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決定你選擇的非理性信念,你不看看嗎?

2019-11-26   明天會更好651011

前文說到了,學心理學,每一位心理學大師以為的「真理」,都是和他們自身的特點乃至心理問題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艾利斯治療重點在於和來訪者的非理性辯論,把它們重塑成理性信念,然後就有了效果,進而引出新的感覺。

這與愛比克泰德的哲學是一樣的,認為我們自身之外的各種事物,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都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但我們可以控制信念,並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奉行這些信念。

理性信念與非理性信念

那麼,什麼是理性信念,什麼是非理性信念呢?武老師認為,這些定義是一種共識,不過當他這樣思考時,可能就是一種非理性信念。

所謂非理性信念,就是不符合客觀現實的想法,而理性信念,就是符合現實的想法。

這是一種通常的定義,常見於對理性情緒療法,做介紹的資料中,也難怪武老師因此一直對理性情緒療法不夠佩服。

前文說愛比克泰德時,可以看到其中的理性是有極為深刻的邏輯,也是斯多葛哲學的根本。

這個根本是,世界理性,或者說是神性,決定著事物的發展變化,它才是宇宙的主宰。

所以理性信念就可以理解為,洞察到並順應了世界理性的信念,而非理性信念則是個人自戀的執念。

前者是個人順應世界理性,而後者是個人試圖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世界之上。

11種非理性信念

艾利斯根據他的臨床經驗,總結出西方社會具有普遍意義的11種非理性信念,分別是:

1.自己絕對要獲得周圍人,尤其是周圍重要人物的喜愛和讚許;

2.要求自己是全能的,在人生道路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成就,才能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3.世界上有許多無用的、可憎的、邪惡的壞人,對他們應該歧視和排斥,給予嚴厲的譴責和懲罰;

4.當生活中出現不如意的事情時,就有大難臨頭的感覺;

5.人生道路上充滿艱難困苦,人的責任和壓力太重,因此要設法逃避現實;

6.人的不愉快均有外在環境因素造成,因此人是無法克服痛苦和困擾的;

7.對危險和可怕的事情應高度警惕,時刻關注,隨時準備他們的發生;

8.一個人以往的經歷決定了現在的行為,而且是永遠無法改變的;

9.人,是需要依賴他人而生活的,因此,總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人讓自己依附;

10.人應十分投入地關心他人,為他人的問題而傷心難過,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寄託;

11.人生中的每一個問題,都要有一個精準的答案和完美的解決辦法,一旦不能如此,就十分痛苦。

以上就是艾利斯總結的西方社會的11種非理性信念,這些非理性信念主要表現為:對他人、自己和周圍環境的絕對化要求。

這些要求針對自己時,一旦達不到,就會引來各種自我攻擊;而拿這些要求針對別人時,如果別人不符合,自己就容易生氣,並對別人充滿敵意。因此導致自己的情緒困擾,也導致人際關係的困難。

非理性信念的三種類型

艾利斯提出的非理性信念比較多,後來有學者將他概括為三類:

第1類絕對化要求

第2類過分概括化

第3類糟糕至極

如果你仔細閱讀前面11個非理性信念的話,我相信你會發現他們都和自戀乃至全能自戀有關。那當我們使用自戀和全能自戀的概念,理解起來就會變得很容易。

第1類絕對化要求,有時是非常直觀的自戀,如「我必須獲得成功」,「誰都不能對不起我」都是希望自己的意圖必須得到實現。

有時則是只有一個看似很對的觀點,如「社會上不應該有不合理的現象存在」,「男人應善待女人」等,但其實這些說法需要加上這麼一句「我認為」。

也就是說,我持有這個看起來毫無挑剔的觀點,只是為了顯得「我是對的」,而我持有這樣的觀點時,自然就是「我比你強」。

比如在微博上,經常有一些嚴重的女權主義者,是不能理性討論的,因為女權主義被他們當作絕對真理來講,如果你不贊同其觀點,就是反對女權,就是政治不正確,所以沒什麼好談的了。

第2類過分概括化,也就是以偏概全,通常是根據一次得失,就做了個大總結,特別是一件事沒做好,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例如一次考試失敗,一次演講失敗,一次求愛未果,就覺得自己是一無是處,產生嚴重的自卑感。

對他人和環境也是這樣,遇到一件不合理的事就推理出「這個世界沒救了」。艾利斯認為,這也算是一種法西斯主義,我們該學習把事情和人分開,知道一件事只是部分而已,不是因為部分不夠好,就從整體上否定一個人。這也是我們俗稱的「對事不對人」。

