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教師必備的「軟技能」都有哪些?

2023-11-08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未來教師必備的「軟技能」都有哪些?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關注守望新教育,一起守望真善美】

「純真而不欠聞達,善良而不失堅強,把生命高舉在塵俗之上,又融化於社會之中。」——李克強

未來教師必備的「軟技能」都有哪些?

作者|李希貴 王崧舟等

01

軟技能,每個人必將迎來的一次能力升級

人的能力可以用三種尺度來衡量:技能、資源和影響。技能,是一個「點」,越多越好;資源,是一個「盤」,越結構化越好;影響,是一種「力」,越可持續越好。

人一生的成長,就是從追求自身的「技能點」,到維護空間中的「資源盤」,再到延續時間中的「影響力」。這個過程,就是從硬技能到軟技能的升級。如今,社會正用軟技能的標準來衡量我們:有多少正向影響力?能組織多少人共赴協作?

軟技能不是「本事不夠,態度來湊」,不是「用情商替代智商」,不是「用人際關係迴避正面競爭」,它指的是一整套與人際關係和社會協作相關的能力。簡單說,硬技能是一種操控世界的能力,它的處理對象是「物」。軟技能是一種影響他人的能力,它的處理對象是「人」。

因此,掌握所謂的軟技能,無非就是學會像一名「設計師」那樣,從不變的人性和萬變的人情中把握這個世界的規律。軟技能,以人為起點,也以人為終點。人,既是軟技能的手段,也是軟技能的目的。

其實,這樣的要求古已有之。孔子當年就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在別人的影響力下隨風俯仰,即使再根深葉茂,也不過是一株草。如果終有一天,我成長為一名君子,那我就會像風一樣,方向明確、浩蕩而行、吹拂草木、影響他人。

所謂成長,就是認知升級

周增為:教師的三種基礎能力——共情能力、審辨能力、自建構能力

02

未來教師必備的「軟技能」有哪些?

價值感:

決定教育人生可以抵達的高度

今天的教師,直面一場「向前築路」和「向天盜火」的複雜變革,歸根結底這需要一份深刻的「價值召喚」。價值感的確立,確立的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人生的穹頂;一個人內在價值的濃度,決定了教育人生可以抵達的高度。

比如,愛是一種價值的召喚。在我看來,愛是生命存在的本質,是人類社會賴以延續的「精神能源」,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源源不斷地去發現與開採,源源不斷地提煉和輸出。而只有真正活在愛中的人,他的教育人生才具有包容的能力、相信的願力、等待的定力……而這,正是一位偉大的教師最核心的精神力量。

比如,夢想是一份價值的召喚。正如清華大學錢穎一教授所說,幫助一個人學會造船,首先要給他一個大海的夢想。需要提醒的是,真正的夢想,不是大腦中的奇思妙想,夢想永遠起步於行動——只有建造花園的人,才會去想像與等候秋天的果實。

有人說,決定一個房間的布局,往往是牆角「電插孔」的位置。因此決定我們真正的夢想、行動和人生格局的,同樣是一個人「生命插電孔」的位置。今天,願你我都認真打量那些古往今來從未消失的價值,並對自己的人生重新布局。

價值是意義的源頭,今天的價值決定未來的樣子。熬出意義,是教育人註定的生命故事;相信未來,是我們必須完成的心靈大課。

保持優秀的5種能力——保持目標清晰,找到自己的價值

教師勞動複雜、崇高、富於「生成性」——創造是教師價值之所在

好奇心:

教師創造力最關鍵的部分

在我看來,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但好奇心比想像力更重要。原因是,好奇心更接近普遍的人性:人天生就有好奇心,而且它是人的「內動力」「內生力」最重要的一部分。所謂「倦怠」,不就是沒有了內生力和內動力了嗎?

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認為,教師的教學創造力=(價值觀+知識+技能)×(好奇心+想像力)。在這一鏈條里,好奇心是教師創造力的一部分,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部分。

教師的好奇心,顯現出三個層次,也代表了三種價值取向。

第一個層次,對學生生命及其特性的好奇,這是教師好奇心的前提起點;

第二個層次,對育人過程及其方式的好奇,這是教師好奇心的核心根本;

第三個層次,對教育本身及其追求的好奇,這是教師好奇心的理想境界。

最高境界或者理想境界的教師好奇心,是對教育之真、善、美的好奇心,在內心深處充斥、洋溢著「追求教育真理的熱情」「探尋教育之善的渴盼」和「發現教育之美的憧憬」。說到底,教師的好奇,無非是對教育之真的好奇、對教育之善的好奇,以及對於教育之美的好奇。這些好奇轉化為一個個問號、問題,變成他們的教學主題和研究課題。

