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大的智慧:接納真實的自我

2024-08-30   科普中國

我們總想成為更好的自己,想更受人歡迎,想更陽光開朗,想成為成功人士,想左右逢源,想得到別人的讚揚……但你有沒有想過,「想要……」這種願望其實就是否定了你現在真實的樣子,甚至說明你討厭現在的自己。

最重要的是,一個人總是命令自己做得更好、變得更優秀,也就意味著他永遠不肯承認自己有脆弱的一面。而一個人內心的自我認可度越低,就越會靠他人的認可來彌補,從而逐漸變得謹小慎微,開始過度關注他人的眼光和意見,於是,喜怒哀樂全由他人的評價來左右,自己便永遠達不到安適自然的狀態。

所以,與其成為「更……的自己」,倒不如了解一下自己,「原來我現在是……」,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弱點,既不否定也不粉飾真實的自己,只去認識、去了解,接納真實的自我。有這樣的力量,你的弱點自然會消失,在不知不覺間,變得更加強大。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那麼,該如何鍛鍊自己感受的力量,接納真實的自我呢?

提高精神自給率

搞好「心靈農業」

如果你受到來自家人、朋友乃至戀人的批評和否定時,都會失落和抑鬱,這就是精神自給率不高的體現。如果精神自給率太低,人會活得很累。

比如,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可,哪怕再不想做這件事,也不得不滿面堆笑地說:「好的,讓我來。」由於害怕被他人批評,還會勉強自己表現得過分親熱,完全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我們的內心總有一個缺口,我們越是想填補它,就越會自責——這也不對,那也不對,最後徒增痛苦。我們其實迫切希望能夠脫離這種痛苦,迫切希望被人接受,迫切想要聽到一句「你這樣已經很好了」。

當我們產生喜悅、放鬆等積極的情緒時,其實很容易達到「當下心安」的狀態。好狀態自然容易得到自己的認可。

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這和獲得他人對自己的認可是一樣的,總得湊齊各種條件,也就是說只有在狀態好的時候,我們才會認可自己。因此,一旦你的所作所為令自己感到不滿,最好去練習一下如何「無條件接受」。

焦躁的時候、妒忌的時候、驕傲自滿的時候、困惑無助的時候……不論何時都要接納並守護這個迷醉癲狂的自己。你可以試著把自己的精神抽離出來,端居高遠之處,面帶微笑自嘲一句「我現在可真糊塗……」,給自己的迷醉安個家。

「平靜祥和」其實是我們內心最渴望的東西,也是我們生活中最難得到的東西,而接納則能讓我們獲得平靜,而且我們內心的自給自足率也得到了提高。

其實這就好比種田,即便播撒完種子,也不可能一天就能收穫糧食。希望大家明白,我所說的接納和「愛自己」或「取悅自己」完全不同。自愛的情感色彩太過濃烈,或者說已經飽和了、滿溢了。自愛無以復加,也無須增加,不如站在中立的立場,只是微笑和接納,只是給你的情緒留一個空間。這樣就夠了,不需要「為了積極而積極」。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所以當你感到焦慮時,只要承認自己正在焦慮就夠了,而不是否定它。同樣,失去鬥志的時候,也不要強迫自己振作精神,只要發現自己缺乏鬥志,然後坦然面對就夠了。當然,喜悅的時候也要感知並接受這份喜悅;放鬆的時候,也要感知並接受自己放鬆的心情。放下是非善惡的主觀判斷,只是無條件地接納一切。

只有我們的內心永遠感知、守望、認可自己,我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才能自給自足。與自己的內心建立聯繫,此刻我們的精神自給率也就得到了保障。與自己的內心溝通吧!從此我們就再也不需要過於關注第二者、第三者的眼光了。

當然,持續保持關注是很難的,我們也會經歷各種挫折。此時我們也可以適度從他人或自我實現中獲得認可,偶爾心疼自己一下。不過從外界獲取認可的比例一定要儘量少一些,讓自己的精神自給率達到 50% ,這樣我們就能在與世界保持聯繫的同時,維持一定的孤立狀態了。

有一种放棄

可以讓心靈更豐盈

即使我們想要實事求是、中立地接受一切,最難突破的還是自己心中的那道難關。我們時而會高看自己,時而又會貶低自己……所以不逞強、不自卑,真實地審視自己,其實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

我們在評價自己的情緒時,往往會區分好壞,因此,在保持真實想法的同時,我們還會在不知不覺中加入以下判斷。

在產生喜悅、鬥志滿滿、清醒冷靜、幸福感的時候,我們會希望這種狀態能夠長久保持下去。而一旦產生失望、低落、遲鈍、不幸的時候,我們就會希望這些負面情緒趕快消失。

但是,「希望好的事物能夠長久」不過是慾望的心理反應,當大腦分泌能夠帶給我們快感的多巴胺時,內心就會進入興奮狀態。

另外,「希望不好的事物消失」其實是一種厭惡的壓力反應,此時控制壓力反應的去甲腎上腺素會在腦內分泌,內心同樣會進入興奮狀態。

只要內心處於興奮狀態,無論我們怎樣客觀地看待現在的情緒,都無法發揮覺知的自凈、優化作用。

因此,對待自己情緒的正確態度是,不管是你認為的好情緒還是壞情緒,都不要期待它長久保持或者馬上消失,而只需要去感受它、認識它。人的情緒是無常變化的,所以你要告訴自己「此刻的情緒最終也會變化,它不過是暫時的、無常的」,然後放下執念,只去觀察眼前發生的變化。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智慧+慈悲=真實

回到中立的態度,擺脫情緒的糾纏,實事求是地接受一切吧。

為了中立地看待自己的情緒,我們應該學會保持慈悲之心。既然有對情緒的執著,就會有痛苦。用憐憫的態度面對這些痛苦,我們的內心會更容易回歸平靜且中立的狀態。

「接納」的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步驟:

第一,傾聽自己被情緒操控而產生的痛苦。

第二,深入了解這是一種怎樣的痛苦,而不是只浮皮潦草地說一句「是嗎」,就「事了拂衣去」,而是要充分理解自己正在遭受的痛苦。

第三,對痛苦報以微笑,這其實已經很接近「接納」了。

第四,擁抱被微笑感化的痛苦。

既不希望自己的痛苦「消失」(壓力反應),也不祈求痛苦「早早結束」(慾望反應),這既不是只接受自己喜歡的,也不是只接受自己討厭的,而是立足於「確實如此」的事實,懷著同情心來接受。保持中立、保持從容的心態,不偏不倚,篤行中道。

《接納真實的自我》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作者:[日]小池龍之介

譯者:陳旭

本書結合作者獨特的個人見解及其人生體驗,告訴讀者如何接納真實的自己,獲得內心的安寧與舒適。全書內容通俗易懂,字裡行間蘊含豐富的生活哲思,既分析了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陷入糾結、精神內耗的原因,又給出了靈活應對的方法,最終幫助我們了解真正的自我期許,緩解焦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