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心理室丨娃和好朋友碰頭,但只各自埋頭玩電子產品,怎麼辦?

2024-10-12     錢江晚報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金丹丹 通訊員 白蓓 整理

本期特別感謝 杭州市天杭實驗學校老師 金靈娟、金喜英、沈傲穹、馮瑤、沈忱、劉琦

孩子們的小糾結

1. 我有好幾個好朋友都有電話手錶自由,但媽媽把我的手錶全天禁用(包括周末)。她說我會玩物喪志,但我真的也很想和好朋友在群里聊聊天啊,為啥她不相信我?

答:孩子,你可以先嘗試換位思考,站在媽媽的角度,代入媽媽的角色,靜下心來想一想,她為什麼不相信我?是否因為以往的學習和生活中有過類似的經歷,造成了媽媽對我信任感的缺失?

媽媽之所以擔心實現電話手錶自由會「玩物喪志」,其根源還是在於她擔心你還沒有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學習的內驅力不夠。因此,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自主管理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媽媽認可了你的表現,自然而然就會給予充分信任,開放電話手錶的使用自由。

在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過程中,你可以和媽媽有商有量,尋找雙方的平衡點,制定使用電話手錶的規則,既滿足和同學正常交流的需求,又避免媽媽擔心。

2. 我媽每天都會給我布置「媽媽牌作業」。我和她溝通,我可以完成,但是做「媽媽牌作業」前,要看半小時電視。最近媽媽一直吐槽這半小時的電視時間,說別的孩子都是乖乖寫「媽媽牌」,勸說我也這樣做。我配合認真寫了,難道有半小時電視時間的要求很過分嗎?

答: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正因如此,「半小時電視」的要求也成為完成「媽媽牌作業」的福利。你可以嘗試主動和媽媽談一談,表達自己的苦惱,再和媽媽商量,如何應對額外的「作業」。

首先,想辦法讓額外的家庭作業提質增效。和媽媽一起討論、制定一份漂亮、實在的「課外計劃」,讓自己的態度可以「亮」起來。

其次,要量力而行、對症下藥。根據你自己學習的實際情況、實際能力和真正需求,去匹配「額外作業」。

其實,「額外作業」不一定要與書本知識掛鉤。除了「做題」,你也需要生活常識、家務勞動、社交能力和體育鍛鍊。相信直擊生活的「作業」,你會更感興趣。

當達成共識後,不管是你還是媽媽,都要遵守約定。

3.開學才一個月,但爸媽整天嘮叨要及時複習,馬上要期中考了,想要營造一個緊迫的氛圍要我努力。我知道要努力,但他們越這樣我就覺得煩躁,該怎麼和他們說?

答:的確,如果孩子本身就抗拒考試,家長越是嘮叨,越是強調,就越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家庭確實需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特別是臨近考試階段,希望孩子成績上取得進步是每個父母的美好心愿,但不能操之過急。循序漸進,鬆弛有度,才是科學合理的方法。

這種情況下,建議你和爸媽一起聊一聊,做個規劃:

比如,周一到周四,跟著學校進度,在完成作業之餘,適當加點「營養」:針對自己的薄弱學科,有針對性地做點練習或者及時做糾錯整理。

周五晚上,適當放鬆。根據你的興趣,可以發展興趣特長,或與父母結伴鍛鍊,當然,也可以適當使用電子產品。

雙休日,建議選擇一天來學習,完成學校作業:理科需要做好糾錯整理,文科需要讀背積累。可以有針對性地挑選你感興趣的一到兩門學科做提升,凸顯優勢,樹立自信,再逐漸補短,關注薄弱學科。另外一天,你可以和爸媽聊聊自己這周特別想做的事情,滿足心愿,或同伴遊玩,或親子相處,為繁忙的一周溫馨地收尾。

家長們的小糾結

1. 每次假期或者周末,兒子和幾個小夥伴好不容易碰頭,但雖然在一個空間,卻只埋頭玩各自的iPad或者電話手錶。我們家長讓他們去大自然玩,但他們沒啥興趣,說還是電子產品好玩。除了禁掉電子產品,還有其他辦法把他們從電子產品中吸引出來嗎?

答:首先,電子產品本身是一個客觀物品,它對視力的影響、學習和休息時間的占用是顯而易見的,但也不必「妖魔化」它的危害。畢竟我們的線上學習、社交平台等依然「仰仗」它的存在。

其次,有些東西越是禁止越容易風靡。我們可與孩子進行「君子協定」,明確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和用途,引導孩子它不僅是遊戲的媒介,更是社交、閱讀、與世界互聯的平台。另外,鼓勵孩子進行運動,尤其是球類活動,增進夥伴關係,不僅鍛鍊體魄,也培養腦力。最後,和諧的家庭氛圍和良好的依戀關係非常重要,當家長樂於閱讀而不是看劇,樂於運動而不是遊戲,傾聽孩子的心聲,並能與之分享美好時,相信成長中的孩子,也能夠通過觀察、模仿等方式習得更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

2. 兒子12歲了,最近突然說電話手錶太幼稚了,周末出門死活不肯戴上(便於聯繫),反而要拿一個開不了機的舊手機「裝裝樣子」,裝一下大人。我不懂他的這番操作,需要和他怎麼溝通?

答:首先,請接納孩子,理解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處於青春萌芽期,理解孩子想長大的內心愿望。

其次,要聽一聽孩子內心的想法。是否因為同齡人有手機,或者覺得用手機更方便?在孩子講述時,家長應當適時給予認可。

可以向孩子解釋電話手錶和手機的不同之處,包括安全性、功能以及適用年齡等方面。鼓勵孩子積極參加更多線下活動,增加他們與朋友之間的互動。

最後,家長可以通過分享一些關於如何合理使用電子產品的案例或故事,引導孩子樹立正確觀念。

3. 為了激勵孩子整理房間、多背一點英語單詞等等原來她不願意做的事情,我答應她每周可以「兌換」一定的時間來用電子產品,但我又擔心這種方式會讓她有對電子產品的渴望。該怎麼做才好?

答:使用「兌換」的激勵機制本質上就是使孩子在完成任務後獲得正向反饋,從而產生積極意願。家長用心良苦,但這樣的正反饋從何而來卻值得細細思量。

第一種,使用外來反饋。父母提供「兌換」內容應具有多樣性,不拘泥於某種形式,例如親近大自然、父子籃球賽、參觀博物館等。這樣的「兌換」內容有趣味,也可以激發孩子新的技能愛好。弱化線上虛擬活動的吸引力,不將其作為唯一選項,更能使孩子感受到多元化的樂趣。

第二種,產生內在驅動。相比於外來反饋,內在驅動的力量一旦產生會更強更持久。喜歡一件事便樂此不疲,而厭倦一件事則度秒如年。整理房間或是背誦單詞這類事看似疲憊枯燥但其背後往往有更深刻更恆久的美好,例如在整潔房間中的舒適感,或是在聽默寫中的成就感。父母引導孩子感受這些精神獎賞,從而推動孩子的內在驅動。

但是注意,在任何「兌換」形式推出時,不要忘了有效的商討和堅定的執行哦!

「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72276f690ff9cd60cbf38cac428e7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