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的熱播劇《小歡喜》在微博上發起了一個投票:如果可以選擇自己的小歡喜,你更願意成為誰?
結果顯示,大部分人都選擇了方一凡。
方一凡,其實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學渣。考試得了個倒數第一,先是被媽媽數落一番,又被拿來和磊兒比較。但面對來自父母的壓力,他卻還能保持一顆平常心,抗壓能力十足。
一凡也很樂觀,無論是在林磊兒手機摔壞傷心時,還是在喬英子孤獨受委屈時,他總像一個暖暖的小太陽,陪在她們身邊,給予她們安慰和力量。
而一凡這樣好的性格要多虧他有一個「慫」爸爸。
01
在女性較為強勢的家庭里,就如一凡的媽媽董文潔,「慫」爸爸是家庭和諧的一大法寶。
《荷蘭育兒法》里提到:荷蘭社會普遍鼓勵爸爸們「向後一步」來更好地照顧孩子。向後一步,是指退一步海闊天空。
熱播劇《遇見幸福》里,學校要開家長會,別的家長都一臉堅定地說:「哎呀,我兒子一定會考上大學的。」 博文的爸爸歐陽嚴嚴卻說:「我就覺得我兒子就算高考失敗了也沒關係,大不了明年再考,那他要是不想高考,也沒關係,可以在家放空一段時間,等想明白了,讀書讀得更清楚。」歐陽嚴嚴對兒子高考退一步,其實是為了減少孩子的壓力,希望孩子更快樂的成長。
《家有兒女》的夏東海說:「每一個孩子啊,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有時候,她不願被別人知道啊,往大了說,尊重隱私權,恰恰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往小了說,一個孩子得不到尊重,她怎麼能學會尊重別人呢?」夏東海對女兒的秘密退一步,是為了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保護孩子的隱私。
有一篇小故事是這樣講的:
孩子拿回成績單。
爸爸一看說:「數學0分,語文1分 ?」
孩子點點頭,顫抖中……
空氣凝結,氣氛恐怖……
老爸深吸一口旱煙,說道:「崽兒,你有點偏科喲!」
而這個小故事的題目叫《寬容》。
仔細一想,爸爸們的向後一步其實也就是寬容,寬容孩子的不足,寬容孩子的小想法。一個慫爸爸對孩子更寬容一些,充當親子關係的潤滑劑,家庭關係也自然更和諧。
02
馬英九曾說過:父愛是一座銀行,發行的是愛與力量,收穫的是自信與陽光,每一位父親都是孩子生命里不動聲色的擺渡人,陪著我們走進荊棘與黑暗,迎接晴朗與光明,給我們力量與溫暖。
在一些孩子從小缺少爸爸關愛的家庭里,爸爸們更要「慫」一點。
參加綜藝節目《光榮綻放》時,主持人問胡軍,「時尚雜誌上有你妻子和女兒的照片,是被逼著拍的嗎?
胡軍立即回答:「我先徵求了我女兒的意見。拍攝前我問孩子,九兒,明天的拍攝你去嗎?女兒說了句讓我想想,就拿著書包上學去了。放學後,九兒說同意了我才帶她去拍攝。」
主持人又問「女兒的話重要嗎?」
他說,「當然重要,有時候比老婆的話還要重要。」
「你在家裡是個什麼樣的爸爸。」
胡軍笑了笑說,「特慫的爸爸。」
他開始說明緣由:「因為我常年在外面拍戲,不像他媽媽,一直陪伴在她身邊,所以見女兒的時間會很少,自然而然就產生一種愧疚感 ,覺得虧欠得多,就會對她更好一點。」
胡軍知道自己對孩子的關愛太少,所以選擇一種更為「慫」一點的方式,從細微處關心女兒的感受,慢慢彌補未建立好的信任關係。
季洋洋的爸媽其實也是這樣,缺席了孩子小時候的成長,再次回到孩子身邊時,面對的是孩子的抗拒。後來季爸爸放棄了對孩子批評的剛性教法,選擇「慫」一點的曲線方法:主動學習用電腦和孩子匿名交流,又去體驗孩子喜歡的賽車,陪他去餐廳吃飯。終於如願以償地和孩子和解。
綜藝節目《一路成年》里,徐錦江也因為工作原因從小缺席孩子的成長。當他知道兒子一個人看病,還對護士說「我也是有爸爸媽媽的人」時,內疚得流淚。他「慫」了,公開向兒子表達歉意,也對接下來能和孩子相處的時光表示期待和開心。讓兒子感受到這份遲來的父愛。
「慫」其實是一種更加溫和有效的方式,只有一個「慫」爸爸才能彌補和孩子間的隔閡。
03
有研究表明:父親的角色在女兒建立自信和自尊的過程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位理想的父親懂得如何實現各種微妙的平衡,一位教育有方的父親將改變女兒的一生。對於教育男孩的過程,父親的角色也絕對不僅僅是一個「經濟贊助商」。父親對男孩智力發展的影響甚至要比女孩大。
學會做一個「慫」爸爸,做一個能調節家庭關係和讓孩子健康成長的爸爸是非常重要的。
那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慫」爸爸呢?
