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上天賜給父母的「天使」,也是父母一生的幸福源泉。從孩子咿咿呀呀、蹣跚走步,到遠走他鄉、成家立業,每一點每一滴都滿是父母愛的積攢。
按理說,有深厚血緣關係的父母和子女,關係肯定會非常親密,但事實並非如此,有些家庭,因為父母與孩子性格衝突,或其他原因,導致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疼愛、父母覺得孩子惹事煩人,他們之間的關係非常冷淡。
01
就讀中學的嚴同學,與父母的關係就很冷淡,她一直認為父母「打心眼不喜歡自己」。
嚴同學父親有自己的產業,母親是父親的幫手,雖然家庭條件不錯,她不用為自己的衣食住行操心,但她總覺得自己在父母眼裡是多餘的。比如父母幾乎沒有專門為她做過她喜歡吃的飯菜;她跟父母聊的很多想法基本都被忽視;父母出差,把她放在爺爺奶奶家,整整一個星期都不會給她打一個電話,似乎根本不在乎她。
有一次,她試著與父母好好溝通一下,把自己的感受告訴他們。沒想到當她認真說出了自己的感受,換來的不是父母的思考,卻是父母的鄙棄和責備,父親用略帶嘲諷的口吻說:「現在的小孩都這麼煩人了嗎?早知道不養孩子了」,母親一邊附和父親一邊訓斥她:「別沒事找事了,趕緊該幹嘛幹嘛去」。
「父親自私冷血,母親只愛父親,我恨自己被生下來!」嚴同學非常痛苦。在家裡,她只能看到「父親的高高在上」、「母親對父親的笑臉相迎」,以及「父母對自己的全面忽視和冷嘲熱諷」。
所以她把自己與父母的交流頻率降到最低,不再與父母談論任何關於自己情緒和真實想法,自己的所有鬱悶和痛楚都埋藏在心裡。然而令她感到悲涼的是,她這麼做,反而讓父母更加開心,因為父母覺得她「很少再去煩自己了」。
02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愛的哺育,特別是一個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她需要父母關係她、支持她,倘若她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她的內心就會相當之痛苦。當她無處傾訴的痛楚積壓到一定程度,就成為了她心中的噩夢,這個噩夢會對她進行無數次無底線的傷害。得不到父母疼愛的孩子,真的好讓人心疼。
若孩子長期得不到父母的疼愛,他(她)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
第一個極端:無法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
父母疏於陪伴或不關心孩子的感受、不在乎孩子的內心,會讓孩子有很大的心理缺失,並產生巨大的情緒波動。根據霍妮的「基本焦慮」概念,兒童早期有兩種基本需求:安全需求和滿足需求,父母的冷漠會導致孩子安全需求不足,以至於他(她)處於一種對父母既依賴又敵視的不幸境地,他(她)無助又恐懼。
從小缺乏安全感,長大後會很難與別人建立信任關係。這些孩子會把對父母的敵意泛化到一切人和整個世界,他們或許一輩子都不會有知心朋友。
第二個極端:極度依賴別人
有些得不到父母疼愛的孩子,會努力找尋情感「替代品」。他們渴望被人喜歡、被人接受,他們天然地親近溫暖與熱情。如果他們偶然間遇到了一個「喜歡」他們的人,就很容易產生過度依賴。尤其是一些女孩,她們可能知道對方的「油嘴滑舌」不是真心,但她們仍然控制不住地通過做出某些犧牲來換取那種被關懷、被捧在手心的感覺。
我們身邊有一些女孩,過分依戀男友,她們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男友身上,即便不斷碰壁,即便被人們稱為「傻子」,即便受到較大程度的傷害,也在所不惜。而她們這麼做,只不過是想找回孩童時期丟失的「疼愛」。
親子關係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大多數家長都明白這個道理,他們為了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會想盡辦法抽出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他們不惜用上自己所有的資源,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但有些父母對孩子太過冷淡,他們的孩子因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而非常痛苦。
或許以冷漠的態度面對孩子、用錯誤的方式教育孩子,不是他們的本意,他們只是不懂如何正確地表達對孩子的愛、不懂得如何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如果他們願意做出改變,以實際行動改善孩子對自己的認知,增進親子感情,家庭關係很快就會變得融洽。畢竟很多嘴上說「恨父母」的孩子,只是希望得到父母的疼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Iw3T3EBrZ4kL1VizYK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