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絕非繡花枕頭,在官渡有望全殲曹操大軍,卻因為一個弱點輸了

2023-09-16     半壺老酒半支煙

原標題:袁紹絕非繡花枕頭,在官渡有望全殲曹操大軍,卻因為一個弱點輸了

在建安五年之前,最強大的諸侯不是曹操而是袁紹,劉備只是依附於袁紹的一個失敗者,其地位尚在顏良文丑之下:如果說顏良是袁紹先鋒大將,文丑是第二先鋒,劉備則是第二先鋒的副將。

無論是《三國志》、《後漢書》還是《三國演義》,記載和描述的延津口之戰,劉備的排名雖然在文丑之前,但是毫無疑問,文丑是主將,劉備是副將,所以文丑被斬殺,而劉備似乎並不是曹軍的主要目標。

從袁紹對劉備的態度來看,此人絕非泛泛之輩,他手下人才濟濟,也就可以理解了:「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譚,先主故茂才也,將步騎迎先主。先主隨譚到平原,譚馳使白紹。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

劉備窮途末路,袁紹大張旗鼓高接遠迎,無疑是千金買馬骨:像劉備這樣跟我有仇的人來投奔,我尚且能不計前嫌待為上賓,天下英傑,豈能不趨之若鶩?

有專家說袁紹就是個「繡花枕頭」,但是我們細看史料就會發現,袁紹外表確實很漂亮,說他是繡花枕頭,那麼前期枕頭裡裝的就應該是珍珠,只不過是後來人老珠黃,成了蝴蝶也發愁的明日黃花,這就叫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

熟讀三國史書的讀者諸君當然知道,董卓霸京師兇殘暴虐,真正敢跟他拔刀正面硬剛的,只有袁紹一人而已,曹操根本就沒有獻刀行刺,他是直接跑掉了。

袁紹的悲催,在於跟曹操生在同一個時代,要是沒有曹操,估計袁紹還是有機會取代董卓的:袁紹確實是做了很多錯事,但也不是一點勇氣和能力都沒有,起碼在建安五年之前,劉備只是他的小弟,荊州劉表、江東孫策(孫堅已於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被劉表的部將黃祖射殺)、白馬公孫瓚、益州劉焉、漢中張魯,都無法與袁紹抗衡。

咱們今天的話題,就是根據史料來盤點一下袁紹的三個高光時刻,然後再分析一下他為什麼會敗給曹操。

四世三公家族的庶子袁紹和太尉曹嵩的庶子曹操曾是一對「好兄弟」,估計當時洛陽百姓提起這兩個公子哥都頭疼:他們仗著家族勢力胡作非為,連人家的新娘子都敢搶,還有什麼荒唐事是他們不敢做的?

在洛陽鬼混的時候,袁紹就曾被曹操戲耍——偷新娘子那次,小個子曹操一溜煙地跑掉,還坑了掉進灌木叢被掛住的袁紹一把:「賊在這裡!」

如果袁紹不發急跳出,肯定會被逮住暴打。曹操這一手可以叫渾水摸魚、瞞天過海,也可以叫調虎離山、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總而言之吃虧的都是袁紹。

袁紹長得比曹操漂亮,也比較能「禮賢下士」:紹有姿貌威容,愛士養名,又好遊俠,與張孟卓(張邈)、何伯求(何顒,不肯出任董卓長史,謀劃誅殺董卓,事發被囚而亡)、吳子卿(吳臣字子卿,也有史料說名吳巨,就是劉備兵敗荊州準備去投奔的那個)、許子遠(許攸)皆為奔走之友。既累世台司,賓客所歸,加傾心折節,莫不爭赴其庭,士無貴賤,與之抗禮,輜軿(豪車)柴轂(破車),填接街陌。

