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欺少年嫩,這麼多大導作品來了,但為何還是最愛《少年的你》

2019-11-11   人間是劇場

電影發明以來的這一百多年,值得二刷的作品非常之多,而就2019年來說,《少年的你》無疑是一部值得二刷的好電影。

一介「少年」,將前後幾位大導的作品挑落在神壇之下

《少年的你》自10月25日上映以來,票房已經接近14億,穩穩占據著冠軍榜首的位置。它上映之前的一周,10月18日,李安導演的作品《雙子殺手》票房啞火,《少年的你》則剛一上映即成話題之作,票房之路平坦。

而《少年的你》此後的一周,11月1日,則是卡梅隆監製的《終結者:黑暗命運》上映,28年之後,詹姆斯·卡梅隆、施瓦辛格和琳達·漢密爾頓重新集結,滿滿的情懷與特效,但是,影片依舊沒能撼動「少年」票房霸主的地位,反而其票房冠軍的美夢被「少年」終結。

日本年度票房冠軍作品《天氣之子》,於11月1日在內地上映,票房同樣折戟,未能複製導演新海誠前作《你的名字。》在國內的票房佳績。這部代表日本報名奧斯卡的作品,新海誠導演的最新力作,影片豆瓣評分7.1,遜色於《少年的你》的豆瓣8.4分。

別著急,對手還沒完。

《後天》《2012》的導演艾默里奇執導的太平洋戰爭巨製《決戰中途島》11月8日上映,影片質量上乘,然而,美國與日本航空母艦的世紀大戰依然沒能把《少年的你》挑落票房冠軍寶座,《少年的你》反而在這個周末票房突破了13億。

也就是說,無論《少年的你》的周圍來了幾波對手,它還是穩穩地出現在單日票房第一的位置上,占據著30%的市場排片。

《少年的你》的強勢,宣告著技術派的落寞,以及中國觀眾對於現實主義題材的親近

說起來,這似乎是同時發生的——先是大導馬丁·斯科塞斯導演引發了「漫威電影是不是cinema」的話題,把人們對於電影的關注引到藝術內核和思想啟示。恰巧,此時,120幀作品《雙子殺手》、延續AI與人類矛盾的《終結者》兩部科幻動作巨製都未能延續其神話。

相反,人們對於《少年的你》的追捧,反而印證了斯科塞斯的觀點:「電影(cinema)講的是『啟示』——美學、情感和精神上的啟示;講的是『角色』——人的複雜性和他們充滿反差、有時甚至自相矛盾的本性,他們能彼此傷害、彼此相愛,又能突然直面自我的那種方式。」

這就回答了業界對於《終結者》這部兼具了卡梅隆的名聲、「終結者」的懷舊元素、新技術的加持,卻為何沒有火起來的疑問——就算是這部電影是一群很有才華的人所完成的,但它依然屬於快速消費的完美產品範疇,那裡面缺乏「啟示」,缺乏觀眾意想不到的東西,缺乏被戲劇化進行詮釋的現實生活,缺乏電影藝術形式被拓寬的可能性。

而且,《終結者6》和《雙子殺手》都犯了一個「刻舟求劍」式的錯誤

《終結者1》震撼亮相的時刻是在35年前,《雙子殺手》所反思的克隆概念是在1996年。35年前的卡梅隆導演能夠預測到機器人對於人類命運的困擾,設想人性消失的世界是什麼樣子,這是一種超前思維,他們無異於電影界的思想先知,展現了那個時候人們根本想像不到的世界,這其中有一種當頭棒喝的力量,讓人們突然去思考未來格局的顛覆。

然而,如今的社會,技術飛速發展,AI已經進入了人們的生活,「預言」已經失去了吸引力,機器人與人類打架的故事已經讓人們倒了胃口,反倒沒有《美國工廠》中機器人直接讓中產階級下崗造成的震撼大。而且,這麼多年來,《終結者》系列已經有了六部,都是在消耗同一個概念,而沒有更大的突破,硬是把「警世之言」變成了套路。

當技術的外在已經與電影內容產生了背離,人們開始回望自己的生活。在電影的娛樂性之外,渴望去碰觸人性靈魂和社會現實,在一種需要改變的生態困境中,與一眾人物產生共鳴,在其中的某個角色上找到自我。

《少年的你》中,不僅有生動的人格呈現,更是將人們引入了校園欺凌與少年成長的情景之中,看似平靜的校園中也有千鈞之勢,看似無憂的少年心頭,卻有無法排解的苦難與尊嚴。

《少年的你》突破國產青春片的狹小格局,不再只是呈現青春,更希望去討論青春在社會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不再去聚焦於戀愛情愫,而是在探討怎樣護佑少年和這個世界,它在題材是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膽識,在光影間又可以感受到目光里的人性溫度,這其中有對於教育、成長的反思,家長、老師責任的探討,也有法理與人性的較量,讓人痛到極致,也有暖意萌動,中國電影能從這樣的角度去呈現和記錄校園和教育的生態,本身就是一次偉大的進步。

「少年」的命運與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

因此,這部影片才做到了憑藉真實的殘酷意味去牽動觀眾、牽動那麼多的家庭,牽動整個社會。《雙子殺手》、《終結者6》、《決戰中途島》質量都屬中上乘之作,但是,人們更愛「少年」。

就像之前的爆款《我不是藥神》一樣,這種現實主義電影能夠擊中人心,因為它讓人們覺得觀看影片的過程是活在「意義」之中,在那些超級英雄、鐵甲戰艦之外,人們更想看到平凡生活的血肉和紋理,找到自己的骨骼和力量,同時,也想找到電影作品中蘊含的真誠。

別忘了,觀眾其實很敏感,而且,總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