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儀式感的孝道,為何讓厭倦?鄭州某校又讓學生一起給父母洗腳

2023-05-06     瑜說還休

原標題:集體儀式感的孝道,為何讓厭倦?鄭州某校又讓學生一起給父母洗腳

2023年5月5日,網曝一段鄭州商業中等專業學校的學生集體在操場上給父母洗腳的視頻。

在畫面中,家長們排排坐在凳子上,背景不僅有悠揚的音樂,還有朗誦之聲。學校回應稱:讓學生給父母洗腳,這是感恩活動。學校每年都會舉辦,時間不一樣,主要是讓學生感恩父母掙錢不容易,要孝敬父母。

孝道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中華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宣揚、教育孩子們從小樹立孝敬之心,這是我們的教育內容中的重要部分。

那麼,類似鄭州這所中專學校這樣舉行集體儀式感極強的「為父母洗腳」之孝道教育活動,本無可指責,應該表揚才對,可是,再看新聞下的評論中,卻有大多網友對此表達了反對與厭倦的態度,這又是為何呢?

其一,過於形式主義的教育方式,久而久之,或太多太濃了,在過於務虛而不務實之下,反而起不到應有的良好效果,會使得公眾有一種漂浮感、虛假感。

畢竟,只是集體舉行一次為父母洗腳的儀式,可回到家裡,學生們又變成了「橫草不拿、豎草不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天之驕子」,則這樣的集體洗腳的儀式感之孝道教育,真的會起作用和有效果嗎?

集體公開為父母洗腳的形式,當然可以有,但不必太多、太過了,偶一為之,倒也無妨,但如果不能讓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將孝道紮根於心,形成自然而然發自於心的感恩之情,則形式主義過於濃烈的「集體為父母洗腳」之做法,最終不僅起不到良好效果,反而要慢慢讓人感覺厭倦了。

其二,集體、公開形式的孝道儀式感,其人為、刻意性的宣傳味道極濃,其竭力想達到的一種「集體無意識」的效果,其實並不如「個體無意識」的效果要好。

只有當個體都能做到人人孝道於心,人人能將感恩思想行之於人生的點點滴滴,才能讓道德真正無處不在,讓美好的思想得以潤物於無聲。

但相反,過於強調用集體儀式感的方式宣揚一種思想、文化,反而會給人一種過於人為性的強制性、空洞性和形式主義感極強的感受,其或能在集體儀式表達的現場,讓人感動流淚,但卻因其並未能真正完全融入個體的方方面面、里里外外,其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了。

相反,在日常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無論是衣食住行等人生中的每個細微處,人們都能得到自然而然、言傳身教的孝道宣揚與教育,其達到的效果,其實要比這種刻意、人為製造出的「集體為父母洗腳」的形式主義效果好得多。

其三,「集體公開為父母洗腳」,這是我們的文化思想中的一大特點——那就是喜歡「宏大敘事」的表達方式。

這種「宏大敘事」方式當然可以有,但也不必過多、過濫,國家層面上可以有一些,但到了基層的具體單位,這樣的「宏大敘事」應該少而又少。底層社會是與更具體的個體相接觸,要多些具體而微的教育、宣傳形式,少些大而無當的形式主義表達。

事實上,過於使用「宏大敘事」的心理傾向,多多少少包含著一種對權力的炫耀與追求——比如,學校搞什麼軍訓「閱兵式」,校長坐在車上,一呼百應地揮手指向學生等,而學校每年搞這種「集體為父母洗腳」的儀式,表面上看是教育孩子們孝敬父母,但在骨子裡,仍包含學校表達其作為一種機構的動員能力,通過這種「宏大敘事」能力的表現,來彰顯學校權力下的鼓動作用。

對比中外教育可以發現,西方文化中其實也有這種「集體儀式感」的表達,但他們更多是通過傳統宗教的場所與形式表現出來,而世俗機構卻很少通過自身地位、權力來推動——而宗教的這種集體儀式感之教育形式,顯然要比權力、特別是公權力來推動的效果更明顯,這其實也跟西方文化中更注重個人權利,反向限制公權力的濫用之思維有關。

我們一直都在強調教育的效果,例如我們對於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傳統思想與傳統文化等的宣傳,也同樣應注重教育形式的效果性。

為何像美國人的文化宣傳,卻極少通過「宏大敘事」的方式進行,其實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點——像美國人的愛國思想宣傳,並不在於天天喊口號,天天搞閱兵等形式,而更多是像其在美國大片中那樣,做到了宣傳的「自然而然、潤物細無聲」。

在這方面,我們無論是宣傳傳統思想的孝道,還是對先進中國文化的各種宣傳教育,其實都要剝去更多的形式主義成分,讓更多融入現實、融匯人心的方式走入我們的教育中,才能達到「不僅洗腳,更能洗心」良好效果與目的!【原創評論:瑜說還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9d4f10cec2217793c1ff488c17509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