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三部曲》攝影指導王昱:為中國電影工業化再鋪一塊基石

2023-08-14     中國電影報

原標題:《封神三部曲》攝影指導王昱:為中國電影工業化再鋪一塊基石

截至8月13日,上映25天的電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累計票房突破20億元,已有超過4600萬人次觀眾走進影院欣賞了精雕細琢的東方神話史詩。

王昱是《封神三部曲》的攝影指導,從2017年3月進組到2021年初《封神第一部》視覺方面工作基本完成,王昱帶領團隊和其他部門一起,把古書中、劇本里的文字轉化成影像。

「我進組後參加了幾乎所有的劇本會,包括演員、美術、道具的提報會,在會上跟編劇、導演、動作導演、主演以及年輕演員一起推敲了這部電影,心中慢慢形成了封神世界的影像,然後再去帶領分鏡團隊把它一步步畫出來,用畫稿跟導演探討,再做成動態分鏡和預覽,去跟組裡的其他部門進行交流溝通。」

王昱(左二)在《封神三部曲》拍攝現場

A組約20人,燈光組40餘人,機械組30餘人,再加上B組,王昱帶領的團隊最多時有近兩百人,需要兼顧六台機器同時拍攝。拍攝過程中,動用過很多新技術、也逼出了不少「土辦法」。經過《封神三部曲》的創作實踐,王昱對中國電影工業化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中國電影工業化並不是十幾台吊車、幾萬個燈、多少台攝影機能夠完成的,硬體數量有錢就能實現,但數量不是工業化的標誌,真正的工業化是電影產業里是否有足夠多能實現電影工業化的人,這些人能想像和操作出實現電影工業化的方法。」王昱說,「《封神三部曲》的拍攝為中國電影工業化又鋪上了一塊基石,又推出了一些人才,又積累了一些儲備,又有很多人探討出了更多的方法,相信未來的中國電影會更加工業化、系統化、標準化。」

01

「年輕演員可以騎馬打仗,

我們就敢把戰爭場面設計得更逼真」

《封神三部曲》拍的第一場戲,就是《封神第一部》中結尾的「姬發縱馬回西岐」。

在之前的全球相關拍攝案例中,由於演員一般不會騎馬,考慮到安全性,騎兵的馬戲往往會用替身,用了替身就要考慮穿幫問題,需要用各種景別來分切場景。但在《封神三部曲》開拍前,於適已經經過了嚴格的馬術訓練,完全能夠勝任劇組的拍攝要求。「這場戲我們採用了航拍、長焦鏡頭、汽車跟拍鏡頭等等,於適騎著馬翻山越嶺,在麥田中飛馳,所有鏡頭展現的都是他的真實表演。」

姬發縱馬回西岐拍攝現場

第一場戲完成度很高,給了王昱和導演烏爾善信心,「年輕演員們可以騎馬打仗,我們就敢於把戰爭場面設計得更加逼真」。

不久之後,攝製組迎來了一個戰爭場面,冀州攻城戰。

王昱分析了這場戲的情感背景:乳臭未乾的孩子做了8年質子,跟著殷壽訓練,他們希望能成為殷壽這樣的人物,這是他們第一次真正介入戰爭,當沖向冀州城的時候,他們很興奮,在互相競賽,比誰騎得更快。

「我設計的第一個鏡頭是一個側面的衝鋒鏡頭,姬發和後邊的太子殷郊在比誰沖得更快,這時質子之一的姜文煥超過他們率先沖了出去,之後鏡頭搖向冀州城,一支箭射來,姜文煥中箭倒地人仰馬翻,鏡頭又跟著翻的這匹馬再搖回姬發臉上,表情從興奮變得現實,這不是質子們想像的戰爭,真正的戰爭開始了。

冀州攻城戰拍攝現場

馬隊衝鋒拍攝難度很高,馬衝起來,一跑就是上百米,難度和危險度非常大,還要考慮後期冀州城風雪、山城的合成,不能穿幫,這就要求演員、馬匹以及小搖臂的整個銜接必須一氣呵成。「姜文煥騎馬衝出去的鏡頭是實拍,中箭是特效做的。」王昱介紹說,「演員和馬匹的配合特別好,視效也做的很逼真,現場感很足,一下子就把戰爭的殘酷性表現出來了。」

02

用「藍幕」替代「綠幕」

「質子騎馬闖火海」拍了76條!

