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4天破4億,又一部女性題材電影《我的姐姐》火了。
電影火出圈,大家都在誇讚張子楓的演技,從電視劇《小團圓》里叛逆的青春期少女,到爹不疼娘不愛還要忍辱負重養弟弟的姐姐,子楓妹妹演技的質感的確有了很大提升,並感動到了每一位買票坐進電影院的人。
但我作為一個有弟弟的姐姐,看完電影痛苦的感覺要大於感動,因為現實生活中二胎家庭的故事遠比電影殘酷太多。
殘酷之一,生兒子的執念
電影中有一位患有子癇(妊娠後半期出現的病態,表現為血壓升高、水腫、蛋白尿以及痙攣或昏迷)的孕婦,明明已經有兩個女兒,明明自己的生命已經嚴重受到威脅,但是在保大還是保小的問題上,不但孕婦的老公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保孩子,連孕婦自己也說要生,絲毫沒有顧及兩個年幼的女兒可能會失去媽媽的害怕。
一個女人拚死也要生兒子,是千百年來寫進我們基因的執念。現在全面開放二胎政策,有這種執念可以多生個孩子來彌補,但是在那個嚴格執行「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政策的年代,想生二胎並不是容易的事,除非第一個孩子有各種各樣的疾病或者殘疾。
電影中,父母為了生二胎讓姐姐裝成瘸子欺騙上門調查的工作人員。姐姐不願意配合,換來的是爸爸的一頓痛打。
相比之下,弟弟長到六歲卻從來沒挨過爸爸一個巴掌,難怪弟弟對姐姐說,「我們的爸爸好像不是一個人。」
這是電影第一個戳痛我的地方,我爸媽雖然沒有讓我裝殘疾,但是為了生二胎,他們也說我發育異常,帶我去醫院檢查。直到現在我依然記得被帶進小黑屋,醫生讓我把衣服拉開的場景。現在的我知道,父母是要用一張「老大有病」的證明,來換取一個名正言順生二胎的資格。但是這樣的代價,卻是讓當年幼小的我,一度深陷「自己有病」的恐懼之中。
不顧女兒的感受一定要生兒子的父母,唯一能給女兒傳遞的信息就是,「你不夠好,所以才要生兒子。」所以電影里的姐姐問舅舅「當兒子是什麼感覺啊?」,我也好想知道這種感覺,甚至會想「如果我是兒子該多好」。
如果女兒永遠都不夠好,那麼至少兒子一定會被父母全心全意地愛著吧,只可惜當女兒的我們永遠也無法體會到那種感覺了。
在這種壓抑氛圍里長大的女兒,最先想到的就是逃離。
電影里的姐姐自己供自己念大學,還心心念想從四川到北京考研,目的是一定要離家越遠越好。我自己也是從小就想早點賺錢離開家,不想成為父母的負擔。
殘酷之二,姐姐無條件為弟弟付出
「誰叫我一出生就是姐姐」,是電影中姑媽對姐姐說的一句話,言下之意是,姐姐就應該不斷為弟弟無條件地付出。
電影中的姐姐雖然命運不濟,但姑媽才是整部電影最慘的角色。
小的時候,半夜醒來不但看到媽媽偷著切西瓜給弟弟吃,還說不要讓姐姐看到;長大了,自己和弟弟同時考學,哪怕弟弟考得不如自己,但媽媽說家裡只能供一個,肯定要緊著兒子,她就不爭不搶地放棄了升學的機會;再大一點,她下崗之後想去俄羅斯做生意賺錢,卻因為弟弟家生了女兒,被媽媽一個電話叫回來,要幫忙帶孩子。
同樣是姐姐,姑媽為了自己的弟弟幾乎放棄了一生,沒有讀大學也沒賺到錢,換來的只是一張張親戚發的「好人卡」,只能遇到一個不怎麼樣的男人,終日為弟弟家奔波,也沒有帶好自己的兩個孩子。後來老公癱了,無私奉獻了一輩子的弟弟又離她而去,最終還是她一個人扛下了所有。
姑媽有一個鏡頭,是姐姐沒喝完的咖啡,她不想浪費便順手倒進了自己帶的保溫杯里,然後又拿起空的咖啡杯,很自然地舔了舔杯子邊剩下的幾滴,一連串的動作將一個被生活摩擦了幾十年的中年婦女刻畫得淋漓盡致,讓人覺得既心酸又心疼。
