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護種」最早在1984年由布魯斯·威爾科克斯提出,大致意思就是選擇一個合適的目標物種,然後對該物種進行保護的同時,因該物種的生境需求能涵蓋其他物種的生境需求,從而為其他物種提供了保護傘,這個選出來的目標物種便是傘護種。
人們在動物保護上面投入的資源是有限的,無法將全部物種都保護到,所以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在保護一種動物的同時,也保護了其他的動物。
大熊貓就是典型的傘護種,人們為了更好地保護大熊貓,為其提供創造良好棲息地,使得生活在該棲息地上的所有物種都受益。
位於我國西部地區的大熊貓國家公園,涉及眾多自然保護地,占地面積廣,森林覆蓋率達72.07%,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35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16種。
其實大熊貓國家公園裡面的傘護種並不止大熊貓一種,比如雪豹也是,它是高山生態系統的旗艦種和傘護種。
近日,大熊貓國家公園大邑管護總站的工作人員在清理6月份巡護成果時,驚喜地從大熊貓國家公園大邑區域一海拔3700米的雪山上發現了雪豹的身影。
雪豹是非常珍貴的野生動物,其數量甚至比大熊貓還要稀少。根據2017年的雪豹專項調查數據顯示,大邑和崇州區域的雪豹數量只有4、5隻,不過在同一區域裡面出現了大熊貓、雪豹雙旗艦物種,也側面說明了當地生態系統的完整和健康。
根據畫面可以看出,此次發現的雪豹體型並不是很大,從外形和體態上能夠看得出來,這是一隻幼年雪豹。
它匆匆從鏡頭前走過,眼神堅定、步伐矯健,似在巡山的樣子,處在這個階段的雪豹,已在嘗試過獨立生活了。
與其他野生動物不同,雪豹求偶的季節主要在冬末1-3月份,雌獸的發情期長達5-8天。
在這幾天時間裡面,它們每天交配多次,一旦交配成功之後,雄獸和雌獸便會回到各自的領地獨自生活。若沒有受孕,母雪豹會在三周後在此發情,直至成功受孕。
雪豹的妊娠期大約是三個多月,所以每年的四月中旬到六月初,便是雪豹產仔的時期。它們一胎能產2-3個幼崽,少數只有1仔或者4、5仔。
小雪豹3、4個月大的時候便能跟隨母雪豹捕食,在2-3歲的時候達到性成熟,不過它們一般在18-22個月大時,就離開母親過獨立生活了。
其實小雪豹在正式離開母雪豹之前,會過一段「半獨居」的時光,嘗試獨立生活,這個階段的它們,主要在母雪豹領地或周圍活動。
「大貓」是我們對大型貓科動物的簡稱,能夠被稱之為大貓的動物,只有7種,分別是:虎、獅、花豹、美洲豹、雪豹、美洲獅、獵豹。
從垂直分布上來看,雪豹是分布在海拔最高的大貓,其生存的空間主要是海拔3000-5000米的地區。因高山生態系統下比較缺乏大型猛獸,雪豹自然而然就成了該生態系統下的獸王,所以雪豹也有「雪山之王」之稱。
由於長時間在高寒缺氧的環境下生存,雪豹早已演化出了一套高原適應機制。經科學家研究發現,在「EPAS1」基因影響下,雪豹這類高原物種,具有高度發達的分配血液、調節呼吸等技能。
雪豹算得上是最漂亮的貓科動物之一,它的皮毛蓬鬆,毛髮旺盛,毛色呈灰白色,且布滿黑斑。
與其它豹屬動物相比,雪豹的前額很高,吻部很短,腦袋偏圓,巨大的鼻腔能夠使它們在缺氧的環境下吸入更多的空氣。
雪豹有一條非常粗且長的尾巴,個別個體的尾長甚至能超過體長,有這樣一條「大尾巴」的好處是即便在裸岩地帶上行走跳躍,也能保持很好的平衡。同時雪豹在休息期間,也會將尾巴置於口鼻處,用以禦寒。
跟虎豹等其他貓科動物一樣,雪豹也是營獨居生活的,除了「帶娃」之外,只有在發情期的時候,配對的雌雄雪豹才會短暫在一起生活。
雪豹喜歡在晨昏時活動,具有夜行性,白天主要躲在岩石下休息,黃昏時最為活躍。它們行動敏捷機警,雖然看上去毛茸茸的,但動作靈活,而且擅長跳躍,即便是三四米高的懸崖,它們也能縱身躍下。
作為一種大貓,雪豹主要以岩羊、北山羊以及一些擅長攀岩的山羊族為主食,但也可見它們捕食旱獺、雪雞、屬兔等其他動物。受限於棲息環境,雪豹捕食習慣已特化了。
雪豹喜歡在乾燥涼爽的裸岩地帶上活動,也常出沒於永久冰雪高山及寒漠帶環境下。冬季它們會隨著獵物的遷徙而往較低海拔的林地移動,到了夏季,它們則會往更高海拔的山區轉移。
由於高山裸岩環境下,生態比較惡劣,所以物種沒有低海拔地區豐富,所存在的一些有蹄類動物,也都擅長攀爬,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雪豹,練就了一身獨特的捕獵本領。
它十分擅長在雪岩地狩獵,在狩獵時,雪豹先藉助自己一身的偽裝潛伏起來,等到獵物進入伏擊圈,便迅速衝出,在多岩石地帶上來一場短暫的追逐,最終撲倒、咬喉,動作高效、幹練。
雖然雪豹的瀕危等級已經從原來的「瀕危」下降到「易危」,但實際上它們的生活狀況並不樂觀,相較於其他貓科野生動物來說,作為一種高原生態系統下的旗艦物種,氣候變化對雪豹的影響要更大。
在2016年的時候,美國一群科學家利用計算機建模技術,模擬了雪豹棲息地在不同歷史氣候下的變化趨勢,發現在未來氣候變化時,會有65%的雪豹棲息地受到嚴重影響,青藏高原會成為它們最後的庇護所。
氣候變化對雪豹的影響,不僅僅表現在棲息地喪失上,還給它們帶來了新的挑戰者。
原本雪豹和金錢豹雖然在橫向分布範圍上有重疊,但一個生活在高海拔地區,一個是低海拔物種,二者就像是「上下鋪」關係,在垂直分布上的差異,造就了它們的微生境彼此分離。
但隨著氣溫升高,林線上移,金錢豹的活動範圍也會跟著向上移。目前已有徵兆了,在四川貢嘎山保護區、三江源地區、怒江河谷區域等多個地方,都已在同一位置,先後拍到了雪豹和金錢豹的身影。
要知道金錢豹體型比雪豹大一圈,整體實力是在雪豹之上的,它的出現,對雪豹來說是個威脅。
不過大家也不用太過憂心,目前來說金錢豹的出現只能算是一個信號,它對雪豹的生活影響還不大,畢竟裸岩地帶才是雪豹的主場,而金錢豹在裸岩地帶上生存無力。
另外,針對雪豹保護,需要關注的另外一個點就是流浪藏獒對它們的影響,二者同為高原物種,某種意義上來說,流浪藏獒對雪豹的威脅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