所以,「終身學習」就是「終身好奇」,終身好奇是終身學習的內在動力。

一切優美的花,都來自於好奇心這顆種子——你好,好奇心

朱永新:把兒童的好奇心引向深入——《複雜性理論與教育問題》讀與思(15)

審美力:

教師直面終極關懷的最高生命力

蘇軾晚年有言:「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這已經完全契入生命的審美境界。

就教師而言,「眼前見學生無一個不好人」,乃是審美化的職業情懷。

以審美之眼看待學生,真正看見每個學生的存在之美,不迎不拒,不取不舍,無判斷,無分別,與學生同心相應、同氣相求,應該成為教師審美素養的職業化修煉。

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當校長期間,有一天,校園裡開出了一朵大得出奇的玫瑰花。全校學生都非常驚訝,每天都有許多學生去看,但沒有一個孩子摘花。直到一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在學校里散步,看到幼兒園的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在花園裡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從容地往外走。

蘇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這個小女孩為什麼要摘花,他蹲下身子問她摘這朵花是送給誰的,小女孩害羞地說,奶奶病得很重,她告訴奶奶校園裡有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點兒不相信,現在摘下來送給她看,看過了就把花送回來。

聽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蘇霍姆林斯基的心顫動了。他牽著小女孩,從花園裡又摘下兩朵大玫瑰花,對孩子說,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你奶奶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好的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何以懂得那個小女孩?又何以知道「編輯」那個小女孩的錯誤呢?在我看來,這恰恰是教師審美情懷的折射。教師審美情懷的修煉,是選擇從美和善的視角去發現學生、理解學生。於是,善意就像光一樣照亮了孩子身上曾經被遮蔽的生命之美。以審美之眼發現學生,學生回報你的同樣是美的體驗、美的思考。

劉可欽:實施新課標,要為教師鬆綁,為教師教學改革創造空間——沒有「審美」的眼光,教育很難做出味道來

陳鐵梅:做建設美好生活的「審美人」 ——我的2021 年度閱讀書單

故事力:

教師核心素養的檢測標準

教師要做有故事思維的人,故事思維在基礎教育階段課堂中的運用無處不在。故事是課程的土壤、教學的載體、內容的載體和形式的載體。很多課程內容本身就是故事,很多教學需要用故事做媒介。故事化身為一種叫「學科文化」的東西,深刻地鑲嵌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

故事思維是對課堂結構或節奏的優化。敘事學給故事的定義是,「故事,是三個及以上情節的排列組合」。故事就如音樂,是要講結構和節奏的。教學的藝術,也是如此。故事有一套完整的語法,故事的語法與課堂教學法,在本質上是高度吻合的。剛入職的教師,可以從故事思維直通課堂教學藝術的殿堂。

故事思維啟示我們教學理念及方法的變革。最好的故事是講一半留一半——這一半是讀者的。課堂也要留一半,這一半是學生的。故事思維是讓我們找尋教學支架,讓課堂中「學」的埠產生大流量,而不是「教」的埠流量堵塞。

故事思維啟發我們課程形態的轉化。故事思維,是讓我們儘可能地把「間接學習」變為「直接學習」,即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學習。當今考試評價指引的方向,本質上也是把知識和能力的考查放置在某種故事情境下設計。

我還有個比方是,故事思維是課堂結構的鈣片,讓課堂成為站起來的課堂,成為站得穩的課堂。所以,故事的多寡,故事思維的高低,大概可以成為教師核心素養的檢測標準。

成尚榮:在更大的人生坐標上講述自己的故事

汪正貴:校長如何講好學校管理故事?

情緒力:

從腦力勞動者進階為情緒勞動者

今天已到了需重新定義教師勞動性質的時期。過去我們一直說我們是知識分子,我們是腦力勞動者。但今天,我們還敢說自己是知識分子、腦力勞動者嗎?如今,學生家長的平均學歷都比老師學歷高了;走在深圳街頭,你能看到一個扛大包的、拉人力車的嗎?我們說自己是知識分子時,再用腦力勞動者來區分教師和其他行業從業者的職業,已經不合時宜了。我想說,今天教師的勞動性質,更多的是一種情緒勞動。

相對其他行業而言,在當下可能需要教師更多地管理好自己的情感。教師要管理好自己的情感,讓這種情感適時地、恰當地發生在正確的對象身上,以影響對方的成長。這樣的情感管理、情緒勞動,我們是否有培訓?我們的教科書、學科門類是否有這樣的設計?可以說,在這個方向上,我們還任重道遠。

既然教師是情緒勞動者,那麼我們就要規劃和管控好情緒。首先,我們要明確人有多少種情緒。人的情緒有喜悅、悲傷、厭惡、生氣等十多種。你如何管控,不生氣?如何管控使你能夠有更多的喜悅?這裡面就有大量的學問。