除了這五個,還有大名鼎鼎的曹操,但是袁紹的第一個高光時刻,曹操可能沒有看見,也可能是看到之後發覺董卓難以抗衡,就逃回家鄉去招兵買馬準備起兵逃董了,袁紹在朝堂上差點跟董卓火拚,顯得十分霸氣:「卓議欲廢立,(袁紹反對)卓案劍叱紹曰:『豎子敢然!天下之事,豈不在我?我欲為之,誰敢不從!』卓復言「劉氏種不足復遺」。紹勃然曰:『天下健者,豈惟董公!』橫刀長揖徑出,懸節於上東門,而奔冀州。」

袁紹發脾氣走掉,董卓倒沒了脾氣,他不但沒有對袁紹進行追殺,反而封其為勃海太守、邟鄉侯。

袁紹一怒成名,迎來了他的第二個高光時刻:後將軍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胄、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河內太守王匡、山陽太守袁遺、東郡太守橋瑁、濟北相鮑信等人,每人帶著數萬大軍共抗董卓,並推舉袁紹為盟主。

袁盟主並沒有忘記他的接頭兄弟曹操,也封了他一個「行奮武將軍」——很多電視劇演的曹操是討董聯軍二把手,事實上曹操只有五六千人馬,是諸侯中實力最弱的一個,後來在追趕董卓(董卓裹挾漢天子劉協從洛陽遷往長安)的時候又中了埋伏,被消滅了一大半。

曹操無奈之下四處招兵,結果也不順利:「太祖兵少,乃與夏侯惇等詣揚州募兵,刺史陳溫、丹楊太守周昕與兵四千餘。還到龍亢,士卒多叛。至銍、建平,復收兵得千餘人,進屯河內。」

「借兵」並非劉備專屬技能,曹操剛起家的時候也沒少求人,但是借來的兵總不會跟新主公一條心,叛逃是家常便飯。曹操後來肯借兵給劉備,也是知道關鍵時刻,那些兵不會替劉備賣命,所以劉備帶著借來的曹軍敢殺蔡陽,但是望見曹操的旗號就單騎開溜——跑慢了,就可能被「部下」逮起來了。

曹操招兵買馬恢復元氣,袁紹也沒閒著,他也聚攏了大批人才,孔融對荀彧說的那番話,也不是憑空吹噓袁紹:「袁紹士廣民強,其部下如許攸、郭圖、審配、逢紀皆智謀之士,田豐、沮授皆忠臣也。顏良、文丑,勇冠三軍。其餘高覽、張合、淳于瓊等俱世之名將。」

袁紹年輕的時候,也是比較有膽氣的,威震北方的白馬將軍公孫瓚就是被他殲滅的,在殲滅公孫瓚的戰鬥中,袁紹有霸氣了一回:「紹先令麴義領精兵八百,強弩千張,以為前登。瓚輕其兵少,縱騎騰之,義兵伏楯下,一時同發,瓚軍大敗,斬其所置冀州刺史嚴綱,獲甲首千餘級。」

公孫瓚兩戰皆敗後實施突襲斬首行動,而袁紹的主力都在追擊,所以中軍比較空虛:「唯衛帳下強弩數十張,大戟士百許人。瓚散兵二千餘騎卒至,圍紹數重,射矢雨下。田豐扶紹,使卻入空垣。紹脫兜鍪抵地,曰:『大丈夫當前斗死,而反逃垣牆閑邪?』促使諸弩競發,多傷瓚騎。」

在漢末亂世的大魚吃小魚兼并戰爭中,公孫瓚、呂布都成了勝利者的養料,袁紹和曹操越吃越肥,最後一頭虎鯨、一頭巨齒鯊匯聚於官渡,結果袁紹被咬掉了尾巴。

官渡之戰是擊潰戰而非圍殲戰,袁紹損失了謀士許攸、戰將顏良、文丑、張郃、高覽、淳于瓊,傷筋而沒有動骨——他的地盤沒有丟,三個兒子和一個外甥都在:換做是曹操,即使五子良將全都噶了,只要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休、曹純、曹真沒死,他就有東山再起的機會,袁紹的核心力量並沒有全部折損,卷土沖了也未可知。

