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自戀在成年人身上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案例)

2019-10-27   明天會更好651011

前文說到了,全能感或全能自戀的特點:當一個人受全能自戀趨使時,會覺得自己一往無前、無所不能,因此思維和行動力都非常厲害,什麼都敢想敢做,這推動了很多不可思議的東西;

可它缺乏理性,非常脆弱,一旦出現一個關鍵挫敗,就會發現自己的全能神是個幻覺,從全能自戀感跌落成為徹底無助感,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表現的非常糟糕。

與之相對,最好的狀態是:全能感並沒有消失,而是轉換成更為成熟堅韌的動力,能夠發起一個又一個願望,這時你膽大妄為,但在具體實施時,又有很好的理性和韌勁,讓自己一直推動著事情的發展,就會變得很不同。

全能自戀是一元世界的東西,受它驅使時,你會很有動力,但必然會有嚴重的自我為中心,而對別人有忽略,它的韌勁會是問題。

但當你進入二元世界和三元世界,並沒有犧牲你的全能感,而你認識到了世界的複雜性,原初的全能感,也變成了更為複雜的攻擊性和性等生命動力,你的力量沒有喪失,而心靈變得複雜而成熟。

你就能達到那種感覺:世界準備好接受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湧出,這也是人的發展歷程。前文的例子大部分都是嬰兒,病人,或者是特別的人,那對一般人有價值嗎?

身邊人會出現的狀態

嬰兒的全能自戀可以概括為:我一動念頭,世界就得立即按照我的意志來運轉。這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在成年人身上,會看到四類常見表現。

1.卓越強迫症:不優秀,不配活;

2.行動困難症:想法多,行動難;

3.誅心論;

4.在關係中受傷後,會退行到孤獨的全能自戀中。

卓越強迫症

如果你不優秀,不卓越,那你就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父母們發明了「別人家的孩子」就是這麼個東西,你看「別人家的孩子」多優秀多完美,你太差勁了,更極端的,甚至會認為,「你不配做我的孩子」。

其實「卓越」、「優秀」這些詞的表達遠遠不夠,因為嬰兒心中真正渴求的是「全能」和「完美」。例如很多人遇到意外的災難,會內疚,並做過度的內歸因——「都是我的錯」。

武老師認為,這裡面暗含的邏輯是「如果我是完美的,事情就可以徹底被我掌控,都怪我不完美」。

武老師一次諮詢中,遇到一女高中生,每次考試成績下來後的兩三天,都難過得不行。他問:你考第一也是這樣嗎?

她說:是的。

再問:有例外嗎?哪怕一次也好。

她最初說沒有,然後想了會兒後說:啊,有過一次。有一次,我門門課都是第一名。

聽她這麼說,他對她說:好像你覺得自己是完美的?

她驚訝地反問他說:難道我不是完美的嗎?

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例子。想像一下,一個女高中生,仍然活在自己是完美的幻覺中,那會多容易產生痛苦,因為現實時刻都會打自己臉,告訴你,你根本就不完美。

完美是一種幻覺,而全能感,還有一種幻覺是——我可以創造一個世界。

還有一位留學生說,他這30年來,都非常痛苦,因為他沒有才華,但他名牌大學畢業,在歐洲工作,成績也很不錯,為什麼這麼說呢?聊天中他多次提到「才華」。問他,什麼才叫才華?

他說,他希望的才華是獨自開創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創造出了一些從未出現的成績等。反饋說:你好像在說,你得在一個領域,擁有上帝創造世界的那種能力?

他說:天哪,真是這樣,他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竟然有想當上帝的幻覺。

還有一個女孩,名牌大學碩士畢業,長得非常美,家境也很好,按說是上帝的寵兒,但她活得非常辛苦。

她說,我覺得我沒有才華,我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卓越強迫症「不優秀,不配活」。

行動困難症

想法多,但行動很難。這有兩個常見而又並不容易覺知到的原因。

1.嬰兒只是提供想法,媽媽負責完成。

2.我是完美的,我一動念頭,世界就該照我的意願轉,世界不這麼做時,我就崩潰沒轍想死了。

第1個看起來很有問題,但很多企業家最重要的本事之一是「畫餅」,他們提供設想,而推動其他人去完成,指導別人時,頭頭是道,當真自己做時,才發現,並沒有真本事。

但他們是老闆,而很多執行力特彆強的員工,甘願被他們驅策,甚至覺得如果沒有這樣的老闆,自己不知去向何方了。

第2點心理,常見於很多嚴重的拖延症。他們有很大很完美的想法,但不能實施,因為一旦真去落實,他們的全能感,必然會被顛覆。

比如一個女孩兒,她希望自己的會計考試能得高分,但就是不能投入學習。諮詢後發現原因是:真的去學習時,她發現掌握知識都需要時間,並不能做到一學就會。

這對任何人來講都是事實,但會粉碎她的「我是全能的」這個想像,所以最好就變成,她從來都不去真正投入,這樣就可以保留著一個自我安慰「我沒有成功,是因為我沒有投入,我真投入的話,那一定會了不起!」

中學時,一個要好的同學說:我不如你們聰明,身體不好,又不能像你們一樣努力,可我成績必須比你們好,我相信是有方法的……

武老師和同桌是聽著瞬間石化,覺得這簡直是沒邏輯,也可以叫做神邏輯,因為:人是做不到的,而神可以。

誅心論

意思是:我要去追查你說的話,乃至你的想法和動機,我都不允許你在想法上對我不利。

例如電影《殺死比爾2》中,講到白眉道長曾和少林寺方丈打招呼,方丈沒理他,人家很可能是沒注意到,白眉也想到了這種可能,但還是覺得受了奇恥大辱,然後把少林寺給滅了,他不能接受,少林寺方丈有可能鄙視他。

