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毛主席的300元資助存入銀行,每年只取利息:這是永遠的財富

2024-10-25     掌柜講歷史

前言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收到的信件來自天南海北,大多都是親友和鄰居寄來的,要麼是升官,要麼是求助,其實,作為新中國領袖毛澤東好友,提這樣的「要求」也是情理之中,當然,毛主席對於升官的事一律回絕,而對於「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也慷慨解囊,他常常吩咐秘書:

送去300元。

比如毛澤東的親戚毛澤榮,還有曹雲芳等很多烈士的家屬,以及自己的恩師等,毛主席都會寄去300元,以解決他們的「生活現狀」。那麼,300元在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圖|毛主席在視察工作

300元相當於現在多少錢?為什麼毛主席每次資助別人都用「300元」?

2015年,《人民日報》曾公開一組數據,以上世紀60年代末為例,對比了和現在10塊錢能幹什麼?數據顯示,在上世紀60年代,小學的學費是6塊錢,如果是現在,恐怕只能買一隻文具盒。

有人說,300元在1960年左右,相當於現在幾百萬,因為當時普通工人階級月收入也不足10元,當然這有點不合理,但是從物價的對比上我們可以肯定的是,300元在當時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而毛主席可以拿出300元來資助別人,可以說他自己已經捉襟見肘了。

在國家經濟陷入困難之際,毛主席帶頭主動把工資降低,他自己的工資大概在400元左右。眾所周知,毛主席家人很多,開銷也很大,除了個人費用,毛主席還要負擔子女和親屬的花費。所以400元救濟了別人,自己在生活上常常入不敷出,為此,他常常把這部分錢從自己的稿費中扣除。

圖|1960年第三版人民幣

那麼,毛主席為什麼多次用300元來資助別人呢,這應該也是毛主席經過深思熟慮的,我們知道300元在當時幾乎是普通工人一年的收入,對於貧苦的農民來說,可以說是好幾年的收入了,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300元不算多也不算少,改善一個家庭目前的經濟狀況已經綽綽有餘了。

其實從延安時期,毛主席在資助別人的時候就是300元,一直堅持到新中國成立後,這也說明毛主席對人對事向來公平,當然也有其他因素,比如文化因素,毛主席喜好讀書,詩文水平不遜古今文人。古人認為,三百這個詞有獨特的含義,著名的《唐詩三百首》都用了三百這個數。

給毛主席寫信尋求幫助的人中,除了自己的親朋好友,其實還有很多「特殊」朋友,比如翁清河,1952年翁清河給毛主席寫信,希望毛主席考慮到當初撫養毛金花的事情,給自己一點幫助。隨後毛主席委託鄧子恢給翁清河送去了300元。比如李淑一,她是楊開慧生前的好友,1950年給毛主席寫信,表明了自己生活拮据。隨後毛主席吩咐秘書,從稿費中取300元寄給李淑一。

圖|李慶霖

然而,有這樣一個人,他給毛主席寫信後也收到了毛主席的資助金300元,他和別人不同的是,把這筆錢存入了銀行,每年只去取一次利息,直到現在還在銀行存著。他就是曾上書毛主席「告御狀」的李慶霖。

李慶霖一封「御狀」驚動毛主席,毛主席親自回信

1973年4月25日,王海榮在中南海游泳池向毛主席轉交了一封來自群眾的來信,其實像這樣的信十分少,毛主席讓王海榮讀給他聽。

可沒有想到,這一讀,悲涼至極,毛主席眼眶慢慢地紅了起來,淚水潸然淚下。隨後,毛主席提筆給寫信人回信:

「李慶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補無米之炊。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當統籌解決。」

不久後,毛主席吩咐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做好這件事,從自己的稿費中取出300元寄給李慶霖。毛主席問汪東興:李慶霖是不是黨員?如果是黨員,可以考慮推舉他為「十大」代表,如果不是黨員,可以讓他出席四屆人大。

接著毛主席說:可以考慮把李慶霖的信件編入課本。

尤其可見毛主席對李慶霖的來信十分重視,做出這樣的安排可以說從來沒有過。那麼,李慶霖究竟給毛主席寫了什麼,會讓毛主席如此重視呢?這還得從70年代上山下鄉的知青運動說起。

圖|知青上山下鄉運動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發布了毛澤東的最新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裡的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隨後,全國掀起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新高潮。

李慶霖是福建莆田人,他的兒子李良模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離開了家鄉,到幾十里地外的貧困山村插隊。按照當時的規定,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後一年的生活費有政府補給,每月8元生活費,然而生活費每月發一年就停了。