在姑媽的眼裡,每個家庭的姐姐就像一個個俄羅斯套娃,大的保護小的,一代套著一代,無窮無盡地循環下去,姑媽自己的家庭也延續了姐姐和弟弟這種兩個孩子的模式。
可是慘歸慘,我還是要反駁「一出生就是姐姐」這句話。
孩子一出生,少女可以自動成為媽,那是養育的責任。但姐姐不是,除了龍鳳胎寶寶之外,在弟弟妹妹出生之前,姐姐也只是個天真浪漫的小女孩,哪怕很短暫,姐姐也享受過爸爸媽媽獨一無二的愛,知道被疼愛是什麼感覺。也正因為享受過這種愛,愛被弟弟妹妹分走後才會感到失落,才沒有辦法迅速跟弟弟妹妹建立感情,才會心理不平衡不滿足,這不是姐姐自私,是人性中最樸素自然的感情。
弟弟出生的時候,姐姐已經是這個家庭的一分子,所以相比之下,弟弟對姐姐更容易產生依戀。姐姐只有當自己真的感覺到被愛時,才會接受姐姐的身份,才有能力把愛分給弟弟妹妹。
殘酷之三,被否定的姐姐永遠缺愛
看電影時,我旁邊有兩個年輕女孩一直在說,「弟弟太可憐了,姐姐幹嘛一定要去北京啊,有個工作就可以了,跟弟弟一起生活吧。」
我看看她們,最多不過二十歲,一定沒有當姐姐的體驗,一定不知道一個不被父母認可的姐姐,意味著今後很長的人生里都會自我否定,也無法建立自信。
姐姐在成為姐姐之前,首先得是一個完整的人,有自己的理想和生活,她的世界也不是只有弟弟一個人。
電影中的姐姐顯然已經不再是姑媽那種甘願為他人做嫁衣,為家庭奉獻全部的舊姐姐形象,而是人間清醒的新時代姐姐,她清楚地認識到,「自己還要結婚,還要生娃,如果養弟弟,自己的人生就完了。」
自己賺學費讀完大學,努力工作、努力考研、努力脫離原來的生活圈,電影打動我的第二個點,是姐姐說她那麼努力地生活,要的不是父母的房產,而是想將來有一天站在父母面前的時候,他們能夠說一句,「我女兒還不錯」。
這種希望父母不後悔生下自己,希望讓父母覺得女兒也不比兒子差的情感需求,只有做過姐姐的人才會懂吧。可惜,父母連這樣的機會都沒有留給她。
事實上,姑媽才是姐姐成長過程中,唯一給過她溫暖的人。自己小時候吃不到的西瓜,姑媽會毫不猶豫地把中間最甜的那塊挖給姐姐吃。受到了別人欺負,姑媽也會教給她「父母不在身邊的女孩,被打了一定要打回去」。也是姑媽告訴姐姐,不一定相似的套娃都要裝在一起。
姑媽雖然自己跳不出重男輕女、姐姐應該要為弟弟無私奉獻的怪圈,但她還是希望姐姐能過得好,能勇敢去追逐自己的夢想。
殘酷之四, 父母最愛姐弟二胎組合
全面開放二胎以來,姐姐+弟弟一度是眾多父母夢寐以求的二胎組合。而且據我觀察,家裡老大是女兒的,不管弟弟還是妹妹,父母一般都會再生一個。以我孩子班上的同學為例,全班25個女生,家裡沒有弟弟妹妹的獨生女,一隻手都能算得過來。
朋友小A,給自己女兒起的小名叫「拳頭」,意思是說女孩子一定要學會靠自己。一直以來小A都把女兒當兒子來培養,可是即便要強如小A,終於還是在跨過了40歲的門檻後拼了個兒子。
兒子出生後,小A現在朋友圈的日常是誇獎她女兒的懂事。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動態,是她誇獎女兒說,「一個女兒八歲就學會了怎麼愛媽媽」。
看到這些,我突然無比心疼那個叫「拳頭」的小女孩,以前她只需要靠自己,但以後她還要學會愛弟弟,愛媽媽。我寧願拳頭不要那麼懂事,不要事事都以父母和弟弟為先。
開放二胎是件好事,但捫心自問並不是所有家庭都有條件養育兩個或者更多的孩子。《我的姐姐》雖然以姐弟情深收尾,可依然能夠帶給我們關於新二胎時代的思考。
如果老大是女兒,不是說一定不能生二胎,只是在生之前請再慎重一點,考慮得再全面一點。
