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時,毒藥君在朋友圈看到一則狀態:「去年過年,我和我媽因為『回不回家過年『大吵一架。今年,因為相同的問題,我們又吵了一頓。」
對大多數漂泊異鄉的年輕人來說,「回家」或「留下」,不僅是過年這個特殊的時間點要考慮,在這裡的每一天,他們時不時都會思考這個問題。
「留在北上廣」還是「逃離北上廣」,城市,都是當代青年繞不開的話題。
提到「城市」,毒藥君就不得不提這部紀錄片《弗蘭·勒博維茨:假裝我們在城市》。
文丨不辣
編輯丨雷伊斯
豆瓣評分9.1,已看人數七千多,相對小眾,
但想看人數超三萬,足以見得,它值得期待。
期待值在哪裡?
混搭出新意,反差出CP。
馬丁·斯科塞斯,一個嚴肅的導演。
弗蘭·勒博維茨,一個開口即金句、吐槽即段子的評論家。
不同風格的兩個人,混搭在一起,眼前一亮。
再看紀錄片里,
一向正襟危坐的馬丁,難得一見的捧腹大笑,
叱吒國際影壇的他,搖身一變,
成了可可愛愛的男配,只負責提問。
擅長搞笑幽默的弗蘭,卻又一臉嚴肅。
日常生活里,不太知名的她,
這次是絕對女主,訪談演講,氣場全開。
這對CP,毒藥君很上頭。
當然,說起這兩個人,很多人還是比較陌生。
先來說說馬丁,拍了一堆好片子,拿了一堆終生成就獎。
但不少人認識他,是因為他發表的一個言論:
「漫威電影算不上『電影藝術』」,
由此引發了一場激烈爭辯。
馬丁是一位有追求的導演,
對於電影藝術,有自己的理解。
他認為「電影是關於真相——美學、情感和精神上的真相」,
所以拍的電影主題大多宏大嚴肅。
但這部記錄片的第一個標籤,卻是「喜劇」,
這就又要說回弗蘭。
弗蘭,一個辛辣犀利的老太太,
會客串演戲,但大多數時候在讀書、寫作和演講。
最大的個人特色是,幽默。
有人問她:「人怎麼變得幽默」,
她答:「幽默這件事,就和長個子一樣。」
在紐約生活了半個多世紀,
經歷過70年代美國的黃金時期,也見證了城市的發展。
她像一座有趣討喜的城市圖書館,
也像一本值得珍藏的城市生活指南。
「對於城市,對於生活」,弗蘭有話要說,
這也是《弗蘭·勒博維茨:假裝我們在城市》最重要的兩個部分。
紀錄片一共7集,每集30分鐘,
她用脫口秀的方式,聊了聊紐約這座城市,還有她的紐約生活。
雖然,每個人看到的城市、理解的生活不盡相同,但其中總有相似和共鳴。
和大多數北上廣青年一樣,弗蘭也是漂泊異鄉的人,
19歲一個人來到紐約,一直在這裡工作、生活,
對這座城市感情很複雜,
簡而言之,就是又愛又恨。
「愛」的地方是,
紐約,一座可以滿足人所有想像的城市。
城市名字,本身就是一種魅力。
當初,弗蘭去紐約的理由很簡單,去當作家。
後來發現,沒那麼簡單。
夢想是美好的,城市是糟糕的
弗蘭恨紐約的物價,這裡的房價太高了。
剛來的時候,和大多數北上廣青年一樣,她只能租房。
後來,開始計劃買房子。
但做了這個決定後,她發現房價每個月、每個禮拜都在上漲,
準確地說,每分鐘都在上漲。
這就是賺錢速度趕不上房價上漲速度,
讓美國青年很頭疼,也是北上廣青年的噩夢,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買房夢。
夢想難實現,房子買不起。
說完了大的方面,弗蘭又提到一個小細節。
「這裡的人,走路不看路。」
紐約人走路,不是在發消息,就是在看手機。
弗蘭說,她是這個城市唯一走路會看路的人。
有一次,一個騎自行車的年輕人差點撞倒她。
弗蘭回憶:「當時那個年輕人一手拿著披薩,一手拿著手機,然後用胳膊肘控制方向。」
她無法理解這些走路騎車一心幾用的人,
非常想舉著揚聲器站在中央廣場的十字路口告誡所有人:
「把這個城市當回事吧,別忘了城市裡還有其他人。」
真實!
不光紐約,北上廣也是如此。
人走路不看手機,就像丟了靈魂。
所謂「離開手機,寸步難行」,大概就是如此。
這麼說來,紐約真不怎麼樣,
但回頭想想,城市不都是這樣。
既然如此,毒藥君不禁深思,
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年輕人願意去北上廣?
城市,才是真正的成年人世界
這是弗蘭給出的答案。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
在城市生活,困難重重,麻煩多多,充滿挑戰,
這和成年人世界不謀而合。
留在城市,就是選擇直面困難,並迎難而上。
為了在紐約生存,弗蘭當過清潔工、做過計程車司機、專職司機。
70年代不像現在,做司機很賺錢,
但工作氛圍很差,她從來不被好好待見。
想在城市留下來,除了想方設法去賺錢,
為了賺錢,還要忍受委屈。
工作辛酸,這裡的日常生活,同樣苦澀。
弗蘭說,別的地方生活方便,人都很好。
但在紐約,街上隔5秒就會碰到一個騙子。
洗衣服也很麻煩,要拎著袋子,穿過好幾條街。
弗蘭鄙視,沒有膽量來紐約還口口聲聲說自己正面對著成年人世界的人。
她也無法理解,有人會通過「爬山」來證明自己克服困難的能力。
「爬山」這件事根本不是生活必需,也達不到自我挑戰目的。
一個人真正的挑戰,只在真實的生活里,
「在紐約生活」就是富有挑戰性的事。
弗蘭鼓勵年輕人,到紐約生活,去城市生活,
選擇一條難走的路,選擇一個有挑戰的人生,
這裡更接近生活真相,也能收穫更多人生體驗。
在哪生活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
但這並不代表所有來大城市、北上廣的年輕人,
都應該留下來。
人還是有自由選擇城市的能力,和自由選擇生活的權利。
城市影響生活,但無法決定生活走向。
決定生活走向的,是生活方式。
像弗蘭,
就算在幸福指數不算很高的紐約,
她的生活依然可以成為理想生活的模版之一。
遠離網際網路,不用手機,沒有臉書,也沒有推特,
通過聊天,知道城市、世界正在發生的事。
不把賺錢當作最重要的事,做自己喜歡的事。
比如,讀書。
讀很多書,成為富有的人。
不養生,不運動,不戒煙。
因為,好習慣不能救人,壞習慣也不會致命。
這是弗蘭的紐約生活。
她獨有的生活方式,除了能自如應對不斷發展的紐約,
也能適應瞬息萬變的時代,甚至是和紐約全然不同的城市。
或許有一天,弗蘭會離開紐約,搬到洛杉磯。
但不難想像,她依然會生活得很好。
回到毒藥君開頭提出的北上廣青年痛點:「留在北上廣」還是「逃離北上廣」?
表面上看,這是「在哪生活」的兩難,實際上,討論的是「哪種生活更好」。
但別忘了,好的生活,
只建立在「如何生活」之上,而非「在哪生活」。
考慮「留下」還是「回家」,
不如先找到一套「如何生活」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應對一切變化的不變。
2021年,全新的一年,
找到「如何生活」的答案,
「在哪生活」,就不再是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