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人之間發生糾紛,沒了家長主持公道,這樣的宗族關係還要不要?

2019-12-12   回村歇歇

親!聊農村事,說農民話,請點右上「關注」,我們來為和諧農村鼓與呼。

俗話說,百人百性,誰跟誰也不同。在同一個村居住,別說是異姓之間的鄰居關係了,就是同宗同族的人也因為娶妻生子,和個人家教,讀書,閱歷不同,造就了同宗同族的族人也是性格差異很大,為人處世有了很大的差距。

比如,我鄰居是一個喜歡讀書,特別講究禮儀之人。在村裡他新建的宅基地跟他族裡一個大伯的兒子房前房後挨著。不是鄰居親大伯呀!比親大伯遠兩代人,就是說他們的兄弟關係剛好是在第五代上。



就是我們時常念叨的「高、曾、祖、父、身」,這樣的宗族兄弟關係,小時候都覺得特別親近,如果有曾祖父健在的話,在的四世同堂的家庭,那麼曾祖父就是一母同胞。

可是隨著年齡增長,別說曾祖父了,爺爺和父母都不在了,自己都熬成了爺爺。這樣的五服之間的兄弟關係,沒了上輩族人念叨,都在為子女孫子輩盡心忙活。這就是國人啊!

這同族的兄弟倆因為宅基地鬧起了糾紛。愛讀書講禮儀念感情的這位鄰居要蓋房的時候,他五服之內的兄弟不讓蓋,同一個家族的人,這位鄰居知道他這個五服之內的兄弟喜歡沾點便宜。



他想到了安徽通城六尺巷的故事:千里來信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位喜歡讀書的鄰居,邊按照對方記憶中的宅基尺寸,他退讓了二尺多寬。

當時,我提醒這位鄰居,因為我和他私交好,告訴他這個宅基地你不能讓,他不像別人,你們一個家的還不知道他嘛!沾光沒夠。你該一次頂住他,寸土不讓。

愛讀書的鄰居知道我說的有道理,但他認為,白讓對方二尺多,達到了對方的滿意,對方還能咋的?愛讀書的鄰居蓋房子時,很順利蓋了起來。

可到打房地的時候,對方說愛讀書的鄰居房檐向後伸出長了,滴水不合適了,後牆怎麼不合適了。可房子已經蓋好,總不能掀掉吧!?



大凡沾光沒夠的人,都不說臉面。對方經常沒事找事跟愛讀書的鄰居吵架,愛讀書的鄰居總是一笑了之,不願意吵架,他找對方的幾個親叔叔,請求他們來主持公道。

因為同一個村居住,愛讀書的鄰居和五服的兄弟宅基糾紛案,全村人都知道錯在對方。對方的親叔叔說,我們管不了他,他在咱家是最不說理的人,你又不是不知道?

愛讀書的人又找到村支書,村支書說,你們自家的事情,你們的叔叔都管不了,咱村裡更管不了。愛讀書的人跟村支書較真了,說,新社會了,你村支書是一村之長,必須去管。



於是村支書出門勸導對方說,這事就是你沒理,這全村人誰不知道?以後不要吵架了,曉之以情動之以禮。對方當面說不吵架了,可遇到點小事還是總找事,簡直就沒完沒了。

愛讀書的鄰居經常去求助對方的幾個叔叔,好話說盡,只要對方不吵架了,可以把宅基地便宜賣給對方,因為賣給村裡其他人,都不要,都不願意跟對方做鄰居。

村支書和全村人都看得很明白,只要對方的幾個叔叔出面把他狠狠的罵一頓,能主持一下公道,對方就會收斂,不找事了。可是對方那幾個親叔叔就推託無能為力,管不了。

愛讀書的鄰居終於爆發了,在對方一次沒事找事的罵聲中,一磚就砸了過去。對方住院。

這個愛讀書的鄰居豁出來了,要不是對方跑得像兔子一樣,他要用磚把對方砸死。

好了,對方的叔叔上場了,說愛讀書的人,你們不該打架呀!怎麼怎麼的來指責愛讀書的人不是。對方的幾個叔叔說,你到醫院看看他,住院只花了200多元……



愛讀書的鄰居說,看他?寧可做十年牢也不會看他一眼,忍耐他這麼多年了,早不想活了。

在眾人調解下,愛讀書的鄰居出了2000元,從醫院出來。

對方的幾個叔叔作證,讓對方以後永遠不能再罵一句,並且立下了文書,簽字畫押了。

可是,毫無用處,沒過幾個月,對方又開始指桑罵槐,愛讀書的鄰居去找族裡簽字畫押作證,都像以前一樣,推託管不了……

我的這位愛讀書的鄰居,就是太書卷氣了,他總抹不開臉面跟對方對罵,其實對方也就是仗著他總念家族關係,如果是外人,誰敢?他不是一磚把對方砸跑了麼?

像對方這幾個叔叔,如果真的一起去壓制自己的侄子,打架的事情也就不會發生了。

各位條友,您們來說說,像這樣的宗族關係,就是說失去了家長的宗族關係還要不要?請您來留言討論一下。



從前呢!在農村一個大家族裡總有一個族長或者叫家長,如果這個家長能把全村異姓之間的矛盾糾紛都能調理清楚,那麼這個人就從家長上升為鄉紳了,而鄉紳不僅在本村及周邊村威望極高,在當地縣衙里,也有一點地位,因為縣衙的公差要靠鄉紳協助衙門工作。

可現在農村別說鄉紳了,就是一個家的長輩都不主持公道了,而像平時的雞毛蒜皮小事,村裡管不了,法律也管不了,應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