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看書?培養習慣大於結果,慢慢滲透讓娃「自然」愛上閱讀

2020-08-07     育兒小香

原標題:孩子不愛看書?培養習慣大於結果,慢慢滲透讓娃「自然」愛上閱讀

「老師,俺家孩子就是看不下去這些書!」

「放放媽,你要陪著孩子看,不是讓孩子自己讀!」

「哦!我也沒那時間,你們老師不能在幼兒園教麼,回家讓孩子讀,還要幼兒園幹啥?」

剛送二寶去幼兒園,就聽見放放媽在跟老師探討孩子閱讀的事情。我們這邊的私立幼兒園,重視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每天二寶都會拿來繪本讓我給他讀,或者是拉著我給他講故事。他說老師

「安排」

了,幼兒園舉辦了

「全民閱讀」

的活動,雖然不要求朋友圈打卡,但希望家長都跟著監督下。

放放媽是從外地嫁過來的,她老公在這邊開了公司,她安心做起了全職太太,但平時溝通不多,因為她忙於

逛街、做SPA

,有空就跟自己的小姐妹一起聚會,很少和我們這些媽媽閒聊孩子的事情。估計這次是因為意識到,幼兒園的活動,自家4歲的放放真跟不上了,所以有些著急,才有了文章開頭的

場景

為啥要孩子在家閱讀?

其實,讓孩子在家閱讀,而不是幼兒園,真正的原因,是為了親子閱讀。幼兒園的孩子並不能完全理解,所看繪本的真實意義以及故事情節到底在講什麼。通過親子閱讀,可以讓家長一對一跟孩子講解,一起分享繪本中的道理或有趣的語言,增進親子關係的同時,還能讓孩子習得知識。

3~6歲,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最佳時期,隨著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逐漸進入「閱讀敏感期」。

這時候跟孩子一起讀書,可以讓他看到外界的世界和新的知識,且勾起閱讀的慾望。隨著親子閱讀的進行,孩子和家長的溝通增加,

親子間的感情也會遞增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喜好,他們自己願意閱讀的繪本類型。比如我家二寶就喜歡「恐龍」,常常拉著我跟他一起讀

《恐龍大百科》,

畢竟他認識的漢字有限,而且理解能力會有局限性。常常會在閱讀的時候問:

「媽媽,這個是什麼字?」、「媽媽,這是什麼恐龍?」

他非常好奇的想要知道,但卻只能通過提問的方式來理解。所以,這也是

親子閱讀的目的

,家長為孩子提供幫助。

有些時候,我會問二寶:

「你想想,我們上次看的繪本,裡面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恐龍,叫什麼來?」

或者是

「你說霸王龍是不是只吃青草呢?」

二寶會馬上陷入回憶和思考,然後跳起來跟我說:

「我知道是什麼啦!」

或者是

「不對,霸王龍是肉食動物!」

親子閱讀可以培養孩子

獨立思考的能力

,鍛鍊他們的

思維

,這也是一種

自主性學習

的進行。如果小時候就給孩子奠定基礎,對他們以後的學習和成長,會有很大幫助。而這些,

在幼兒園閱讀,顯然是做不到的。

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

其實,說到底也是閱讀習慣的養成。有的孩子喜歡看書就像是天生的一樣,拿起來就痴痴地看,根本不用爸媽操心;但有的像上文中的放放一樣,怎麼也看不進去。後者就是沒有養成習慣,無法專注於閱讀。這就讓家長發愁了,那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孩子愛上閱讀呢?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說: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

閱讀的最終目的,不僅是為了讓孩子學習知識,更多是以

養成習慣為導向

,進行培養,以幫助孩子以後的學業和生活。

1)

、家有濃濃書香氣

想讓孩子喜歡閱讀,首先家裡也要有書,家人有閱讀習慣。二寶小時候有些鬧騰,晚上我會一邊陪著他,一邊跟他講我白天看的書以及做的事情,大多圍繞書籍帶給我的影響來闡述。二寶從小就知道,媽媽喜歡看書,還看了很多

「有用」

的書。周末的時候,我們全家最愛的活動,就是去圖書館,別人都是

下館子改善生活

,而我們是去

圖書館看書、買書

採購精神食糧。

在這種習慣下,倆孩子都很喜歡看書,常常是周末我在電腦上碼字,二寶拿著繪本蹲坐在一旁,

嘩啦嘩啦的翻書聲,

卻也成了我碼字的動力。書房的書架上,兩個孩子的書占了一半位置,有時候他們會爭搶:

「這是我放書的地方!」

,實在是該換個書架了!

