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生命中出現的問題,如何對抗焦慮和恐懼?

2019-11-02   明天會更好651011

前文說到生本能和死本能,前者指向生長和滋養,後者指向攻擊和破壞。二者區別在於是否被看見,是否在關係中被接住。

任何一個動力一旦升起,就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如果它在關係中被接住,就意味著它得以生存,如果沒被接住,意味著它被否定,甚至要被殺死。

這時它的死亡焦慮就會被喚起,於是產生破壞慾望,要麼想破壞乃至摧毀客體,要麼想破壞自體。

一份動力的發展水準,是和它主人的心理發展水準相配的,嬰兒和心理發展水準偏原始的成年人一旦發出一份動力。

最初是抱著「我是神,我的意願一定會得到世界積極回應」的預期的,而沒有實現,就可能立即變成「魔」。

轉化破壞性,就是將死本能轉化為生本能,將死亡恐懼轉化成生命力。攻擊性,就是帶著主體感展開你的生活,要從一生的尺度來看這一點。

真實生活中,也許太恐懼了,太少去展現攻擊性,可以先試著從理性上明白,攻擊性到底怎麼回事,該如何安全無害的去表達攻擊性,尤其不傷害自己。

一旦體驗到攻擊性是怎麼回事,頭腦中很多疑慮就可以化開了。

問答

問:如何安全合理地表達不滿,才能既不傷害對方,也不傷害自己呢?

答:武老師認為,其中一個原則是:多使用「我的感受是什麼」這樣的句式,而少說「你傷害了我」。

如果你說「我很憤怒」,那意味著在表達自己感受,而一旦說「你傷害了我」,意味著在指責對方。

當然無論再有技巧,表達攻擊性時,可能難免會給對方帶來傷害。這時要看這個關係是否能承受,甚至化解這份傷害,一旦關係中有一方能很好地做到承受並化解,那兩個人會看到攻擊性就是生命力。

問答1

問:什麼是攻擊性?哪些表現可以視為攻擊性行為呢?

答:比如,我對你說「我很憤怒」,這就是在表達攻擊性,但如果我打了你,這就是破壞性。如果我不去攻擊你的身體,但我實實在在地破壞你的利益,這也變成了破壞性。

問答2

問:為什麼需要我發出攻擊後「母親或客體能讓我得以倖存」的感覺?而不是「母親或客體得以倖存」的感覺?是我的覺知模糊了嗎?

答:「母親或客體能在我的攻擊下得以倖存」,這是最具概括力的表達,裡面有兩層含義,一是母親或客體被我「殺」死,另一個是母親或客體懼怕被我「殺」死,而報復,我因此體驗到被殺死。

這兩個含義有一個共同點是,攻擊性就是死亡的力量。實際上攻擊性的發展需要兩個階段:

先是我太弱小,所以擔心表達攻擊性而被毀滅;接著我強大了,開始擔心我表達攻擊性,而傷害了所愛的人。當既不必擔心自己會被懲罰,又不擔心會傷害所愛的人時,攻擊性就完整地轉變成了生命力。

問答3

問:有沒有這種可能:人們通過電影、遊戲、體育等娛樂節目,釋放很多攻擊性,所以花的票錢很多時候是治療的費用。

答:是的,這是非常好的理解。

沒有被馴服的攻擊性,不能單純壓抑著。單純壓抑,見不到光的攻擊性,會化身為「惡魔」,一旦壓抑不住,開始像火山一樣噴發,那就會帶來巨大破壞。

所以人們要通過觀看有攻擊性的影視,玩有攻擊性的遊戲,以此來釋放心中的這個「惡魔」。所以,這一切都是治療。單純地壓制負能量的表達,不能真正帶來正能量。

問答4

問:父母接不住我的攻擊性怎麼辦?家裡吵架,母親可能叫上其他親戚來家裡指責我。

答:武老師的建議是,不要攻擊接不住的人,至少要少攻擊。

現實感很重要,如果表達攻擊性,只會給自己帶來傷害,給周圍人帶來痛苦,那當然要控制攻擊性。

你可以採取別的方式,比如找資深的諮詢師,他們受了大量訓練,更知道如何轉化攻擊性。

問答5

問:有沒有可能因為對a憤怒,就把這份憤怒發泄給b,然後對a的憤怒就消失了呢?

答:武老師認為不可能。這只是嫁禍行為,通常是不敢對a表達,轉而表達給b,自己貌似是宣洩了憤怒,但實際上對a的憤怒沒有真正消失,同時又破壞了和b的關係。

問答6

問:一個人身上沒有了攻擊性,是否就是把自己內心包裹得很嚴實的狀態?不向別人展示攻擊性,也不接受別人的攻擊性,就意味著這個人是孤獨的,也是交不到真正朋友的?

