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拿到種草已久的東西……
當我們吃上一直想要試試的「網紅店美食」……
是不是還會像當初那樣期待?是不是得到了當初想像中的快樂?
大部分情況下,當我們完成某件想做的事情時,並不會如想像中開心。
最近的一項心理學研究發現:多巴胺與「想要」有關,而血清素則與「喜歡」有關。這為我們解答了:為什麼當我們得到「想要的」卻沒有得到「期待中的快樂」?
「想要」和「喜歡」
如果我們把「想要」當作是「追求某個東西的動作」,是我們朝思暮想、卻還沒到手的狀態。
就像我們很想要買某部手機;我們暗戀某個人並想要追求ta;此時我們的心中是興奮、又擔憂的。在腦中,讓我們感覺想要、感覺期待的,就是多巴胺這個物質的工作。多巴胺的口號是:「我要!我要!」
而 「喜歡」 指的是,在我們拿到好東西之後,這個東西帶來的「好感受」。
即我們買到了手機後非常滿意的感覺;和喜歡的對象融洽相處,然後沉醉其中,享受的感覺。喜歡的感覺主要由血清素負責,血清素的口號是:「這真的好棒!好享受!」
而最新的研究發現:多巴胺和血清素運作的方式不太一樣,兩者各自獨立,卻也會互相影響。
都是多巴胺的「鍋」
「想要」帶來的快樂,和「喜歡」帶來的快樂不太一樣。區分兩者是重要的,因為我們常常把兩者混在一起。(這就是我們「剁手」的一大原因!!)
「想要」會帶來的「愉悅感」是很強烈的。
這種強烈,會讓我們誤以為東西到手時,我們一定會非常開心,非常「喜歡」。例如購物中,你好想買到限量的商品。我們會在心裡預言,要是真的搶到那個東西,一定會超級快樂的。
不過,我們的「想要」其實是個浮誇的「演員」,而「愉悅感」則是他的傑作。
幾天後,當我們拿到包裹,拆開的時候,心情還算開心。但再過幾天,你可能發現,自己其實根本沒那麼需要那個東西。
多巴胺就是這樣一個「皮」的化學物質。
它負責引導我們的注意力,去關注任何「可能」會帶來好處或獎勵的人事物,它的任務就是讓你去「想要」任何它覺得你應該想要的事物。
正是因為如此,我們總能在一篇篇內容中渡過時間;明明已經吃飽,卻還是有點想其他的東西吃;明明知道很晚了,卻還是有點想看多一集電視劇。
對多巴胺來說,它並不在意你做了某事之後「是否真的快樂」,它比較在意你到底「有沒有」去做那些可能會帶來潛在好處的行為。
一旦東西到手,多巴胺就走了,它的台詞瞬間會變成:「那個,接下來就沒我的事了,拜拜。」
多讓「喜歡」出場
神經學家貝里奇(Kent Berridge)曾說:「在解剖學上,『喜歡』是個又小又脆弱的東西,它很容易就會瓦解,而且只占據大腦的一小部分。相反地,強大的『想要』一旦啟動,就很難終止。」
從進化演變的角度來看,在過去「想要」往往關乎我們的生存,「喜歡」是生存下來後的「富餘」。而放在今天,我們所擁有的資源早已超出生存所需。所以「想要」的生存意義已經減弱,只是我們的本能依然重視「想要」,不自覺的與「喜歡」畫等號。
我們需要做到是學會安撫「想要」,覺察多巴胺的「詭計」。
少點物慾,多讓「喜歡」出場。
所謂「知足常樂」,不就是讓我們著眼於當下擁有的麼?
其實我們許多的不快樂,都來源於:「我還想要,給我更多……」
-end-
這裡是聆雲心理
我們不僅分享貼近生活與工作的心理學知識
還提供專業的在線心理諮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