2)、

堅持和

培養

二寶還是小嬰兒的時候,我就喜歡抱著大寶的繪本,在床頭跟他讀。常常是他伴著讀書聲睡著,又伴著讀書聲醒來。等他三歲的時候,我們看書則成了

「你爭我搶」

的方式。二寶喜歡搶著跟我講,繪本里講了什麼,雖然不一定正確,但你可以從他的語言中,聽到他對繪本的理解,以及他豐富的想像力,都已經不是繪本那麼簡單了,他會延展到很多。

有時我會搶過來跟他講上一通,他的小眼睛眨巴眨巴的,然後沖我笑一下,意思他聽懂了。有時我們還會積極探討,

他說他的恐龍,我說小豬佩奇的泥坑

,大寶有時也會加入進來探討。

從大寶出生再到二寶,我們的親子閱讀,已經進行了七年,我打算繼續堅持下去,對我的孩子和我,都會有很大收穫。

3)、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我覺得,閱讀和旅行,是分不開的兩件事。一般喜歡閱讀的人,都會很喜歡旅行。每年我都會規劃,我們的全家游。

不論是去到哪裡,孩子們都會連連追問:

「是我在書上看到的那個地方嗎?」、「還有什麼是書上沒有的?」

有次我帶倆娃去南京的一家農耕體驗園,他們在那裡開墾荒地,澆水、施肥。等旅程結束的時候,大寶說:

「媽媽,我真的知道什麼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了,我以後一定要節約糧食,好好吃飯,農民伯伯實在太辛苦了!」

讀書和旅行,兩者完美的結合,也是我堅持一年至少兩次旅行的原因。

畢竟,有些知識,或許書本上並不能完全覆蓋到。即使有,可能孩子也不能切身體會。

而旅行中的所見所聞,則是對孩子閱讀書籍的進一步「加工」和印象的加深。

培養習慣別重結果,讓娃「自然」愛上閱讀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發布的《2017中國家庭親子共讀調研報告》顯示,大多數家庭有意願在親子共讀上投入時間和精力,但是行為跟不上意識,有40.3%的家長了解親子共讀,但很少和孩子一起閱讀。

我個人比較喜歡結果導向做事情,這樣目標明確,但在教孩子閱讀這件事上,我並不這樣認為。我覺得還是不要太過重視結果,而是應該享受閱讀的過程。為了閱讀而閱讀,這件事本身就失去了意義,孩子也會覺得索然無味的。

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同時,不要太過功利,從生活中慢慢滲透,孩子自然會愛上閱讀。

比如你自己有愛讀書的習慣,隨處可見孩子的繪本,他自然就會拿起來「欣賞」。在平時外出時,看到和孩子所看繪本有關的事情,也可以引導他去思考,是不是和書中說的一樣呢?讓孩子覺得,看書

「真的很有趣」、「真的很有用」。

如果孩子慢慢大一些了,我也建議你給他準備一張書桌。畢竟,看書還是需要氛圍的,孩子也需要獨立的空間,可以自己看書,獨立思考。

媽媽來叨叨:

一個「喂著」書籍長大的孩子,無疑是幸福的。

如果你的孩子不愛看書,我建議遵照以上的幾種方式,並且持之以恆的堅持下去,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穫。但如果你覺得,陪孩子看書太麻煩了,總想他自己進行,孩子的專注力和耐心,不會持續太久的。

親子閱讀,是開啟孩子閱讀習慣養成的第一步。

一位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往期精彩內容推薦:

「死記硬背」學英語,孩子肯定沒興趣,家長知道原因才能解決問題

家長給孩子講道理,善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讓娃覺知道理

3歲孩子不和小夥伴一起玩,不合群,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LUwx3MBURTf-Dn5Y3N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