答:武老師認為是的。每個人身邊應該都有這樣的例子,那些有口皆碑的「老好人」,卻沒有什麼朋友。

因為攻擊性就是生命力,如果剝離了攻擊性,就意味著他沒了生命力,他既伸不出自己的能量,也接不到別人的能量,於是也就無從建立深度關係。

實際上,太孤獨的人,常常是要在自己的內在想像和外在現實之中,建立起一堵牢不可破的牆:一方面是為了防止外部世界攻擊自己;另一方面是為了防止自己心中那個全能自戀的「魔鬼」攻擊外部世界。

問答7

問:用愛去接住同事的攻擊性,會不會讓人覺得自己好欺負?會更加重同事的攻擊性?如果增加的話,那有些情況人要有意識的不用愛去包容對方,是這樣嗎?

答:如果真用愛接受同事的攻擊性,那放心一定會是好結果。但我們常常不是用愛,而是軟弱、膽小和恐懼,不敢將攻擊性打回去,因為擔心被報復被懲罰。

我們太多時候,把軟弱當成了愛,而事實上,愛,是需要力量的。並且之前的內容中,我們也講過權力規則和珍惜規則,以工作為核心的社會領域,其主要規則是權力規則,在社會領域使用珍惜規則,常常容易把事情搞得一團糟。

問答8

問:女兒之前出生時,立即被送進了新生兒病房,跟媽媽分離,而她一直表現為,不直接表達自己的願望,也很少為自己爭取。

但最近表現出很強的攻擊性,比如別的小朋友坐了她的位置,她會打人;碰了她,會立即說壞傢伙!不知道這樣的轉化是怎麼回事,是生命力逐漸強健嗎?該怎麼引導她?

答:武老師認為,至少孩子能表達自己的攻擊性,比被動封閉消極要好。

二戰時,溫尼科特觀察了,大量英國因為躲避戰爭和父母分離的孩子,最終認為能做出一些破壞行為的孩子,比乖孩子心理更健康。

如果心裡有破壞性,但從來沒表達,那是因為恐懼,擔心自己太弱小,如果以表達攻擊性就被滅掉,所以不表達。

現在孩子脾氣變大了,很可能是因為她覺得自己的力量增強了,外界也相對安全了,所以才可以這樣表達。

她不表達就永遠沒有被看到並修正的機會,而表達後,雖然造成了一定的破壞性,但這首先是呈現,有了改變的可能,並且攻擊性並不一定都是帶來壞結果,也可能會讓她和別的孩子處好關係。

別急著引導,先試著去共情,去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感受是怎樣的。推薦本書《父母效能訓練手冊》。

精神分析中有個術語叫「心智化」,意思是人需要學習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用行為,比如去攻擊對方的身體。

所以要引導的話,你可以幫助你的孩子去學習,如何用語言去捍衛自己,而不是用身體暴力。

問答9

問:經常在男朋友面前釋放自己的攻擊性,反而他很喜歡這樣,他認為這個是真實的我,這是為什麼?

答:女人喜歡在情緒上攻擊男人,男人要接得住,關係才能建立。

類似的,男人也會在身體上攻擊女人,性不就是這樣,在性中能酣暢表達攻擊性,而又不傷害女人身體的男人,會給女人帶來極大的愉悅。

一些男人真有這樣的邏輯:你在情緒上攻擊了我,我在身體上攻擊你時就沒有愧疚感了。攻擊帶來創造和生命,類似的景象太多了,比如,最初受精卵的形成,不就是一粒精子攻擊了一顆卵子。

所以,攻擊性還有著偉大的隱喻。

思考

表達攻擊性的孩子,比不表達的孩子心理更健康。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呈現,是看到,不要阻擋這一進程,這是一切的開始。

學習用語言表達情緒,而不是用行為。我什麼時候,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呢?是從學會分析自己的情緒開始的。

行為背後,是有動機的,有能量流動的。需要捕捉觀察,看到背後的內在原因是什麼?這樣才能把有攻擊性的黑色能量,轉化成白色生命力。

說到這,感謝寫作,因為寫作開始思考、觀察、記錄,先觀察,再思考,記錄下來,然後在不斷的總結,這樣就慢慢有了洞見。

最後引用一下武老師對化解攻擊性的理解:如果你只看到當下,那麼死亡焦慮時刻都在發生;但如果你看到整個人生的尺度,就會知道,你是生存的,你的動力是會隨著時間的累積、不斷投入有極大可能實現的。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