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宋倩女兒跳海:父母的焦慮毀掉了多少孩子

2019-08-20     韓老白

01

熱播劇《小歡喜》中,海清的兒子,在高三開學考試就考了倒數第一,要被分到基礎班。

海清知道後大怒,要收拾兒子。老公勸她要先接納這個結果。

她卻說:

我們接納有什麼用啊

他將來考不取大學,沒有工作,社會會接納他嗎

他沒學歷,沒文憑,他哪個單位接納他呀

他沒本事掙錢,沒本事養家,哪個女朋友要他

她無法平靜,為兒子擔心的樣子,簡直像極了生活中的我們。

最讓人揪心的是,陶虹扮演的母親宋倩與女兒喬英子的關係。為了全心照顧女兒辭職,把女兒臥室的圍牆改成透明玻璃,百葉窗安在客廳,飲食嚴格控制女兒。

英子從小的夢想是去航天局,為了這個目標,她努力奮鬥,高考時英子決定報考南京大學天文系,圓自己的夢想。

可是宋倩堅決反對,一定要英子報考清華北大。最後宋倩直接私自修改了女兒的高考志願。得知真相的英子,絕望之下做出了傻事。

讓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個新聞,小朋友因為作業沒完成,當天沒能領到書。回家後爸爸聽了這件事,上來就踢孩子的胸部,甚至去廚房拿刀砍傷了孩子的腳。

時常可以看到類似的事情,那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情況呢?

其實,家長們之所以「瘋狂」,還不是因為焦慮在作祟。

02

到底是什麼讓家長們如此抓狂,焦慮不已呢?

馬東說過,中國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自己成長中的焦慮轉移給了孩子。

家長們普遍認為:

我們小時候沒考上好大學,我們的孩子得考上985,211;

我們小時侯成績不如別人,孩子一定要爭口氣,超過別人家的孩子;

我們沒過上安穩的生活,孩子一定得過上理想生活……

於是父母總是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在孩子的成長路上不停地焦慮。

今年3月份,有人在河南某高速路口,發現一個小男孩邊走邊哭。警察到場詢問才知道,男孩這次數學只考了81分,沒達到95分,被媽媽從車上扔下來了!民警聯繫上男孩媽媽,媽媽卻決絕地說:「你要告我就告我吧,反正我不要他了!」

還有人說父母焦慮,是因為父母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凡,就像有位媽媽說:

我現在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我會盡到自己的職責,為他提供最好的條件。

不希望孩子長大之後抱怨自己,為什麼當初沒有逼他一把。

我不想聽到這樣的話,不想讓自己後悔。

看到最後發現其實不是我們不能接受的平凡,只是親身經歷過社會競爭力的我們不想孩子未來因為沒有選擇而後悔。

就算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學霸、神童,至少也得逼著孩子有一技之長。

03

正是這種焦慮,讓無數家長和孩子都處於連軸轉的水深火熱之中。

然而我們不知道的是:父母的這種焦慮,很有可能會毀掉我們的孩子。

電視劇《急診科醫生》中有一個橋段:一個小姑娘考試考砸了,扛不住媽媽的批評,喝農藥自殺。雖然搶救醒了,但生命只剩下一個月的期限。

媽媽當時就崩潰了,悔不當初:我幹嗎要說她啊!沒考好就沒考吧……

是啊,一次考不好就不好吧,輸了一次成績,並不能代表輸了人生。為什麼要如此苛責呢?然而,再後悔都於事無補了。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父母有多少焦慮,孩子就會有多大的心理壓力。

「不好好學跟我一樣去種地」,因為父親給的壓力,讓一位高三女孩奔潰想要自殺。

2017年9月7日,香港教育局新任副局長蔡若蓮的長子潘匡仁在家裡跳樓,從40多層的高空墜下,不幸身亡。

這位出身書香世家,畢業於海外名校的孩子,因為在一場單車比賽中受傷,無法繼續參賽,不能為家族爭光,而患上了抑鬱症。

我們總是緊張擔心,生怕孩子一步走錯成為孩子一生的遺憾,於是我們焦慮。父母的焦慮,對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傷害,家長的用力過猛,可能毀掉掉的是孩子光明燦爛的一生。

04

那麼,父母的這種焦慮該何去何從呢?