但是官渡之戰後,袁紹就一蹶不振,並於建安七年鬱鬱而終,估計他臨死前也會大喊:「既生紹,何生操!」

在東漢末年,似乎除了曹操,沒有人是袁紹的對手,劉備當然也不行,於是有人說,袁紹之敗,就是不該發起官渡戰役,而是應該採納田豐的謀略:「操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未可輕也,今不如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後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人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

沮授也贊成田豐的意見:「分遣精騎,抄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如此可坐定也。」

我們細看漢末群雄割據地圖,就會發現田豐的建議也不靠譜,如果袁紹是曹操,固然可以採納,但當時的情況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越來越大,時間對曹操有利而對袁紹不利,分兵襲擾之策,曹操用來可以,袁紹還真不能用——袁紹地盤大,曹操地盤小,戰火四起,疲於奔命的是袁紹而非曹操。

曹操需要時間發展壯大,所以並不主動招惹袁紹,真要像田豐說的那樣各自發展三年,曹操就可以俯視袁紹了,所以曹操等得起,袁紹卻熬不住。

古往今來的戰爭,都是弱勢一方襲擾強者,強勢一方都想畢其功於一役,田豐要留給曹操三年時間,實際是養虎為患,這可能是謀士們都想多過幾年安穩日子,不想跟著主公去闖槍林箭雨。

在是否向曹操開戰的問題上,田豐沮授的意見有道理但未必全對,郭圖、審配的話也不是全無道理:「十倍則圍之,五倍則攻之。今以明公之神武,連河朔之強眾,以伐曹操,其勢譬若覆手。武王伐紂,不為不義;況兵加曹操,而雲無名!且公師徒精勇,將士思奮,而不及時早定大業,所謂『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此越之所以霸,吳之所以滅也。監軍(沮授)之計,在於持牢,而非見時知幾之變也。」

曹操的首席謀士荀彧也承認袁紹確實有十倍兵力,如果袁紹在兵力十倍於曹操的時候不主動進攻,非要熬上三年,把曹操養壯了再打,讀者諸君坐在袁紹的位置上,會做出怎樣的抉擇?

袁紹趁著曹操羽翼未豐而展開決戰,打贏了歷史就會改寫,袁紹的形象也就會高大許多。都說不以成敗論英雄,但史書都是勝利者書寫,又有幾個失敗者會被寫成英雄?袁紹很憋屈地輸了,於是他就成了無能的繡花枕頭,於是新的問題也出現了:如果袁紹真是豬八戒的脊樑,曹魏為什麼要忍氣吞聲把大將軍之位讓給他,而自己只當一個叫起來也不霸氣的司空?

漢朝的司空和御史大夫是一個官職,只不過名字在不同時期不同而已。在建安十三年前,曹操一直是司空而不是丞相,袁紹的討曹檄文中對曹操的稱呼也是司空,最後司空曹操擊敗了大將軍袁紹,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在筆者看來,袁紹最大的毛病就是不夠狠:對敵人不狠,對部下不狠,對兒子不狠。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袁紹身邊的人,總是蹬鼻子上臉,不管袁紹下什麼命令,他們總是要爭論一番以顯示自己的高明。

我們看官渡之戰雙方的表現就會發現:曹操說一不二令行禁止,袁紹不管說啥,手下都會分成兩派吵得烏煙瘴氣。

記得有位企業家說過:即使是錯誤的決策,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堅決執行,也可能取得良好效果;再正確的決定,下邊執行的時候螃蟹與仙鶴拉車,也會把車拉散架。

袁紹沒有梟雄的狠辣,所以在決策時難免徘徊猶豫,而戰機稍縱即逝,優柔寡斷的袁紹輸給曹操,也就是應有之義了,曹操說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這評價,看起來還是比較公允的。

曹操和袁紹年紀差不多,但很顯然家有悍妻的袁紹比妻妾眾多的曹操老得快,這就是心事太重不夠狠,讀者諸君對袁紹肯定也有更公允的評價:在您看來,袁紹及早與曹操開戰是對是錯?如果是您指揮袁紹大軍,會怎樣打贏官渡之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ec4e89138e4f7cf7cb48e6806fb1b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