這個方面武老師見過最極端的是,一位高中女生的故事,她每次大考試成績公布後的兩三天,都想殺死自己,哪怕總成績考考年級第一名都不行。

只有一次例外,因為那一次她每一門課都是年級第一名,這是非常原始的全能自戀。這個女孩兒由衷地認為自己應該是完美的,而這就意味著一點小小的錯誤都是不能接受的,因為再小的錯誤也會戳破她的全能自戀,告訴她,你是人,不是神。

第3類糟糕至極,是指一件不好的事發生,就會覺得整個世界都要崩潰了。糟糕的本意是「不好了,壞事了」,但當一個人認為「糟糕透了」時,正因為是他覺得這是最最壞的事,是100%的壞,甚至可以說是滅頂之災。

艾利斯指出,首先從邏輯上講,這是錯的,因為一定有事情,比你經歷的事更糟糕。這個說法很有意思,最初學理性情緒療法時,武老師不是很懂,做諮詢時才發現:

這種「糟糕至極」的想法像一種『比慘』,當一個人說「我是全天下最不幸的人」時,實際上透露著一種深深的自戀感。

諮詢中常有人問:武老師,我的故事是你聽過的這類事中最慘、最可怕的事了吧?如果你告訴他們,不是甚至講一個比他們更慘的事例,他們反而有一點悵然若失感。

重塑的四個階段

理性情緒療法的學者們認為,各種非理性信念都可以找到上述三類特徵,那找到後該怎麼辦呢?艾利斯的辦法有4個階段:

1)解說階段:指出來訪者的非理性信念,並向來訪者介紹abc理論的知識。

2)證明階段:向來訪者證明,他的情緒困擾,是因為他自身深處的非理性信念。

3)放棄階段:不斷與來訪者對峙,幫助來訪者認清其非理性信念,最終達到讓來訪者放棄這些信念。

4)重建階段:幫助來訪者學會理性思維,以替代非理性思維,從而從而使他們建立更理性的生活哲學。

歐美國家做過很多關於諮詢效果的研究,理性情緒療法的療效還不錯,但就武老師個人而言,實在很難以接受,用理性情緒療法教育來訪者和來訪者辯論,把一套所謂理性信念傳輸給來訪者的這種邏輯。

此外,武老師還覺得愛比克泰德的斯多葛哲學中,那種理性美在理性情緒療法中不能被很好地看到。

他對於自身的邏輯性,或者說邏輯之美非常在乎,像艾利斯列舉的11條非理性信念,和後來學者總結的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其實都可以用全能自戀解釋的更為深刻、直接。

當然,如果一個理論只有邏輯美,而沒有實際用處,那也會是大問題。實際上有研究表明理性情緒療法不適合心理問題嚴重的人。

所謂問題嚴重的人,就是嚴重活在全能自戀的一元世界中的人,實際上理性情緒療法適合已經進入到二元世界,但還殘留著全能自戀想法的人,他們已經具備認識現實的理性思維能力,所以可以通過教育、辯論而改變他們的非理性思維。

至於那些基本停留在全能自戀的一元世界中的人,理性情緒療法就失去了價值,因為諮詢師會被來訪者排斥。

接下來我們再說說理性這個詞。武老師很喜歡斯多葛哲學的「世界理性」這個說法,不過他不認為人的內在慾望,就是所謂的非理性,和世界理性是衝突的。

從根本上他認為一個在關係中活出了自己的人,他的一切也就符合了所謂的「世界理性」,如果斯多葛學說的這個玩意真存在的話。

總結

1.理性信念可以理解,為洞察並順應了世界理性的信念,是個人順應世界理性;非理性信念則是個人自戀的執念,是個人試圖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世界之上。

通俗地說,非理性信念就是不符合客觀現實的想法,理性信念就是是符合現實的想法。

2.艾利斯提出的非理性信念,可以概括為三類: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這三類其實可以用全能自戀解釋的更為深刻、直接。

3.艾利斯提出的重塑非理性信念有4個階段:解說階段、證明階段、放棄階段和重建階段。理性情緒療法適合已經進入到二元世界,但還殘留著全能自戀想法的人。

4.從根本上武老師認為,一個在關係中活出了自己的人,他的一切也就符合了所謂的世界理性。

思考

這個非理性信念解說的好殘酷、好真實啊。現實中就是有些人有強烈的非理性信念,或非理性自戀。

可能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時候講道理的效果不好?一是人是情感動物,情緒比語言更能影響人;二講道理對只對願意聽的人,會反省的人,自我處於二元世界的人有效,對於絕對自戀、處於一元世界的人,是有理說不清的。

對於很多人來說:我只想要,要個擁抱,你卻非要跟我講道理……

其實我也存在很多非理性信念,比如一件事我應該做得比你好;我是個好人;我應該獨立;我應該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可;

經常被教育:出現問題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現在才明白,很多時候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自戀,所以很多焦慮和自我攻擊是不必要的。內省而不愧疚,才能走得更遠更輕鬆。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