1.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做父母的,就是要接納孩子的不完美,發現孩子的優點,讓孩子將優勢發揮到淋漓盡致。

每個孩子都是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

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

不要看著別人的花怒放了,自己那棵還沒有動靜就著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慢慢地看著他長大,陪著他沐浴陽光風雨。

沒有必要太過焦慮,生命的成長總是有個過程,那些過程,終會讓孩子成熟。正如樹木經歷自然界中的風雨之後,反而能更茁壯高大,終將成才。

接受不完美的孩子,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才是一個成年人成熟的標誌。

曾看過一對夫婦,夫妻雙方都是高材生,男的清華畢業,女的是人大畢業,都在政府機關上班,有著一份體面且不錯的工作,唯獨讓他們「丟面子」的是他們兒子學習總是沒有他們想像中的那麼好,班級中等生。

但他們似乎沒有絲毫的「焦慮」,他們認為只要孩子盡力便可以。

2.學會豎著看孩子的進步

估計每個人小的時候都有一個神一樣的對手,就叫「別人家的孩子」。只要等我們學習不好或者不聽話了,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准被召喚出來。

孩子討厭被比較,父母也因為拿自家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而變得焦慮、情緒不穩定。

《小歡喜》里方一凡期中考試比上一次考試進步了57分,全家人高興一起去吃飯,吃飯間媽媽童文潔接到老師電話知道這次考試卷子容易了,立馬拉著兒子就讓去補習。

期間母子二人大吵一架,兩個人都很受傷。回家後,爸爸方圓勸媽媽說:這事得分橫著看豎著看,豎著看,方一凡還是進步了,咱們家舉家歡騰,你非得橫著看,那不就舉國哀悼嗎。

橫著看,確實大家都進步了。所以要豎著看,五十七分也是一個進步。要橫著比,和英子比,和磊磊比,能比嗎,絕對比不了,所以你一定要豎著看。

確實是啊,人的一生中,無論歡喜,悲傷,成功,失敗,都是和自己比的。學會豎著看孩子,你會為他取得的一點成績而高興,而不是那麼地焦慮。

3.明白孩子該走的彎路還是會走

在我們長大成人做了父母,經歷了不少事,也走過一些彎路,就想著自己走過的彎路可不能讓孩子再走了。

朋友曾給我講過她高中的時候沒有好好學習,高考沒有考上大學,最後為了能上大學復讀了整整兩年。自己這些失敗的經歷怎麼也不想讓妹妹也經歷了,於是在妹妹上高中第一天開始就叮囑她,高中三年一定要努力不辜負自己,不要浪費時間。

然而妹妹話是聽了,可卻沒有認真對待。開始成績不錯,後來就退步了,而且一退再退,也走了她走過的彎路,復讀了一年才考上大學。

那時候,朋友才知道「我們總想著自己走過的錯路,孩子可千萬別再走了,殊不知,人呢,該走的彎路還是會走的。」

所以,我們做父母的只需給孩子講清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其餘的就交給孩子自己。畢竟,孩子的路始終是要自己走,我們無法替代孩子。

作為父母,關心愛護孩子無可厚非,但不能事事代替。

你把他們扶上馬,送一程就足夠了,但路是要由他們自己選,坎要他們自己過。

做一個不焦慮的家長,看得見孩子,多一些引導,多一點傾聽,讓孩子在愛和自由中成為一個健康、積極的人。

我是韓老白,

一個從全職媽媽到逆襲成立自己文化傳媒公司的寫作人;

「殺手」文案培訓師,幫眾多全職媽媽和迷茫的職場人重新找到了職業方向,實現了靠寫作月入過萬,迎來了事業第二春。

想了解更多關於寫作和文案的知識,私信我便可免費獲得1次專屬諮詢機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YGNs2wBvvf6VcSZBN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