知青們不僅每月收入,還要讓家裡負擔補貼,最主要的是孩子們在農村生活不習慣,面臨很多困難。

生活困苦的李慶霖一時間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他更加擔心孩子的狀況,便想著給有關部門反映下,但是他一直得不到結果,給有關部門寫的信也石沉大海。最後無奈之下,李慶霖決定「告御狀」,直接跨過省級部門,給毛主席寫信反映。

1972年12月20日,李慶霖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一口氣把最近發生的事情全部寫了出來,足足有兩千字。李慶霖是小學老師,對文字的把控能力還是有的,所以寫好以後,反覆推敲,爭取不出錯,最後又把這封信用稿紙工工整整地重新寫了一遍。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可以寫信上書毛主席必然是需要很大的勇氣,但是他卻鼓起勇氣,把信寄了出去。在寄信的時候,李慶霖考慮到如果直接在信封上寫「毛主席收」,那信件一定會經過多層審查,毛主席有可能收不到,不如改成

「外交部部長助理王海容收」

,請她幫我把這封信轉交給毛主席。

王海容經常陪同毛主席一同接待外賓,李慶霖經常在報紙上看到這樣的消息,隨後,他懷著忐忑的心情,把這封信寄了出去。

圖|王海容和毛主席

然而不到一周時間,消息很快就傳來,5月1日,一個記者來到莆田找到了是李慶霖,直接問他給毛主席寫信的經過,這把李慶霖給問懵了,這件事一直是保密的,怎麼這麼快別人就知道了?

記者告訴李慶霖,你的信轟動了中南海,只是你還不知道罷了。記者走後,李慶霖一連幾天都吃不好睡不好,心裡忐忑不安。

原來,毛主席給李慶霖回信這件事,被周總理拿到了檯面上,當做重點案例來看待,1973年4月29日晚,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主持召開中央高層領導人會議,在會議上,周總理直接宣讀了李慶霖的來信和毛主席的覆信,他激動地說道:

「一定要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項工作做好,不能再讓毛主席操心。」

會議上的各級領導都聽從了周總理的指示,迅速組成了工作組,奔赴到了全國各個省展開工作,一方面了解真實情況,一方面給予知青實實在在的幫助。當時黑龍江剛發生了迫害知青的案件,周總理指示,對於迫害知青的行為一定要調查到底,嚴厲打擊,不能手軟。葉劍英也當即說道:

「要殺一儆百,殺一儆千!」

圖|女知青

收到毛主席300元,存入銀行,每年只吃利息

1973年5月6日,也就是記者走後第五天,郵遞員給李慶霖送來了一封牛皮紙大信封,上面赫然寫著「中共中央辦公廳」等紅色大字,他心裡「咯噔」直跳。想起來他上個月寫給毛主席的信,心裡想一定是毛主席的回信。

當他打開這封信時,看到毛主席的回信,僅僅幾個字,他卻突然淚流滿面。

「李慶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補無米之炊。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當統籌解決。」

他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一直在家裡徘徊不定,如果告訴別人,別人一定不信。他一直以為這是一場夢,直到第二天傍晚,他才走出屋子,從激動的心情中醒過來,他直接到縣委大院,把這件事告訴了書記,當時的縣委書記看到毛主席的親筆信也驚呆了。

不料,幾天後的5月10日,郵遞員再次來到他家,也是一封信,這正是毛主席在信中提到的300元。

一時間,所有的鄰居都知道了李慶霖給毛主席寫了信,而且還收到了毛主席的回信以及300元,這讓李慶霖徹底出了名,每天都有人過來看這封信,李慶霖也把這封信當成至寶。

圖|晚年李慶霖

300元在當時確實不是一個小數目,鄰居們都羨慕得很,說李慶霖的生活改善了,李慶霖卻說,這是毛主席的寄託,並不是我非要改善我的家庭。縣委書記知道李慶霖是個懂得感恩的人,便叮囑他:

這是毛主席送來的錢,不能亂花呀,要傳給子孫後代。

隨後,李慶霖把這300元當即存入了銀行,一直到90年代他都沒有取出來,平時里只去銀行取一次利息。他告訴孩子們:毛主席和人民群眾心連心,這筆錢誰都不能動,這是非常寶貴的,這是永遠的財富。

直到2004年李慶霖去世,這筆錢還在當地銀行存著,對於他的家庭和當地的群眾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毛主席的這封信的內容,在他去世後,也刻在了墓碑上。

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說,這筆錢不管利息有多少,確實對李慶霖的家庭有了改善作用,毛主席的這封信,可以說改變了李慶霖家人的一生。

雖然現在來看,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300元的利息已經很少很少,但就像我們說的,這不是一份簡單意義上的經濟財富,而是毛主席留下的精神財富。一生用之不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e3b3c61ae579e4262ee54cf1d1698a9.html