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比學歷更重要」:有多少人被這句話給騙了?

2020-03-01     軼工坊

在一次聚餐中,一個公司老總當著眾人的面暢談自己的「人才觀」,他說:「我是一個看重能力的老闆,不在乎員工的文憑」。他還強調自己招聘員工時會重點考察員工的能力,不會過分考慮所謂的學歷。

其實在座的各位都清楚,這位老總的公司,每年發布招錄簡章,都對新錄員工有學歷要求,一些重要的崗位不僅要求求職者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還要求求職者畢業於985高校或211高校。



我們身邊有不少類似這樣的老總,他們在公開場合表示「能力比學歷重要」,但錄用員工時,仍然很看重學歷,甚至是只看學歷。不得不承認,很多說「能力比學歷重要」的人,自己都不信這套說辭。

然而,說的人不信,聽的人卻信了,而且信的人還不少。比如有些父母,被「能力比學歷更重要」給忽悠了,認為考名校不重要、考研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培養「混社會」的能力。

的確,能力是走向成功的最關鍵因素,但能力這種東西涉及面太廣、不確定性很強,很難在短時間內做出準確判定,所以在求職過程中「以能力決勝負」幾乎不具有操作性。



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兩個人,一畢業於名校,一個畢業於普通院校,名校生的學習能力可能比普通高校大學生強,但他的人際交往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很可能比普通高校大學生弱。這時我們該如何比較他們的能力?

每個人的能力都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而發生變化,也就是說名校生和普通院校大學生的各項能力均會出現此消彼長的現象。名校生在高中階段和大學階段,學習能力可能會強於普通高校大學生,但他們畢業離校幾年後,名校生的學習能力不一定會一直保持優勢,一旦他懈怠了、懶惰了,學習能力馬上就會下降。



這個例子說明了一個簡單的問題,至少對於正在求學的學子們而言,「能力比學歷重要」根本就是個偽命題,這不僅是因為它很難被準確判定,還因為就算它可以通過長時間的觀察(5年、10年,乃至更長時間)得到較為科學的評判,也不能保證能力的穩定性,畢竟每個人的能力都會隨著經驗的積累、工作態度和熱情的變化而發生波動。

另外,由於很難得到全面客觀的數據,能力的對比,基本上都會受到主觀意識的支配,這讓我想到經常從領導口中說出的這麼幾句話:「我說你行,你就行,我說你不行,你就不行」。鑒於此,整個社會「以學歷論英雄」,不只是大家認為學歷就是能力的一種證明,也是因為人們覺得通過文憑判定人的能力,更客觀、更有效、更便捷。

讀書是一件很苦的事,能把書讀出名堂的人,都吃了十年寒窗之苦,他們耐得下性子、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一次次學業上的失敗。而那些沒有耐心、遇到困難就退縮、吃不了寒窗苦的學子們,要麼沒有機會進入大學深造,要麼早早離開中學校園。因此,能考上名校,獲得較高學歷的人,能力是不會太弱的。

事實上,在當下「學歷型社會」,高學曆本身就是有能力的代名詞。看看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權威專家,哪個沒有接受系統化的高等教育?且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擁有博士、碩士學歷或畢業於名校的高端人才。



當然,任何事都不是絕對的,我們承認會有一些高學歷人員在工作能力上有所欠缺,但只要他們願意,很快就能彌補。因為高學歷人員能力方面的劣勢,多數是經驗不足導致的,一旦他們適應了自己的工作,並做出積極回應,就很容易成為業務骨幹。簡單地說,同一個單位,同時入職的員工,學歷越高,起點越高,進入重要崗位和晉級的可能性就越大。

再者,從招聘單位的角度看,在選拔人才中設置學歷這個條件,可以用最少的成本選出最優的人才。能力是一個很難量化的指標,公司招錄新員工,不可能在短時間裡考察到求職者的各項能力。如果不設置學歷門檻,就會有數量眾多的求職者,在如此多的求職者中招錄一位合適的員工,好比海底撈針,既增加了許多無意義的工作量,又增大了做出錯誤選擇的幾率。



這樣一分析,大家就都清楚了,對普通人而言,只有通過上名校或提升學歷來證明自己的能力,所以每當有學歷不高的人向我抱怨「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遭遇學歷歧視」時,我都會鼓勵他嘗試著去提升自己的學歷,畢竟普通人沒有其他更好的證明自己能力的途徑,既然改變不了這個社會現實,那就去適應它。

但話說回來,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在能力和學歷之間做無意義的爭辯,只要社會提供的「學歷競爭平台」是面向所有人的,大家獲取學歷的方式是公平公正的,社會就能保持向前的發展勢頭,每個努力求知的人也都會擁有光明的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i8HbmHABjYh_GJGVXw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