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亭公園,是在原本北宋皇宮大內的遺址上修建起來的,其正門被命名為"午朝門"。而在午朝門前,矗立著一對石獅子,左邊的雄獅,足踏彩球,口含元寶,雙眼半閉,右邊的雌獅,愛撫著一隻小獅子,姿態安詳,成為龍亭公園廣場最具代表性的古裝飾品。
對於午朝門的這對石獅子,開封本地人也十分"寶貴",還專門創造了這麼一句歇後語——"午朝門前的石獅子——當乾爹叫",指的是什麼呢?
原來,每逢開封本地的小孩過生日,大人們就會帶著貢品領著孩子到午朝門前的石獅子前面祭拜,希望其能夠護佑小孩子平安健康地成長。
在中國古代,石獅子成為一種吉祥物,在許多場合被廣泛使用。不過,大家都知道,中國並非獅子的故鄉,而是一種"舶來品",自張騫通西域後才被一些國家作為上貢給中國皇帝的珍禽異獸。
但從此之後,獅子開始漸漸取代原本的猛獸——老虎,逐漸從統治階級上層深入民間,被雕刻成石獅子作為中國傳統建築常用的裝飾物,在宮殿、寺廟、橋樑、府邸、陵墓等場景中出現。
那麼,獅子為何能夠取代老虎呢?一方面是因為其形象比老虎看起來更加威猛。古代人原本就有猛獸"驅鬼"的說法,而最早被人們利用的是老虎,"為虎作倀"的成語也從側面反映了老虎可以"控制鬼",所以在西漢之前的墓地中經常會見到石虎。不過,自從有了獅子之後,老虎就失寵了。
另一方面,或許跟佛教的傳播有一定的關係。在佛教故事中,釋迦牟尼呱呱落地之後,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中如同獅子吼一般吐出八個大字:"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後來,在少林寺的"佛門七十二絕技"中,也多了一門"獅子吼"的武功。
此外,傳說中,文殊菩薩的坐騎是一頭獅子,每逢出外講法時,均騎著獅子出行。隨著佛教在民間流傳越來越廣,石獅子逐漸被廣泛使用。
首先,它可以擺放在陵墓前,作為"辟邪"。並且,一對石獅子的口一個開一個閉,代表著吐納之意,具有"納吉"的作用。
其次,在民間傳說中,它還有預測自然災害的功能,每逢地震、洪水災害時,石獅子的眼睛會變成紅色或者流血,提醒人們提前規避。
再者,在宮殿、府衙等前面的守門獅子,也可以顯示出主人的身份尊貴。在古代,什麼階層、職位的人擺放什麼品級的石獅子,這個規矩不能破。
當然,獅子還有"招財進寶"之意,很多銀行的大門口都擺放著一對石獅。
因此,開封人把午朝門前的石獅子當乾爹,這一點也不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