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辦?連我自己都不喜歡自己

2019-06-28   聆雲心理

我不喜歡我自己

覺得自己的缺點多於優點

覺得自己什麼也做不好

覺得自己讓別人不喜歡

我要怎麼樣才能讓自己發自內心的喜歡自己?

處在心理諮詢師的角度,讓我們更好奇的是:為什麼會出現自己對自己不滿意,甚至自己討厭自己的情況呢?自己喜歡自己,這本身就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

01

什麼會不喜歡自己?

在諮詢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作「自體」。

何為諮詢心理學?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它有很多的分支,其中的一個分支便是諮詢心理學。它是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指導生活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心理諮詢師所談及的內容,一般都是基於諮詢心理學的範疇。
何為自體?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每個獨特的個人生理和心理特徵的總和」。在嬰兒出生的時候,「自體」便已經形成,並且也會象嬰兒的身體那樣,進行成長和發展。

心理學家認為,在嬰兒時代,我們都有一個誇大的自體。當一個嬰兒有任何需求時,都是通過哭來進行表達的。養育者會猜測嬰兒哭泣的原因,對其進行無微不至的照顧。嬰兒在被養育者滿足的過程中,獲得極大的快樂,同時也會體驗到一種「無所不能」的全能感。

這種全能感對於嬰兒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嬰兒會基於這種「全能感」對這個世界形成各種其他感受(比如安全感)。會發展出一種作為健康自戀的雛形的原始自戀,這也為長大後形成自信、自尊和自愛奠定了基礎。簡言之,嬰兒如果能夠自然、流暢的體驗到全能感,就會認為自己是「好的」、是「值得被愛的」。

如果當一個嬰兒有需求時,養育者遲遲沒有回應,或者是給予了錯誤的回應,就會讓嬰兒感到受挫。這時候,嬰兒既會因為沒有得到滿足而憤怒,也會認為自己是「壞的」、是「不值得被愛的」。這種感覺會一直持續到嬰兒長大,其很有可能無意識的去做出許多取悅他人的事情來證明自己。這些取悅他人的事情也很有可能與自我發展是背道而馳的,是難以完成的。

還有一種情況,嬰兒得到了充分的滿足,順利的成長到了幼年,乃至童年。這時父母開始對孩子有了許多的要求。這些要求不僅不能在情緒上分享、欣賞孩子的誇大自體。還不能滿足孩子,反而對孩子進行無休止的批評與指責。久而久之,父母的批評與指責就會內化成孩子自體的一部分。即使孩子在成年後與父母分開生活,即使孩子在成年後獲得到巨大的成功,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始終有一個聲音在替代父母不斷對自己進行著批評與指責。

說到這裡,是不是很多人會想起自己在父母口中都是:比不上「別人家孩子」的,喜歡各種鬧騰的,讓大人不能安心的小孩呢?雖然有一部分是父母玩笑的說法,但有一部分也是我們成長環境的真實寫照。

可以說,一個人自己對自己不滿意,自己討厭自己。究其根本,都是在早年的時候,沒有得到充分的、很好的對待。被很好的對待過的孩子,會形成美好的感覺,讓自己始終相信自己是好的,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會改變這種認知,反而可以增加現實感,逐漸發展出自己生存和發展的能力。

02

怎樣才能讓自己發自內心的喜歡自己呢?

其實,當我們認識到,自己對自己的不滿、對自己的指責,其實是來源於早年父母的教養時(或是其他養育者的不滿的時候),改變就已經在悄然中發生。

當這個對自己不滿聲音再度出現的時候。我們可以停一下,體會一下,這個聲音是來源於誰。或許我們就可以發現,還有一個聲音被隱藏在不滿的聲音背後,那便是來源於我們自身的,希望被認可,希望被接納的聲音。

心理學還有一個非常有力的解釋:在潛意識中,我們通過對自己不滿,來限制自己獲得成功,以此來表達對早年時候沒有被滿足和好好對待的憤怒。

比如,向父母或其他養育者發出無聲的控訴:

如果你不好好對我,我就會一直這樣「壞」下去。

或許父母或其他養育者能夠聽懂這樣隱晦的控訴,或許他們聽不懂。但無論如何,我們為此所付出的代價:限制自己獲得成功,讓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是不是太大了一點呢? 適當的思考和加以區分,讓自己去明白「不喜歡」的背後是什麼。會很有益於我們喜歡自己,並且找到問題!

如果感覺靠自己去理解和發現「『不滿』、『不喜歡』的背後是什麼」,這一點比較難的話。我們可以考慮進行心理諮詢,在諮詢師的專業幫助下,「重走」一遍成長的歷程。在這個過程中感受被滿足、被好好對待、被理解和欣賞,慢慢的,我們便可以開始自己喜歡自己。


-end-

這裡是聆雲心理

我們不僅分享貼近生活與工作的心理學知識

還提供專業的在線心理諮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