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不讀行知,何以為師?

2023-10-22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朱永新:不讀行知,何以為師?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不讀行知,何以為師?

作者|朱永新

朱永新按:昨天的《中國教育報》發表了我為新教育研究院李鎮西博士的新著《重讀陶行知》撰寫的序言《追隨陶行知,踐行真教育》。陶行知先生的著作,在生長在中國教育土壤上的,總是常讀常新。作為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也期待有更多的學陶研陶師陶的成果問世。——朱永新教育觀察(2022.7)

陶行知:第一流的教育家——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

行知箴言|陶行知論新教育——什麼是新教育? 新教育究竟新在何處?

我一直認為,李鎮西是陶行知的真正傳人。鎮西與陶行知是跨越時空的同志,是心靈相通的知己。有一位一線老師曾經在文章中寫道:讀了陶行知你就會發現,李鎮西與陶行知在思想上、理念上、方法上乃至文章風格上都有驚人的相似。讀懂了陶行知,你就可以理解李鎮西;而讀懂了李鎮西,你就可以走進陶行知。此言確也。

我看過鎮西的書房,書櫥里陳列了各種版本的陶行知先生的著作。他告訴我,其中許多著作已經讀過無數遍了。我想像著他在緊張的教學和管理工作之餘,在燈下讀陶行知先生著作的情景,感慨他真誠的追隨。他曾告訴我,越讀陶行知,就越覺得陶行知沒有離去,就在今天的中國,就在我們身邊。

我去過鎮西的學校,校園有兩個重要的景觀:一個取名為「蘇園」,為了紀念蘇霍姆林斯基先生;一個則是「陶園」,為了紀念陶行知先生。鎮西當時告訴我,蘇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是他的兩位精神導師。他說:「我並沒有自己原創的教育思想,我的教育信念和教育理論都來自包括陶行知和蘇霍姆林斯基在內的中外教育家。我的全部努力,都是為了讓蘇霍姆林斯基思想中國化,讓陶行知思想當代化。也許我一生都不能實現這個理想,但我願意點點滴滴地去嘗試和探索。」

李鎮西:教師的解放與超越 ——讓自己有一顆乾淨、純粹的教育心

李鎮西:什麼樣的師生關係,才是「好的教育」?——好的關係,至少應該具備五個特點

鎮西追隨陶行知,踐行平民教育。陶行知先生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著名的平民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其教育思想對中國教育史有著深遠影響。他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全中國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機會。他紮根在中國的田野上,親自辦學校,用膾炙人口的理念、詩化的語言,擊中人心。他所創辦的鄉村教育,為鄉村振興鋪路,成為改造民心的途徑。

而鎮西當時任校長的學校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是一所以當地失地農民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為主要生源的學校。所以,鎮西在辦學的過程之中,以陶行知的理論引領學校的發展,踐行著平民教育的思想,把自己的學校定位為為最普通的老百姓辦好家門口的學校。他和老師們的努力是有價值的,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不但學校得到了良好的社會口碑,還得到時任總理溫家寶的批示高度肯定:「他(李鎮西)走的鄉村平民教育之路是正確的,他和同事們通過『提升教師、關愛孩子和影響家長』三件事,讓孩子們享受優質教育,富有創意,符合實際,抓住了素質教育的關鍵問題。他們所從事的事業是高尚的,我向他們表示敬意。」

《重讀陶行知》李鎮西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鎮西追隨陶行知,踐行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思想,即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眼睛、嘴、時間、空間,要培養「真善美的活人」,這與當下「雙減」政策不謀而合。我們應該讓孩子從單純的課本中解放出來,將孩子推入大自然、大社會,變成立體、開放且生動的「活人」。

鎮西對此也深得陶行知先生的精髓,從他任教之初的「未來班」開始,他就引導學生關注窗外的世界,懂得社會的生活,讓學生擁有一顆自由的心靈。他提出「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把語文課搬到了菜市場、岷江邊、油菜花地里,還帶著學生走向社會,在街頭找錯別字,進行各種社會調查……須知那是在20世紀80年代,可以說,鎮西至少提前了十年實施素質教育,這不是他有什麼「先見之明」,而是因為他心中有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反對培養只會考試答題的「書呆子」,主張以培養學生素養和能力為中心,而不單單是以知識和考試為中心。陶行知先生的教學邏輯先是「做什麼」「教什麼」,最後才是「學什麼」。在教育實踐中,陶行知先生尤其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鼓勵學生主動探索,揚長避短。在「修鐘錶」的故事中,他高度評價孩子的好奇心;在拒絕為兒子開假學歷證明的故事中,他強調要老老實實做人,實事求是處理問題;在「四塊糖」的故事中,他從錯誤行為中看到良好的動機,推崇從正面教育孩子,非一味批評指責,體現出他與眾不同的教育智慧與教育藝術。

鎮西也旗幟鮮明地反對應試教育,他認為要站在社會的高度看教育,站在教育的高度看課堂,要能夠看到超出「分數」本身的東西,才能獲得好分數。教學的目的不只是知識,更不是分數,而是育人,或者說,課堂教學是育人的重要途徑。教學,除了讓學生獲得知識,掌握能力,還要形成信念、滋養人格。陶行知先生認為,好教師最根本的是要有社會改造家的精神。鎮西高度認同這個理念,他繼承陶行知先生「教人求真,學做真人」的精神,在自己的班級和課堂,把做人放在首位,同時注重鼓勵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質疑精神,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為未來中國培養社會主義公民。

作為新教育研究院院長,鎮西一直倡導「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認為最好的教育是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是把每個孩子的天性、潛能和特長發揮出來,而不是一味地「補短」,同時,也要允許孩子犯錯誤,在這個過程中成長,可以允許孩子「野」一點兒、「猛」一點兒,去做想做的事情,激發孩子的創造力。這些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也都是一脈相承的。

在我看來,這本《重讀陶行知》不僅僅是鎮西的讀書筆記,更是他多年來學「陶」、思「陶」、踐「陶」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通過鎮西的這本書作為橋樑,我們可以進入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寶藏。鎮西幾十年的讀陶經歷,就是一位教師從追隨傑出教育家到走向教育專家的成長史。

只要堅守初心,追隨大師,每一個老師都可以成為陶行知式的教育者。

(作者系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

新時代的陶行知與「新教育」

朱永新:教育,是一顆顆心的碰撞與交融——「自新,常新,全新」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之「八字」精髓——要做一個整個的人

周洪宇:我們為何頻頻回眸陶行知?

李鎮西: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是什麼?——「四個不停、四個學習」,讓教師的生命之花燦爛綻放!

李鎮西:學校教育無論多麼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補充——回歸樸素和幸福的教育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因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新教育實驗通識與實踐五十講: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幫助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同道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b5446e47bcaa99d6d2daf0c4c9f84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