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文化很複雜,吵架的時候簡單易懂,一開口就知道不是好話,甚至很難聽。
但平時相處的話,你會發現他們其實很含蓄,話裡有話,言語間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意思,農村叫它「客套話」,有的地方也叫「痒痒話」。
「讓讓是個理,鍋里沒放米」,只是讓讓你,沒給你準備飯,zui好別當真,不然彼此都很尷尬。
所以今天就來和大家說說,農村人ZUI喜歡說的5句客套話,相信你們都聽過,也都誤會過,那麼現在,你們可否真的明白他們想表達的意思呢?一起來看吧!
農村人熱情好客是出了名的,如果關係真的特別好,他們會大擺筵席,殺雞宰鴨的招待你,你想跑,推脫不餓,他們都會給你拉住不讓走。
所以留吃飯變成了常態,不過可別以為誰每次叫你「吃了飯再走」都是真的在留你吃飯。
比如有時候人家正在吃飯,你碰巧又去找人家,那這家人會立馬放下碗筷招呼你,女主人還會去廚房說給你弄菜邀請你一起好吃。
有時候的確是真的叫你吃飯,但有時候則是客套。
如果你和人家關係很好,經常往來,但自己的確吃過了,那就該拉住人家,說自己真的很飽,不要麻煩人家。
當然,如果的確沒吃,兩家關係又好,那完全可以坐下一起吃點表示友誼。
但如果和人家只是普通關係,不怎麼來往,那就要明白,人家只是和你客套,並非真的要邀請你一起吃飯,這時可以站起來欠女主人坐下繼續吃飯,自己真的吃過才來的。
推辭過後說清楚事情就趕忙走,因為在飯點拜訪真的很讓人討厭。
所以很多人如果要去人家說事情,都會錯過飯點去,這樣不至於尷尬。
但農村人在對方要走的時候會挽留一句「吃了飯再走嘛」,這句是客套話,人家還沒準備飯呢,如果你真的留下就會很尷尬。
懂的人會說「不了不了,家裡做好就等吃飯呢,不麻煩了」。
當然,這句也是客套話,其實家裡可能根本沒做飯,只是和主人家客套而已。
我記得小時候一個朋友來家裡,臨走時媽媽留人家吃飯,還說飯已經煮了的,做點菜就好。
當時我都以為媽媽真的做了飯,結果那人走後,媽媽帶著我去了廚房的灶台,上面住著一大鍋豬食,媽媽很不喜歡那個人,嘴巴里悄悄念叨著,「給他吃個豬食,自己摳門的不行」。
那時第一次意識到大人的虛偽,上一秒還甜甜的留人家吃飯,下一秒就說出這樣的話。
所以農村人的客套你可要掂量清楚,不然弄得大家尷尬就不好了。
小學時我帶著好朋友去家裡做客,我媽非常高興,當晚就用辣椒炒了肉,這算是那個年代農村人對別人最好的招待了。
做好飯後,我媽熱情地叫那個朋友「自己夾辣椒吃,不要不好意思哦」。
後來我和其他朋友說農村人的客套時說到這句話,說農民們害怕客人不好意思吃肉,就叫人家夾辣椒吃,言外之意就是「夾肉吃」。
那個朋友才說「難怪我當時奇怪,你媽怎麼叫我吃辣椒,不叫我吃肉」,一群人笑起來。
農民的確含蓄,不好意思表達自己的熱情,又擔心別人害羞,就只能聲東擊西了。
一些農民有給人夾菜的習慣,但這些年他們可能也意識到了這個行為可能不好,便只會一直叫人家夾菜吃。
夾辣椒吃這個農村梗可能也只有老一輩的農民才喜歡說,現在的農村也大多不說這話,也不清楚什麼意思。
過年或平時不怎麼見到的朋友,在路上遇到都會順口說一句「有時間來我家玩嘛」。
這句話在農村經常聽到,幾乎變成農民的一句口頭禪。
如果只是遠遠的打招呼叫你去家裡玩,卻一直不動,那人家可能並非有意邀請你去家中做客。
但如果一見到就很熱情的拉住你叫你去家裡玩,都沒什麼事的話,那可能就是真的要你去做客,還能一起吃飯,你想拒絕都拒絕不了。
當然,這是看感情的,如果不夠熱和親切,平白無故人家是不會邀請你去做客和吃飯的,自己心裡要有點數。
前幾天一個朋友去相親,男生不愛說話,她還吐槽,那個男生走的時候都不會邀請別人去他家玩,覺得這個男生不懂禮貌,不會做人,一家人對其印象很差。
說白了,只是簡單一句客套話,但你不說,農民們會覺得你這個人不懂禮,為人太差,大家都知道是客套話,但不說就是你的問題。
農村過年以往都有竄門的習慣,要帶上禮物走親訪友,今年是因為疫情大家才不得不待在家。
以前只要逢年過節去人家都會帶點禮物,不然會覺得不好意思。
而主人家面對客人帶禮物來後,都會客套的說「來就來嘛,帶什麼東西哦,下次別這樣了」。
這是農村待人接物的禮儀,面對別人的好要謙遜,而不是大大方方的接過去說謝謝。
但這句話說了是客套話,你要是下次真不帶,那可能真的就有點尷尬了,人家又會覺得你不懂禮數。
我爸以前總借錢給村裡的人,有時候人家來還錢,爸都會很客套的說「急啥哦,你先拿著用到起嘛」。
還有那個人借錢的時候都會承諾說啥時候還,這時候農村很多人都會說「沒得事,你先拿到起用,不打緊」。
其實不管在農村還是城裡,別人願意把錢借給你都是一種信任,哪怕人家客套說不急,你先用,但也要明白,誰都不容易,度過難關後應該先把人家錢還了。
農村常說「好借好還再借不難」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農村還有很多其他的客套話,這裡只是和大家分享了5句比較常聽到的,那麼此外大家還聽過哪些類似的農村客套話呢?歡迎留言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