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歲狄仁傑被任命為刺史,鎮守河北,作亂的契丹得知後,連忙退兵

2023-11-25     掌柜講歷史

原標題:67歲狄仁傑被任命為刺史,鎮守河北,作亂的契丹得知後,連忙退兵

公元696年,契丹作亂,67歲的狄仁傑被任命為刺史前往河北鎮守。抵達河北後,狄仁傑下了2條命令,契丹聽聞後,連仗都不打了,直接退了兵。

在影視劇中,狄仁傑是破案高手,天賦異稟。

比如,華國祥兒媳遇害案中,狄仁傑看見房間裡的蒼蠅,就發現了投毒者的蛛絲馬跡;六里墩絲客被殺案中,狄仁傑藉助託夢、求佛等手段,還真的得到了案件線索。

不過,歷史上真實的狄仁傑,和影視劇中的形象,倒是截然不同。

在歷史上,真實的狄仁傑,能文能武,能斷案判案,還能帶兵打仗。

40歲那年,他被派去擔任大理寺丞。據史書記載,他只用了1年,就辦完了大理寺積壓數年的案件,涉案人員多達17000人。而他辦的案子,無一人有怨言,無一人喊冤。除了會斷案,狄仁傑還是個武將。67歲那年,狄仁傑被任命為刺史,前往河北鎮守,抵禦契丹。

此前,河北刺史大多選擇耕種,契丹要來搶,就讓他們搶,反正他們搶得不多,而且很快就會回去。

但狄仁傑卻下了2條命令。

1條命令是讓百姓繼續耕種,另外1條命令是做好防禦計劃。

而契丹的人顯然早就聽說過狄仁傑的名號,當即不選擇撤兵,不戰而退。

69歲那年,突厥進犯河北,狄仁傑擔任元帥,帶著30萬大軍討伐。而突厥看到狄仁傑帶兵,嚇得退了兵。

而狄仁傑雖然年近70歲,但還是非常勇猛,他直接帶著10萬兵馬又打了回去,把那些被突厥占了的土地收了回來。

除了能文能武外,狄仁傑的心胸還格外寬廣。

武則天稱帝後,格外信任狄仁傑,還任命他為宰相。

一次,武則天問他,想不想知道是誰在背後惡意中傷他,狄仁傑卻說:「我不想知道,就算知道了,我還會和他當朋友。陛下還是別讓我知道了。」

他不僅是這麼說的,而且是這麼做的。

他給武則天舉薦了不少賢能的人,不看親疏遠近,不看家世背景,更不在意是否和自己結仇。

他舉薦的人里,有不少能人,比如有宰相之才的張柬之、契丹降將李楷,甚至還有想要殺他的仇敵霍獻……

雖然心胸寬廣,狄仁傑也是個會據理力爭的人。

據《新唐書》記載,大將軍權善才、中郎將范懷義不相信砍掉了昭陵的柏樹,李治氣壞了,當即要處死2個人。不過狄仁傑打死都不幹,按照律法,不應當判死刑。但李治說:「他們看了我父皇陵墓的柏樹,不就是要置我於不孝嗎?」狄仁傑見狀,不僅沒有後退半步,還專門講了漢文帝的故事。漢朝時,有人盜取了高廟玉環,漢文帝想要滅了盜賊全族,但被制止,因為按照律法,只能殺一個人。而漢文帝,是出了名的孝順皇帝。狄仁傑舉這個例子,就是想要告訴皇帝,按照律法辦事,不會損傷他孝順的名聲,就這樣,兩人的小命才保住了。

在影視劇中,狄仁傑斷案經常用到超自然現象,比如託夢、占卜等等。但真實的狄仁傑,不僅不信這些,還會主動破除這些。顯慶五年,李治和皇后武則天到汾陽宮遊玩,路上會經過妒女祠。

妒女祠有個傳說,如果衣著華麗的人從門口路過,會受到詛咒,會遭到風雨雷電冰雹子的襲擊。地方官擔心武則天被衝撞,便打算重新再修一條大路。

但狄仁傑堅決反對。

他認為,這樣勞民傷財,堅稱「天子之行,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辟邪」,最終,阻攔了重新修路這件事。

垂拱四年,狄仁傑在江南道做巡撫大使。

當時,地方迷信,建了很多淫祠,勞民傷財,還滋生很多蠹蟲。

狄仁傑上任後,直接毀掉祠堂,禁止再建。

其實,用這些東西來歌頌官員的功績幾乎成了慣例,但狄仁傑不僅不這麼做,還非常反對這些老命傷財的神乎其神的東西。

在他心中,百姓的生活安樂,比任何事都要重要。

自古以來,好人就是比壞人難當,因為好人需要遠超過壞人的智慧,才能保護好自己。

狄仁傑是個難得的忠誠,他不僅得到了武則天的信任,還忠於李唐皇室,並最終說服武則天傳為給兒子,而不是侄子。

而深受信任的狄仁傑,也曾成為酷吏的眼中釘、肉中刺。

他曾被酷吏來俊臣汙衊謀反,但最終他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這次危機。武則天沒要他的命,只是把他貶黜去當個小小地方官。

公元700年,狄仁傑病逝,享年71歲。

武則天為他輟朝三日,追贈文昌右相。

多年後,李唐皇室的唐中宗、唐睿宗等人,都爭相追封他。

好人有好的結局,真讓人舒服。

你怎麼看?歡迎留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cbe33f9eb653b0376e5a031f9c16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