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學藝術教育:關注創意思維和審美體驗

2023-05-08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日本中小學藝術教育:關注創意思維和審美體驗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教育是一首詩 音樂: 曹芙嘉 - 教育是一首詩

日本中小學藝術教育:

關注創意思維和審美體驗

作者|李冬梅

當前,日本社會普遍認為,工業時代偏重理性、追求分數成績的教育已經無法適應信息化時代乃至未來超智能化時代的多元需求。日本政府於 2018 年修訂的新一期《學習指導要領》、2018 年出台的《面向 5.0 社會的人才培養》等政策法規均認為,不論時代和技術如何發展,人類的感性認知和自主創意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原動力,高科技的孕育離不開感性思維和有創意的心靈。伴隨人一生的創造力、感受力及美感經驗關乎國家和人才的競爭力,這股力量更為深邃、力量更為巨大、影響也更為深遠。近年來 , 日本藝術教育的關鍵詞體現在「審美體驗」「創意」和「銜接社會」。

朱永新:藝術教育為什麼很重要?

日本家庭課:生活化教育的樣子

循序漸進的藝術教育培養目標

每十年修訂一次的《學習指導要領》是引領日本中小學教育教學的課程大綱,會根據時代社會的發展變化適時做出調整,最新一次修訂出台的《學習指導要領》於 2016 年 12 月頒布出台,並於 2020 年起從小學階段開始普及落實。最新版《學習指導要領》對日本中小學階段的藝術教育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進行了詳細說明。在日本,藝術教育相關的學科涉及小學階段的圖畫工作、音樂,初中階段的音樂、美術,以及高中階段的音樂、美術、工藝和書道。不同學科的教學培養目標會根據學生的發展階段而循序漸進。例如,小學音樂教育強調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基本感知、鑑賞與表達能力,到了初中就開始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對音樂文化的理解、音樂相關的創作能力以及更深層次的鑑賞力;小學美術課的名稱為「圖畫工作」,偏重對圖形、造型的基本感知,並要求學生初步製作手工作品,到了初中美術課才開始被稱作「美術」,強調從美術的視角培養學生的鑑賞與創作能力(詳見表 1)。

豐富多樣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方式

教學內容注重藝術「表達」和「鑑賞」

日本中小學的藝術教育注重素質的培養,重視人的 創意思維和審美體驗,強調個性的形成與發展。在教學內容方面注重藝術「表達」和藝術「鑑賞」,在教學方式方面也緊緊圍繞「表達」和「鑑賞」開展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藝術「表達」重視學生自身對藝術內容、形式的掌握及基本藝術創作能力的形成;藝術「鑑賞」則引導學生對藝術作品的內涵、形式、主旨等進行品鑑並與自身生活、環境等進行銜接思考。

以日本美術教育為例,日本中小學美術教育的「表達」模塊,通過造型遊戲、手工製作、小組活動等方式開展會話、雕塑、設計活動,利用泥土、黏土、木頭、紙張、蠟筆、水彩、針線、小刀、鋸子、釘子、錘子等多種工具,讓學生動手動腦進行美術創作;而美術「鑑賞」不僅僅是對名作的鑑賞,更有對自然、對生活,甚至對學生自己作品的鑑賞。日本中小學不僅在教室內開展優秀作品的品鑑 分析活動,還會深入地方美術館,讓學生感受藝術之美。不同階段的課程設置和學習側重點有很大不同。重點強調藝術與生活、自然的聯繫,注重引導學生去關注周邊環境,並嘗試描繪出來。小學三年級學生已能繪製出生活周邊的生態環境地圖,包括大街小巷、河流農田、公民館、警察局、商店超市等等。在日本,藝術教育相關的美術課、音樂課等都是必修課,小學美術課時安排在每周2~4 小時,確保學生有充足的學習時間。

王庚飛:了解西方藝術,讀這3本書應該夠了!

課程設計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

日本藝術教育在課程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尤為關注本土文化的傳承,將藝術教育和地域文化、學生生活有機融合,教育內容凸顯區域特色,教學活動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幫助學生形成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用美術、音樂等表達本土元素和本土文化。讓學生認識、了解並創造性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藝術,不斷探索和建構具有地域特色的藝術課程。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不僅日本畫、日本版畫、傳統製作等學習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日本獨特的花道、茶道、書道、劍道以及日本傳統藝能的狂言、落語、三味弦等也是重要的學習內容。

例如,初中生在茶道課上就要採用傳統跪式坐姿席地而坐,儀態端莊、衣著整潔,沏茶、敬茶的動作都要合乎規範,教師身穿和服,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日本茶道中每一個步驟的規矩、對待賓客的禮節等,還會在沏茶和敬茶環節之後讓學生思考茶道中的文化精髓,體會「一期一會」的精神,即人的一生之中可能只能夠跟對方見面一次,應以「難得一面、世當珍惜」的心情共話茶事。

小學生的花道課堂則氣氛更為活躍,學生們會嘗試使用剪刀等工具,在老師的帶領下學會花枝的剪裁和擺放位置等,在此過程中,老師會帶領學生去想像,將學生手中的花比喻成青山、流水等,並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日本花道中的「天地人和」理念。通過這些聚焦傳統文化的藝術教育,讓學生學習傳統禮節和倫理道德,提高動手能力和審美情操,理解日本藝術的精神追求,培養深厚的愛國思想。