首先,建議父母自己年紀不要太大,畢竟六十七、八歲生女的人只是為數不多的個例。
其次,兩個孩子之間的年齡相差不要太大,不要人為製造姐姐和弟弟妹妹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距。等到姐姐成年之後出生的二胎,美其名曰是陪伴,實則免不了讓姐姐成為免費的照顧者。
第三,不要欺騙孩子。如果懷了二胎,就大大方方地告訴孩子,孩子一定可以理解。
小時候我覺得爸媽只愛我一個人,但其實他們一直都在備孕,直到我上初中的時候才生下我弟弟。那個時候我感覺自己的整個世界坍塌了,真心信賴的父母原來一直都在欺騙我。
第四,姐姐沒有必須照顧弟弟的義務。
雖然我的父母試圖做到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但意識里還是可以很清晰的感覺到,我這個姐姐應該多為弟弟付出。所以從弟弟出生到上小學,我從來就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寒暑假,每一個假期要幫著帶弟弟。
姐姐和弟弟雖然有血緣關係,但也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各自有自己的人生。姐姐照顧弟弟是情份不照顧是本分,父母生二胎計算養育成本的時候,不能把姐姐的那一份也算進去。
第五,姐姐有權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電影里父母背著姐姐修改了高考志願,讓原本想去北京念臨床醫學,想當醫生的姐姐,只能當一個小護士。父母的本意是女孩子留在身邊更方便照顧家裡,宜室宜家的女兒是父母一項穩賺不賠的投資,唯獨沒有問過女兒,就是女兒願不願意。
「長姐如母」是最可笑的道德綁架,弟弟妹妹的到來是姐姐無法選擇的,但未來過什麼樣的生活,姐姐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創造。
殘酷之五,父母的選擇姐姐來買單
電影的結局雖然太過理想化,但我倒不認為姐姐不忍心送走弟弟,是對親情的幡然醒悟,而是姐姐不想承認父母不愛她的事實,正如她貪戀爸爸舊皮衣上的味道,如果送走了弟弟,且永不能相見,就等於切斷了和父母最後的聯繫。所以與其說姐姐留下了弟弟,倒不如說是她想在弟弟的身上找到一絲絲被父母愛過的證據。
可是,無論姐姐簽不簽和弟弟永不相見的協議,都必定要經過一個煎熬的過程,並背上一輩子的痛苦或是內疚。然而把姐姐逼上這種兩難絕境的不是別人,正是姐姐一直念念不忘的父母。
既然姐姐不能阻止父母生二胎,那父母也不應該用二胎來綁架姐姐的人生。
如果你也有一個女兒,如果你真的愛她,那麼就請一定一定不要將來也把她逼上這樣的絕境吧!
PS:
最後, 想做一個小調查,可以請各位小夥伴在下面留言——
如果你的第一胎是女兒,在家庭各方面條件都允許的情況下,你還會選擇生二胎嗎?
另外,如果您也有類似原生家庭的故事想要分享,也歡迎留言,進群討論。
作者介紹:陳妍,愛看各類電影,喜歡觀察小孩,吃瓜親子關係,提供育兒內容。新書《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網同步上市中。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xSMq3gBrsvY2_Uutry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