為什麼會這麼極端?因為既然嬰兒覺得「我一想,世界就該按照我的意願運轉」是條真理,那麼很自然的,想法也是很嚴重的事。

成熟心智的一個起步標準,就是能區分想像和現實,並能知道想法不等於行動,更不等於後果。

從想法到行動,從行動到後果,都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也就是在時間和空間上做努力,然後想法才能變成行動。

但嬰兒處於混沌未分化狀態,他既不能很好地區分我和你,也不能很好地區分想法、行動與後果,他越是活在全能感中,就越會有誅心論。

一個人必須得知道,他的想法不等於事實,如此一來,他才能包容自己複雜混亂的想法。

武老師上課時,總是要碰觸人內心黑暗的部分,所以會特別講這個誅心論,讓學員能區分想法、行動和後果。根本上是要區分想像和現實,對此武老師會說——「你怎麼想都可以」。

比如人心中最嚴重的想像之一,就是男孩的戀母弒父情節和女孩戀父仇母情節。每次說到這兒,都會強調,請區分想像和現實,你可以想像任何事情,但不等於是事實。

如果誅心論太嚴重,就會太懼怕人的想像,而會壓制想像的自由,結果也壓制了活力和創造力。

從關係退行到孤獨的全能自戀中

一個人在關係的外在世界受傷後,容易退行到孤獨的想像世界中,而這時有可能會有全能想像產生。

生命最初,活在全能自戀中的嬰兒,覺得自己要麼是「神,」,要麼是「魔」,這是一元世界。當和媽媽等人建立好關係後,他們就進入了二元世界和三元世界,並從「神魔」變成了人。

具體說就是:當媽媽滿足了嬰兒吃喝拉撒睡玩的需求時,嬰兒的全能自戀會得到滿足,那一刻有「神」一般的感覺。

但更重要的是當媽媽滿足嬰兒時,嬰兒的能量就成功地伸展了出去,和媽媽建立了一定的連結,由此嬰兒就從孤獨的神魔世界中,進入到人的世界,在一次次這樣的連結中,他的全能自戀的能量得以人性化。

這個過程也可以逆轉,當一個人在關係中受挫時,也可能會退行到全能自戀中。比如很多人失戀或離婚後,會變得非常積極,簡直無所不能,意思是我離了你,也可以過得很好。

但這時候的積極、無所不能,就是全能感的一種表現,而這時都伴隨著孤獨,這樣的人會非常抗拒深度而親密的關係。

更嚴重的是一些人在分手後,會產生一些全能幻覺,比如有人說,失戀後一次走在大街上,突然有了恐懼,覺得自己似乎有超能力一般,如果一發怒,整條街道會灰飛煙滅。

最嚴重的是洪秀全這樣的故事,他科考失敗,然後精神崩潰,產生幻覺,在幻覺中他發現自己是上帝的次子。

武老師認為,從精神病學的診斷看,洪秀全這個時候,已經是得了精神分裂症,有了典型的幻覺症狀。但這種現象在歷史的長河中實在太常見了,經常看到他們的身影,甚至左右了歷史的走向。

所以全能自戀是一個非常複雜有趣的心理。

總結

嬰兒的全能自戀,可以概括為:我一動念頭,世界就得立即按照我的意願來運轉。這在成年人身上有4類常見表現:

1.卓越強迫症:表達為「不優秀,不配活」。在嬰兒心中,真正渴求是「全能」與「完美」。完美是一種幻覺,而全能感,還有一種幻覺是——我可以創造一個世界。

2.行動困難症:想法多,但行動很難。這有兩個常見,而又不容易覺知到的原因:一,嬰兒只是提供想法,媽媽負責完成;二,我是完美的,我一動念頭世界就該照我的意願轉,世界不這麼做時,我就崩潰沒轍,想死了,常見於很多嚴重的拖延症。

3.誅心論:我要去追查你說的話,乃至你的想法和動機,我都不允許你在想法上對我不利,越是活在全能感中,就越是會有誅心論。

如果誅心論太嚴重,就會太懼怕想像,而會壓制想像的自由,結果也壓制了活力與創造力。成熟心智的一個起步標準,就是能區分想像和現實,並能知道,想法不等於行動,更不等於後果。

4.在關係中受傷後,會退行到孤獨的全能自戀中,這是全能自戀一個特別常見也特別嚴重的表現。

生命最初,活在全能自戀中的嬰兒,覺得自己要麼是「神」,要麼是「魔」,這是一元世界。

當和媽媽等人建立好關係後,他們就進入了二元世界和三元世界,全能自戀的能量都得以人性化。

思考

「不優秀,不配活」好深刻呀,想想那些不停的催促,用鞭子抽著,想讓某人變優秀。那些告訴你不努力,就有各種糟糕後果的人,現在醫生告訴我,那有可能是他生病了。

「誅心論」我經常會有,想要探索別人想法和動機的衝動和行為。現在想來我是不是不允許對方在想法上對我不利?哪怕僅僅是想法。好震撼。

現實發生了什麼?這是事實;對於這個事實個人是如何解讀的,是如何感受的,這是觀點;有了這個觀點是如何行動的。這是行動;行動過後多長時間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呢?這是結果。

這是完全不同的4件事,但生了病的人,會把它當做一件事。最後,願你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願你有一個被愛照亮的生命。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