「質子騎馬闖火海」是全片拍攝條數最多的鏡頭之一,「這個鏡頭我們前後大概拍了76條,嘗試了很多次,最後還是拍成功了,演員的意志品質、馬匹的訓練還有團隊的配合都讓我非常感動。」

質子騎馬闖火海

為了突出火海的效果,王昱沒有採用傳統的「綠幕」拍攝,而是選擇了「藍幕」。「質子5匹馬躍進冀州城的時候,那場戲要很暗的氣氛才能拍出火光,藍幕既是襯托用、摳像用,又能起到擋光的作用,把天光全部壓掉。」

「因為綠布本身自帶螢光,打綠幕的話燈會節約很多,但是我們為了影片效果,整部戲全用藍布來做。」他表示,相比綠幕而言,藍幕在摳像處理上難度更高,但是藍幕反射對演員的影響更小,「我打的有很多冷光,比如得勝回營後篝火的那場夜景戲,藍幕返回來的光是冷的,在演員臉上呈現的會跟現場的光線比較匹配,但如果是綠幕,反回來的很綠,在演員的臉上和服裝上會更難處理。」

《封神三部曲》的藍幕拍攝

王昱的機械組做了很多用履帶挖土機輔助支撐的10M X 10M藍布擋板來進行拍攝,最多的時候劇組中大約有40多台履帶挖土機在同時工作,再加上很多吊車設備在輔助做燈光、吊藍布、吊威亞,「每當我鏡頭轉場的時候,這些挖機因為要調位置,整個現場就會像坦克部隊一樣在轟鳴著運動。」

03

「做電影應『深入淺出』」

系統化的流程是根本保證

在《封神三部曲》的拍攝過程中,王昱帶領的團隊最多時有近兩百人,需要兼顧六台機器同時拍攝,動用過很多新技術、也逼出了不少「土辦法」。

在總結經驗時,王昱得出了「深入淺出」四個字,「做電影應該『深入淺出』,拍的時候它看起來很淺,出來的畫面好像是自然而然拍出來的,很容易完成度就很高,其實在準備的層面,需要各個創作部門全情投入,部門之間深入溝通,高完成度都是前期準備時各個部門充分溝通的結果。」

龍德殿前殷壽登基

他拿「龍德殿前殷壽登基」這場戲舉例。拍攝前,王昱和美術指導葉錦添,美術設計邱生、張成進行了反覆推敲,「每個牆面的顏色、整個城牆的白度、每個台階的灰度、石子的灰度以及服裝的明度都是我們一塊推敲出來的。」

「我們提前找了一些石子來做測試,邱生給我好幾種明度的石子,然後我去看,它乾的時候什麼樣,濕了什麼樣。台階也是提前刷出來 ,我們在拍攝的前一天還在推敲龍德殿前台階漆到底上幾遍,反光和灰度如何,潑上水以後的亮度和層次怎樣。」王昱笑言,「推敲到這種程度,拍攝時完成度就會很高,自然就能保證影像的質量。」

《封神三部曲》拍攝現場

經過《封神三部曲》的創作實踐,王昱對中國電影工業化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坦言,並不是只有大製作和大型的商業片才用得到電影工業化,「實際上任何製作都需要系統化的流程,流程越完善,影像的完成度越高,質量也越有保證。」

「中國電影工業化並不是十幾台吊車、幾萬個燈、多少台攝影機能夠完成的,硬體數量有錢就能實現,但數量不是工業化的標誌,真正的工業化是電影產業里是否有足夠多能實現電影工業化的人,這些人能想像和操作出實現電影工業化的方法。」王昱說,「《封神三部曲》的拍攝為中國電影工業化又鋪上了一塊基石,又推出了一些人才,又積累了一些儲備,又有很多人探討出了更多的方法,相信未來的中國電影會更加的工業化、系統化。」

/姬政鵬

編輯/李佳蕾

責編/杜思夢

CONTACT US

聯繫我們

商務合作 | 3117342843(微信)

投稿郵箱 | [email protected]

MORE NEWS

中國電影報原創稿件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dbcbd5687289a87583e96bd5fadfd52.html

11月市場啟幕

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