得快一點,也就不覺得那麼苦。這是他在生命的最後,送給好朋友們最好的成人禮。

看到電影的最後,他用嘴巴含著筆在照片後面寫下「小屁孩們,你們也快長大吧」,不禁淚目。

最好的告別,本應該是笑著抱一下。可如果沒有辦法,那笑過總比哭過更好吧!對於片尾還有三個類似彩蛋的片段,講述高遠離開後徐浩、張正陽和他爸媽​之間發生的事。

電影最終把名字定為《小小的願望》,我想導演是想與韓版《偉大的願望》形成一個反差的對比。

韓版的名字是說,任何一個微不足道的願望,對於一個將死之人的親友而言,都將會變得偉大而神聖。而中國版的名字是在說,一個人臨終前的小小願望,再怎麼偉大也會隨著生命的流逝而變得微小,慢慢融入身邊親友們的日常瑣碎之中。


每個人也許無法控制生命的長度,但只要曾經被愛,被真心相待,那便是我們活過的最好證據。


這是2019年發布的第75篇原創推送

作者介紹:陳妍,親子關係諮詢師、國家育嬰師,電影愛好者,專注親子關係、家庭教育、兒童心理。新書《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網同步上市中。微信公眾號:陳妍媽媽(ID:chenyanmama0514)歡迎關注,討論育兒話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PF9WW0BJleJMoPMN6w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