日本家庭課:生活化教育的樣子

東京開展「藝術家進校園」活動

在日本文部科學省制訂的《學習指導要領》中,文化社團與體育社團均為「課外文體社團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定位為學校的特別活動,作為學校教育的環節之一,文化社團活動對提高文化素養和文藝技能,培養責任心及團結意識,形成理想的人際關係等有著重要意義。日本從小學到大學,幾乎每一所學校都設有文化社團,其內容十分廣泛,涵蓋了演奏、合唱、戲劇、日式太鼓、插花、美術、工藝等。

2019 年,日本東京開展了為期一年的「藝術家進校園」活動,將國內外知名藝術家派往都立高中,讓藝術家親自指導學生們的文化社團活動,通過這種專業且高水平的技能指導,提升學生們的文化素養及文藝技能。「藝術家進校園」活動由東京教委主導實施,通過鎖定國內外知名藝術家並在協調日程安排後最終確定了 10 位進 校園的藝術家名單。10 位藝術家分別對應 10 所都立高中,活動期間藝術家親自蒞臨學校的文化社團活動,學生能夠直接看到藝術家的演奏及創作過程、直觀感受藝術文化的魅力,並能在藝術家的專業指導下學到一定的技能。例如,日本知名作家及演出家鴻上尚史蒞臨了都立日比谷高中的戲劇社團,日本知名歌劇歌手林美智子蒞臨了都立小金井北高中的合唱社團,日本知名樂隊指揮家小林研一郎蒞臨了都立青山高中的管弦器樂社團。都立高中教師表示,「藝術家進校園」活動提高了學生參與文化社團的積極性、提升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以及文藝技能、強化了校內教師的文化活動指導能力。此外,東京都教委正在致力於將「藝術家進校園」等文化社團活動的相應成果向其他都立高中進行普及推廣。

美國為何如此重視藝術教育?

芬蘭落實藝術教育的五大路徑

打造與社會資源融會貫通的藝術學習環境

日本新一期《學習指導要領》明確指出,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藝術家工作室、地方文化財產等都是學生藝術學習的廣闊資源,並強調,對社區資源常態化和高效能運用是確保學生深入體會藝術、培養情操的重要路徑,應構建舉全社會之力的「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藝術學習環境。

例如,日本山口縣立美術館就積極開設面向學校的項目活動,包括了設定專門的時間或場次僅供學生在美術館進行圖畫工作或美術作品鑑賞,允許學生集體前來開展社會參觀學習或職場體驗,甚至還會派遣美術館工作人員前往學校為學生提供專業的美術作品鑑賞課堂。與此同時,山口縣立美術館設立了教師日,定期面向縣內幼兒園和中小學美術教師開展研修會,主要內容有美術館大型展覽會、研究人員講座、專業人士演講等。美術館以館內收藏品和常設展覽為主題,以歷史發展、未來方向等為內容開展講座,工作人員和美術教師可交換意見、切磋美術技能手法等。此外,還會圍繞鑑賞課教案指導、區域藝術家工作室參觀等話題進行討論。

此外,日本文化廳近年來主導並推動「基於文化藝術的兒童培養綜合事業」,在日本小學和初中開展由一流文化藝術團體舉辦的巡迴公演,或面向小學和初中派遣藝術家,確保學生擁有鑑賞並體驗高質量文化藝術的機會。同時,通過系統性、可持續地開展藝術家提供的研討活動,培養學生豐富的創造力、想像力、思考力和交流能力,進而創造優秀的文化藝術。具體來講,該項事業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巡迴公演,由文化 廳選定文化藝術團體到學校的體育館或文化設施開展巡迴公演,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鑑賞和品味,進而開展文化藝術團體與學生合作的協同表演,在公演前一個月左右,這些文化藝術團體會提前到學校開展鑑賞指導和協同表演所需的技能指導;二是派遣藝術家,根據中小學文化藝術活動相關需求,由文化廳直接派遣或委託非營利性機構向學校派遣藝術家,為學生提供相應領域的講座、才能表演和技能指導等,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會文化藝術的魅力、理解懷揣夢想的重要性,致力於培養具有美好心靈和豐富情感的文化藝術傳承者;三是藝術研討,通過派遣藝術家,在中小學開展融入了專業藝術表達手法的持續性研討活動,學生們一同解決並沒有唯一正確答案的諸多課題,提升創造力、協同力以及交流能力。

總之,日本中小學藝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理解相應知識和掌握相關技能的藝術修養型人才,更不是為了造就音樂家、畫家、雕刻家和圖案設計師等,而是在普遍一般的教育中,通過藝術的教育培養具備全面協調能力的人才,而非偏重智育的不平衡的人。

來源|第一教育專業圈、守望新教育。本文作者單位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本文原載於《上海教育》雜誌2021年12月10日出版,版權所有,更多內容,請參見雜誌。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王庚飛:美育是什麼?美育有什麼用?美育和每個孩子的未來發展有什麼關係?

新教育實驗的藝術教育——生活因藝術而幸福,人生因藝術而完整

汪正貴:用藝術教育培養完整的人

陳鐵梅:人生美化,人心凈化——藝術閱讀,讓靈魂度化

朱永新的藝術清單——生命因藝術而潤澤,精神因藝術而升華

梅子涵:小孩子要走向大藝術,大藝術要走向小孩子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分會:關於發展團體會員、個人會員的通知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讓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be443088d05716984a906b2251efc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