1.學會溝通
當方一凡的考試成績有進步,但離藝考要求的分數差距很遠時,文潔生氣又傷心。方圓這樣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關鍵是你怎麼看這個事。你要是豎著看方一凡這事,那他還是進步了。」
方圓面對孩子不太好的成績仍然理智的看待問題,選擇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承認他已有的進步。
另外,一凡當然知道自己的成績還差得遠,需要努力,但這是一個慢的過程。文潔想要他立馬擁有一個好的成績,想讓他考上好大學,但人生是孩子自己的。可以從大方面進行引導,但卻不能強迫他走的每一步。孩子需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自己意識到自己的不足然後努力。
學會理性地看待問題、學會對孩子放手都是和孩子良好溝通的前提,都是做一個「慫」爸爸的必需。
2.懂得及時止損
人無完人,更何況是第一次當父母的爸媽,她們希望孩子各方面都發展得好,但卻總是會用錯方法。
還記得最初時,季洋洋的爸爸採取嚴厲批評模式,喬英子的媽媽採取全方位監管模式。結果呢,季洋洋不想再和爸爸說一句話,英子甚至患上了抑鬱症。好在一切還不算太遲,在改變教育方式後,她們之間的隔閡終於漸漸變小,父子、母女都重歸於好。
所有的感情都是會被損耗的,即便是親情,也會出現裂縫。一旦發現了親情里的「小病毒」,爸爸們可一定要「慫」一點,敢於正視自己的錯誤並快快做出改變,以免持續損害和孩子的感情。
3.願意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家庭
自古有「嚴父慈母」的說法,這樣的說法當然概括不全,但隱藏了一個重點:父母的互補性。孩子不僅需要媽媽,也需要爸爸,一個完整的家庭是容不得任何人缺席的。
BBC高分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提到:
21世紀以來,父親和母親傳統角色的意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20世紀70年代,一位父親每天可能只花費15分鐘來做跟孩子有關的活動,但是現在這個數字已經多達2個小時。男人作為父親這個角色的意義,已經完全被改變。
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對父親的需求不斷增強。因此,父親缺失使兒童生活的家庭環境不完整,兒童缺少來自父親的影響,便有可能造成其心理發展的缺陷。
有些爸爸將工作視為面子,覺得老呆在家裡過於「慫」,男人就要在外面有所作為。但當代的爸爸們就應該「慫」一點,願意多花點時間和孩子接觸,陪伴他們健康成長。
張小嫻說:父女一場,這深深的緣份,無論悲喜,沒有替補,也無可複製。
《窮爸爸,富爸爸》里說: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因為任何職業角色都可被替代,唯獨父母角色無可替代。不管父親在事業上有多大成就,願意花時間陪孩子玩兒的爸爸才是孩子最大的幸福,才是一個合格的「慫」爸爸。
我是韓老白,
一個從全職媽媽到逆襲成立自己文化傳媒公司的寫作人;
「殺手」文案培訓師,幫眾多全職媽媽和迷茫的職場人重新找到了職業方向,實現了靠寫作月入過萬,迎來了事業第二春。
想了解更多關於寫作和文案的~知識,私信我便可免費獲得1次專屬諮詢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