我分享幾個小小的方法。比如「4×4」工作法,先吸氣四秒鐘,再平息四秒針,再呼氣四秒、再平息四秒,基本上那種劇烈的或生氣或恐懼的情緒就會減掉80%。還有一個叫九十秒法則,當我們正在經歷壓力的時候,需要九十秒的時間,讓大腦和身體完全「自我清潔」。包括三十秒數數,三十秒深呼吸,三十秒的肢體的擠壓,這樣基本上,你內心經歷的這個壓力就會消失。

如果有學生在課堂上破壞課堂紀律,這時候你如果直接批評,就會加劇學生和你的對立。碰到這樣的情況,你應該制定規則,當你提醒這個學生注意遵守班級規則時,就是在教育全班學生遵守規則。這樣,你也迴避了和學生的一次正面衝突。對學生來說,也是一次交流。

你的幸福,蘊藏在你的情緒管理能力里——你的心量有多大,情緒管理的能力就有高

做合格的父母,從平和的情緒開始

表達力:

好好說話就是教育

對於教師而言,語言表達是職業生活最經常、最重要的方式。好好說話,就是師德,甚至就是人品。

好好說話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需要,能夠折射教師的育人理念。

與兒童說話,眼睛要真誠地看著他們,視線儘量要保持與他們在同一高度。音量適宜,親切親和,給他們以安全感。如若學生犯了錯,在特定情形之下不是不能嚴肅和嚴厲,但必須在與他們建立十分互信的關係之後,尤其以孩子對老師的信任為前提。一位教育家說過,讓兒童在學校戰戰兢兢是一種錯誤甚至是「罪惡」。越是低幼孩童,越需要這種安全感,它是確保孩子學校生活品質的第一需求。而這種安全感,除了來自大同小異的學校環境,更多來自人的因素,來自教師的語言。因此,一位深諳教育之道的老師一定是會與兒童說話的老師。

好好說話是學科育人的需要,折射教師的教學智慧。

老師上課的語言水平大致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清楚明白。吐字清晰,普通話標準,語法規範、用詞準確,沒有口頭禪,學生很容易聽懂;第二個層次是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表現為語彙豐富、語言形式多樣,而且深入淺出、艱入趣出,學生不僅能聽懂,而且好記、易懂;第三個層次是有獨特的語言風格,或清簡平實或充滿理趣,或幽默詼諧或深刻犀利,與學科內容融為一體。學生在聽懂的同時能感受教師的整個生命狀態,課堂學習成為美的享受。教師在課堂上的「好好說話」,折射的是對學科育人的認識,對教學藝術的理解,彰顯了教師的教學智慧。

以口才塑造人才——新教育實驗「培養卓越口才」的理論與實踐

黃華斌:小切口「言說」大教育——培養卓越口才,綻放生命精彩

時間術:

高效能教師的必然選擇

成為高效能教師,必然要面對一個命題:如何做好時間管理,增強對時間的掌控感?

攻略一:權衡利弊精簡做

減少「機械布置」導致的「機械批改」時間。每個不動腦筋的布置作業的背後,我們將付出N倍的時間進行批改和反饋。

減少「大包大攬」帶來的「單兵作戰」時間。學會帶團隊,即使沒有職位權利,也要盡一切可能當起一個團隊的領隊。

減少「囉嗦溝通」占去的「課後休息」時間。解決學生事務的溝通,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斟酌在先,拿出預案來應對。

攻略二:改變慣性革新做

每天劃撥八分鐘時間,來專門做時間管理。比如早晨上班的車上,花幾分鐘時間,思考當日班級管理中需要處理的工作,需要對話的學生,需要開的短會等,一一羅列出來。

區分事情的輕重緩急,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務處理上,需要很好地安排時間。

把事務性的工作放到自己稍顯疲憊的時間段來抓緊處理,把不緊急很重要的事情安排在每天個人工作的黃金時段來做。

攻略三:大事要事團隊做

適合學生鍛鍊的事情培訓做。根據學生的學段特點,將一些合適的任務,比如班級文化牆的建設,分配給學生。

適合家長幫忙的事情委派做。把有職業特色、有表達能力的家長用到課程共建中,把有熱情、有時間的家長用到課程保障中,把有特殊經驗的家長用到項目學習中。

適合同事協作的事情聯手做。期末考試的複習,聯動同學科老師分頭來準備,更節約時間;班級的項目課程學習中,請來不同學科的科任教師,共同擔任班級的高參。

來源|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守望新教育、教師博覽。

「教育界的諾貝爾獎」——為什麼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實驗?

中國教育報:「新教育實驗」給教師帶來了什麼?——給教師有跡可循的成長路徑,讓教師的成長清晰可見!

如何營造書香校園?——沒有書香充溢的校園,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校

程介明:從朱永新「新教育」看到的——創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新教育實驗的「長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分會:關於發展團體會員、個人會員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幫助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同道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繼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283254141a432d353bd8cde35dc4e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